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林 趙艷艷



摘 要:該文以耐密玉米東單6531為試驗品種,設計秸稈量分別為1 600kg/667m2、1 200kg/667m2、800kg/667m2、400kg/667m24種處理,探討不同秸稈用量對東單6531的葉面積、株高、干物重和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秸稈量為800kg/667m2處理的玉米東單6531的綜合表現最佳。
關鍵詞:玉米;東單6531;秸稈量;生育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8-36-02
由于遼西地區水資源匱乏,降雨年內分配不均,7~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且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生產基本上處于大旱大減產,小旱小減產的狀態,所以春季抗旱保苗是該地區發展旱地農業的關鍵。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中主要依靠化肥促使作物增產,然而長期使用化肥會造成土壤有機物含量下降,土壤理化性質變劣,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稈稈深還田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以有效緩解這2個方面的問題,增加土壤養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狀。為此,筆者開展了不同秸稈量對耐密玉米東單6531生育性狀和產量的影響研究,以期篩選出最佳的秸稈還田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玉米品種為東單6531。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1:秸稈量:
1 600kg/667m2;處理2:秸稈量:1 200kg/667m2;處理3:秸稈量:800kg/667m2;處理4:秸稈量:400kg/667m2。試驗小區面積24m2,隨機排列,3次重復。每個小區24m2(4m×6m),計15個小區。
1.3 試驗過程 玉米壟寬0.5m,株距按密度計算后定株播種。玉米4月29日播種,5月9日出苗,9月26日收獲。667m2施農家肥1 000kg,667m2施邦達肥業生產的東方牌玉米專用肥25kg;其他管理按常規進行。秸稈還田操作方法:用拖拉機牽引翻轉犁開溝,溝為梯形,上底寬為60cm,下底寬為40cm,溝深40cm,將風干玉米秸稈打捆,要求兩端粗細均勻,直徑15cm或20cm,捆扎繩使用可降解的麻類或草類材料。土地深開溝后,其整稈全部埋入,在耕翻埋入整稈時施入一定量氮、磷肥。一般每667m2還田秸稈1 500kg,需施13.5kg純氮和4.5kgP2O5,以便加速秸稈腐解,用大犁具合壟。
1.4 測定項目與方法 在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對玉米葉面積、株高、干物質重進行測量。干物質重的測定:在3個時期每個處理取樣3株,3次重復,曬干后測量取平均值。葉面積測量:每個處理取株測量葉片長與寬,計算長寬的積再乘以修正系數0.75,3次重復,求平均值。株高每個處理取3株,3次重復,求平均值。產量測定:每個小區取不缺苗的2壟單獨收獲,求平均值然后折算成每667m2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秸稈還田量對東單6531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在玉米拔節期、灌漿期、成熟期取樣,對各處理的植株干物重進行測定,其結果如圖1。從圖1可以看出,不同秸稈量的干物質積累變化是處理3>處理2>處理1>處理4,處理3,即秸稈量800kg/667m2比其他處理的干物質積累都高。
2.2 不同秸稈還田量對東單6531單株葉面積的影響 在東單6531的苗期、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對各處理的植株葉面積進行測定,其結果如圖2。從圖2可知,各處理在苗期葉面積變化不太明顯,處理4稍高一些,但拔節期后,處理3的單株葉面積增長明顯高于其它處理。
2.3 不同秸稈還田量對東單6531株高的影響 在玉米生長的苗期對各處理區定點3株,分別在苗期、拔節期、灌漿期測定玉米植株高度的變化,結果見圖3。由圖3可知,處理3的植株高度在幾個生育期一直高于其它處理。
2.4 不同秸稈還田量對東單6531產量的影響 在玉米成熟期,進行小區實際測產及取樣20穗進行室內考種,結果見表1、2。由表1和表2看出,處理3的穗部性狀的穗粗、穗行數、穗粒數、百粒重都高于其它處理。
3 結論
在此試驗中,處理為秸稈量800kg/667m2的玉米平均產量為897.12kg/667m2,位于第1位;處理為秸稈量
1 200kg/667m2的玉米平均產量為871.27kg/667m2,位于第2位;處理為秸稈量1 600kg/667m2的玉米平均產量為869.42kg/667m2,位于第3位。另外,處理3在各個生育期的性狀表現都要高于其它處理,處理3對東單6531的葉面積的增加適宜,干物質積累多,植株生長健壯,為提高產量奠定了基礎,因此,秸稈量的最佳處理是800kg/667m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