[摘要]本文闡述了國產古典題材電影文化背景,從電影的故事來源、氣質等角度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異:在電影的故事來源和題材上,中國主要是建立在神魔、傳奇、志怪的古典小說基礎之上,而美國主要是從希臘神話與歐洲文學內容中取材。至于電影氣質,我國更多的是受到了本土游仙文化的影響,美國卻借助于電影,向大眾宣傳的是巫術文化。兩者都是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對現實進行的曲折反映。
[關鍵詞]古典題材影片;中美文化;接地氣
本文不對中美兩國在該類題材影片的拍攝技術和市場運作上進行評價,而是回歸到影片的初期制作,查找在這類題材的制作上中國與美國的差距。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與題材
(一)神魔、傳奇、志怪小說基礎上的中國古典題材電影
中國自古以來不缺乏神魔題材的故事和傳說。中國文學史上曾經出現的《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都是極為經典的神話傳說。西漢淮南王劉安主編的《淮南子》記錄了很多神話人物,還有后來干寶的《搜神記》,再后來的《太平御覽》,均包含大量的神話故事,這些也成為一些神魔小說題材的來源。宋元時期以《大唐西域記》為藍本的《西游平話》,利用人們對神魔故事的好奇心,把玄奘西游取經的故事加以神化,為《西游記》的創作提供了思路。直至《封神演義》等系列神話小說的出現,我國古代文人把這種題材演繹到了極致。
說到神魔故事,大家可能不自覺地想到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很多故事聽起來既耳熟能詳又令人不寒而栗。其中最能吸引人、也最能刺激人的當推《畫皮》,故事離奇卻又不乏現實生活的影子,這一作品被后來的影視導演多次搬上舞臺。2008年拍攝的《畫皮》在原來故事的基礎上加以演繹:主人公王生率軍作戰期間,解救了一位名叫小唯的姑娘。這位姑娘原是狐貍變化而來,王生對此一無所知。見到王生,小唯頓生情愫,隨他回到王生家中,試圖取代王生的妻子嫁給他。盡管小唯的同伴小易對其幾次勸阻,都無功而返。
城中多人被挖心而死,令王生疑惑不解。王生妻子此時對小唯的舉動有所察覺,她決心請人幫忙,除掉妖魔。故事跌宕起伏,驚心動魄。
該影視劇的續集是:五百年后,狐妖小唯因觸犯天條被打入地獄,過著悲慘的生活。終于,她遇到了被一只黑熊傷了面容的靖公主。小唯用盡心機讓靖公主與自己換心,靖公主得到了小唯的皮相,小唯得以重生。
電影《畫皮》敘述了一個情節簡單的愛情故事,電影基本繼承了原著內容。此外,還有很多影視作品也取材于《聊齋志異》。魯迅對此著作評價如下:“書中所描述的,不外乎就是一些神仙鬼怪的故事而已。可是對故事的描寫,層次分明。借用古代述異筆法,敘述神仙妖魔之事,繪聲繪色,栩栩如生”,足見《聊齋志異》在神魔小說中的顯赫地位。還有一些影視作品,如《大圣娶親》《大話西游》等,都取材于另一部經典著作《西游記》。
經剖析,不難發現,我國此類電影創作多來自那些為大家熟知的經典,題材多選擇那些家喻戶曉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再對故事和人物形象進行合理加工——既保留經典中的精髓,又滲透當今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元素。可以說,我國此類電影的創作離不開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傳說這片廣袤豐富的沃土。在繼承中有創新,有新意,正是其睿智之處。
(二)希臘神話與歐洲文學基礎上的美國古典題材電影
反觀西方電影中和我國類似題材的影片,《哈利·波特》也好,《龍騎士》也罷,雖然能從中發現帶有典型的西方文化元素,可劇中一些情節大同小異,不禁讓人為之遺憾。
就這些電影作品的題材來看,它們大多來源于歐洲經典小說。好萊塢的經典大片《指環王》和《哈利·波特》就把英國一些作家的作品作為改編的藍本。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用來改編的這些魔幻小說——經典的電影還需要經典藍本作為支撐。
當然,還有諸多文學符號在這兩部電影中發生了融合與交織,它們有時彼此對立,有時彼此和諧統一,成為這兩部電影的共通點。比如“斯萊特林”,英語單詞寫作“slithering”,是表示“蛇”爬行的動作,而“蛇”在基督教中被看作是迷惑人類犯罪的魔鬼,就是“撒旦”;影片中的“格蘭芬多”是希臘神話里面的一種神獸,基督教把它比作“耶穌”。那么,耶穌與撒旦的彼此對立,就體現在電影中一些名詞的對立。這樣錯綜復雜的關系,在兩部影片中并不少見。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二、中西文化熏陶出的不同魔幻氣質
(一)仙術文化和俠義文化影響下的中國魔幻
我國的游仙文化源自中國古人對自然的崇拜與恐懼,狂風暴雨、電閃雷鳴還有地震,這些現在看來極為普通的自然現象,古人認為這是對人間的警告;發生日食或月食,古人就認為是上天對人間邪惡的懲戒。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在中國的神話小說和當今的影視作品中均有體現。像《西游記》《聊齋志異》中都有類似的情節。
我國的神魔小說,說到底是中國古人“天人合一”這一核心觀念的物質體現。比如《西游記》中經常有“呼風喚雨”的情節,這就是人通過自身力量感動“天”——“天”可以與人進行感情溝通。所以,《西游記》中孫悟空可以變作鳥獸蟲魚,無所不能。這些“法力”就是神魔小說創作者想象的產物。甚至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也不乏此類觀眾。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五丈原禳星等,都是“天人合一”觀念的具體體現。《水滸傳》中一直提倡的“行俠仗義”,這種“俠義文化”就是出于對天的敬畏,眾多英雄好漢經常說的“替天行道”,其實就是行使“天”賦予的職權——他們在執行“天”的意愿。類似的情節,在中國的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俯拾即是。《白蛇傳》中白娘娘與丈夫許仙一起行醫治病,造福當地百姓,都是俠義精神的表現。這其中還有眾多妖仙與人凄美的愛情故事。但近來逐漸流行這樣的聲音,就是對神魔小說中降魔衛士的再評判。如有人批判法海的無事生非,干涉他人的幸福婚姻,等等。這樣的聲音反映了人們對那些并無惡意、無意傷害人類的妖仙的同情,使得故事更具人情味。曾經鐵面冷酷的衛道者走下了神壇——這是對“人”本真精神的呼喚,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倡導的“大愛精神”、人本主義的回歸。
(二)巫術文化和騎士文化影響下的美國魔幻
與受到我國游仙文化影響的導演們不同,西方影視創作者的創作理念更多地帶著巫術文化的印痕。劇中魔法師均以老者或智者的面孔出現,他們總是在主人公面臨困境時像救世主一樣給予幫助,而這種幫助或是直接的,或是某種具有魔力的東西,日常使用的掃帚、穿在身上的袍子都有著神奇的魔力,這些都是巫術文化打下的烙印。
與中國的俠義精神不同,西方影視劇呈獻給人們的是騎士精神。騎士精神是對西方社會公德意識、道德標準的概括與升華,是一種凝練的精神規范。其中就有諸如謙虛誠信、主持正義、不畏邪惡、救弱扶貧等高貴品質。具有騎士精神的人還要有高度的榮譽感、強烈的集體意識,甚至為維護教義而勇于犧牲的精神。這些精神品質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國的俠義精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文化傳承上,主流民族精神對民族性格有著深遠影響。我們如此,歐洲也如此。風行歐洲的騎士精神,對歐洲地區各個種族的性格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西歐人引以為豪的“紳士精神”就有騎士精神元素——講求舉止得當、儀表優雅;崇尚浪漫、富有理想;認真嚴謹、恪守規則等。這造就了歐洲人優雅不失勇武、認真不乏浪漫等優秀品格。
以愛情為主線,綜合了懸疑、恐怖、冒險等諸多元素的電影《暮光之城》,就是上述騎士精神的集中體現。愛情故事的描述是本系列電影的重點——愛情跨越了人類與非人類的界限。恐怖中有浪漫的愛情,血腥對抗中又有對正義的維護。所有騎士精神的閃光之處,這里都有體現,此系列電影為觀眾呈獻的是“騎士精神”的視覺盛宴。
三、各接地氣的“情結”
(一)《畫皮》與《暮光之城》之看待“死亡”
死亡,仿佛是一個幽靈,時時環繞在人們身邊,注定無法逃避。對待死亡,人們的心理情緒非常復雜。既有恐懼,又包含無奈;時常又表現出面對死亡的恬靜淡然——人,固有一死。盡管如此,死亡是人們無法打開的心結——不管人們以怎樣的態度面對。古今中外的影視劇,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死亡”這個話題——不管是生物體消失還是信念毀滅,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其中的故事情節直接或者間接地談到了人們如何面對死亡這個話題。分析中西方的“死亡情結”,前面說到的小唯靠吃人心讓自己以“人的面目”出現;西方作品的吸血鬼依靠人的血液求得生存。這些都在告訴人們,人和這些妖魔鬼怪一樣,都懼怕死亡。
我國的神魔小說和魔幻電影中,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神仙妖魔”都向往像人那樣活著。《聊齋志異》中有很多故事涉及這一點。這說明在人的心目中,人的地位高于妖魔鬼怪的地位,人的生命價值高于妖魔鬼怪的價值。而妖魔鬼怪對人的向往就是依靠自身的修煉獲得法力,進而以“人的面目”出現。如前面說到的小唯,她和靖公主交換心臟和面容,得以回到人間,這就是對人的生命的向往,也是古人對生命追求的有力證據——人們還是懼怕死亡。西方的文藝作品,也是這樣。
(二)現實思想的魔幻式隱喻
也許是受到鬼神文化的影響,我國古人對死亡非常恐懼。人死后幻化成鬼——而怕鬼,這就是對死亡的恐懼。作品里如此,對古墓的考古發掘,也說明了這一點。眾多的考古發現證明,大量隨葬品,都是死者生前所用,就是希望死后還過著像活著時那樣的生活。比如,對西漢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墓主人辛追用一件蠶絲織就的紗衣為自己陪葬,就是希望自己像蠶那樣,借助蠶絲的魔力得以死而復生。西方人的態度截然不同,在對待墓地的態度上就可見一斑。當親人死去后,西方人認為那是上帝對他的鐘愛,人們在墓地附近修建公園,供人們休閑娛樂,并且經常去那里散步,覺得在那里才能聽到上帝的呼吸,觸摸到上帝跳動的脈搏。
對生命的渴望,伴隨著的是對死亡的恐懼。這兩種態度,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正是出于對“死”的恐懼,才激發了人們幻想長生的思維和動力。《西游記》中妖魔鬼怪認為“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這就是寄希望于“唐僧肉”給它們以超乎尋常的法力。就連孫悟空看到同類死亡都膽戰心驚,趕緊詢問對策,不惜跋山涉水尋找長生之方——在中國人看來,永生無比美好,不管生活狀況如何。西方則不同,體現西方人長生的形象——吸血鬼,是另一種心態。他們覺得永生就抹殺了時間的存在,再也感受不到“抽象的時間”的真實存在——這是很可怕的。于是,吸血鬼在永生中感到了永生的無聊與荒唐。這樣的矛盾心境,讓我們看到,西方人追求永生時的糾結——渴望永生,但事實上無法實現,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人們無法解決,只好借助吸血鬼的心態反映出來。說到底,這種糾結就是人們面對死亡而無法擺脫的一種心理安慰。
四、結語
古典題材類影片在西方的成功,尤其是在好萊塢成功的現實值得人們深思。而如何深入發掘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素,并把它運用到這類影片的制作中,是每一個電影人面對的課題:在電影制作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怎樣做才能探索出一條立足于本土文化且不依附于西方敘述模式的“中國之路”?中國電影,應該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是中國文化的圣地,是中國人心靈的棲息地。通過同類題材影片的比較,看到我們和外面世界的差距,吸取其精髓,彌補差距,這才是當代電影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阮青.《畫皮》:從鬼魅故事到東方古典題材電影——兼論中國主流商業電影的敘事策略[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03).
[2]高路.從當代魔幻題材電影看東西方文化傳輸的逆差[J].電影文學,2009(01).
[3]潘樺,李艷.中國古典題材電影繁榮背后的隱憂——兼論“魔幻”二字的名實關系[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0).
[4]陳坤,古宇薇.魔幻題材電影:新類型片的誕生——為古典題材電影正名[J].電影文學,2008(06).
[5]劉帆.“中土”的想象與指涉——略論古典題材電影的生態與類型特征[J].電影文學,2008(06).
[作者簡介]宋淑紅(1982—),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英語專業2013級在讀教育碩士研究生,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