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者,神經系也,所以傳導。”蔡元培先生對美譽的定位揭示了美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往往是將美育窄化為訓練學生藝術技能的藝術教育,甚至于藝術技法教育,而非將美育視為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形成高級美感的滲透于學校文化之中的綜合美育。筆者以為,重視美育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通過立美育人,以美立身,重構學校美育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向學校提出的新命題。
一、立美于理念目標中
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們在追求真與善的過程中體現出美,顯現出人的本質力量;美,也是學校永恒的追求。教育只有按照美的規律與美的方式進行,才能煥發出教育的生機。因此在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中要體現“立美”思想。“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與個性協調發展,是我國的明確的教育方針。學校在確定教育目標時,只有將美育的培養目標與德育、智育和體育的培養目標一起落實,才能架構起“全人”教育的大廈,為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成長提供幫助。
無錫市蠡園中心小學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堅持把“立美育人,以美立身”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培養“擁有審美素質和高雅情趣的學生”作為學校的教育目標之一。小學階段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奠基階段,需要進行“心”的教育。通過立美教育,讓學生在高雅的文化氛圍中學習與生活,形成“學會審美”的人格特質,為他們成為高雅的人打下高貴的底子。
二、立美于藝術教育中
毫無疑問,美育是通過審美尤其是對藝術的審美,來發揮全面育人的作用的。縱觀藝術教育,大多過分注重專門藝術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生審美欣賞、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等審美素養的培養。因此這樣的教育只能稱之為“藝術技法教育”而非真正的“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應該扎根在審美化的藝術教學中。例如,歌唱是一門通過聲音的變化來表達情感的藝術,追求的是聲音和精神的完美統一。音樂課上,通常要進行歌唱教學。雖然,普通教育中的音樂課不以培養藝術專業人才為目的,但是要讓學生在歌唱教學中感受、欣賞并嘗試用歌唱來表達美好的情感。因此,在音樂課上我們要充分讓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聲音,圍繞“聲音”和“情感表達”這兩個方面進行歌唱藝術的審美素養培養。首先,要在科學訓練中培養審美意識。要通過發聲方面的科學教學,讓學生獲得正確發聲基本方法,懂得發聲的基礎知識,能夠初步感知怎樣的聲音是好聽的,培養其基本的審美意識。其次,要在情境教學中培養審美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教材中的曲目都是經典,每一首歌都是一首好詩,都是一段優美的旋律,歌曲中蘊含著優美的詩境與曲情,教師要通過情境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用心去感知、體味、想象歌詞中的意境與曲調中的情感。再次,要在歌唱表演中培養審美創造力。在學生掌握了歌唱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領會了歌曲中的情感內涵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采用獨唱、合唱、對唱、重唱等多種演唱手段組織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通過體驗聲音與情感的完美結合,嘗試著對歌曲進行個性化的“二度創作”,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三、立美于學科教學中
美育不僅要扎根在藝術教學中,更要滲透到其他學科教學中。要將所有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都轉化為審美對象,將教學過程轉化為審美過程,達到教學的審美境界,以美育美。
【案例】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圓”時,他是這樣進行審美化的數學教學的:
首先,感知美的形象。教者通過課件展現旭日東升、皓月當空、翅膀上的彩色圓點、別致的水果盤子等精美的事物,讓學生對其中的圓形產生審美感知—“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接著,體驗美的內涵。教者通過讓學生畫圓、畫圓的半徑、探究輪胎為什么是圓的,以及折圓等活動,讓學生深入領會圓的均衡美和動態美。最后,實踐美的創造。教者讓學生用圓去創造心中喜愛的事物。學生一邊用圓作畫,一邊沉浸在數學無限的美之中。
雖然數學不像文學與藝術那樣具有感性的美,容易讓學生感受到,但是數學不僅擁有真理,還蘊藏無限的美學因素。如果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充分挖掘美學因素,用美的方法來實施教學,就能展現出數學美的魅力,還能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四、立美于傳統文化中
悠久而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而豐富的美育元素,有中庸的人文之美,有和諧的人倫之美,有仁義的道德之美,有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因此,學校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元素,在引領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欣賞、品味的同時,激發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感,讓他們從心底里認同、接受與向往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此為學生成長為具有中華傳統美的一代新人奠定好基礎。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瀚無邊。我們對傳統節日、節氣涉及到的自然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的美育元素進行篩選和整合,設計成以節日、節氣為節點的系列活動。例如,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包粽子吃粽子”“詩歌朗誦”“觀看賽龍舟錄像”等系列活動,讓學生了解到關于端午節的歷史傳說,認識一些歷史名人,積累贊頌端午的詩歌,感受團結同心的力量,學習勞動的技能,以及領略健康飲食的文化。通過“記錄氣溫變化”“觀察動植物變化”“朗誦節氣農諺詩歌”“開展節氣知識競賽”“操練節氣健身操”等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態,浸潤鄉情,沐浴“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感受自身與天地循環的一致。
總之,我們要樹立“大美育”的教育思想,把培養“審美的人”作為教育目標,用美的事物、美的方式來培育美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