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職高語文教師,筆者曾經抱怨“職高學生太難教”,現在想想,問題出在教師身上。曾經有位學者說過,“學生越差,對教師的要求越高”。由于職高學生的特殊性,語文課堂上只有呈現他們喜歡看、喜歡聽、喜歡讀的內容,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改變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消極態度。什么是他們喜歡看、喜歡聽、喜歡讀的呢?教科書是我們教學的主要載體。怎樣讓學生喜歡看、喜歡聽、喜歡讀教科書上的內容呢?筆者慢慢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當今社會,影視文化的發達,電腦的普及,“快餐”文化的沖擊,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很難靜下心來手捧一本文學書籍仔細閱讀,欣賞其中的妙處。他們手上所拿的往往是一本流行雜志,或者是一冊日本卡通漫畫,這導致他們視野狹窄,想象力不足,對周圍事物缺乏敏銳的洞察力,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力不強。語文課堂對他們而言就顯得枯燥乏味。然而,通過多媒體的運用,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多媒體集聲、文、圖、形于一體,具有直觀形象、活潑生動、信息量大的特點。確切地說,多媒體教學是以多媒體計算機、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投影儀等硬件設備為平臺,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計算機輔助教學形式。可以說,多媒體介入語文課堂教學,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活躍了課堂氣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能夠有效地使學生在輕松、歡樂中獲取知識,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一、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彌補教師不足,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才會樂于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多媒體教學手段新穎,運用多媒體教學,能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深刻理解課文。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時,筆者將優美的荷塘畫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師生一起伴隨著作者的腳步來到荷塘,那田田的葉子、舞女裙一樣美麗的荷花,在學生的心里構成了一幅素雅、恬靜的圖畫。學生陶醉其中,快樂作者的快樂,哀愁作者的哀愁,師生借助多媒體實現了身臨其境地與作者及文本的對話,實現了學生心靈中的自我對話。特別是文中有一段描述:“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若讓學生憑空想象,他們是無法體會月光是怎樣“如流水瀉下來”,青霧又是如何“浮”起在荷塘里的。而借助多媒體,使感官接受的感性知識信息與抽象的文字信息結合起來,互為補充,再配合板書、講述進行綜合、優化組合,使知識信息在教學動態的系統中得到順暢傳遞。學生的各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在合理而活躍的信息傳遞中,主動獲取知識,充分體現其主體作用。
2.幫助理解詞語句意,弄清文章篇章結構。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知識容量大的課程,尤其是在課文的教授上,全文脈絡結構、不少句意以及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距較遠的詞句很難讓成績處于中低層面的職高學生把握得住,有時他們會有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一節課下來,他們除了暈就是糊涂,這樣會嚴重影響學習效果,而如果運用多媒體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例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中,學生對“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這一正面描寫的景象較難理解,而借助多媒體,將畫面、聲音同時展示出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另外,使學生掌握文章的篇章結構,理清思路是關鍵。例如,在教學《項鏈》時,筆者先放電影讓學生欣賞,然后思考問題:①小說圍繞項鏈主要寫了幾件事?②本文著力塑造的人物是誰?如何塑造?主要采用了何種人物描寫方法?③瑪蒂爾德為什么不說明,不拖,不逃,不賴,不買一條假的去騙?最后讓學生用較快的時間理清文章的“脈胳”。直觀的視覺呈現確實讓很多知識更加清晰明了,更易于學生接受。
3.可以彌補教師自身的不足,完善課堂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課文中有大量的小說、戲曲,若靠教師一人在臺上講解,有時即使是使出渾身解數,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教師畢竟不是演員,很難完全將情感表達出來,盡管教師竭盡全力進行解釋,但仍有學生無法理解透徹,因而影響學習效果。現在由于多媒體的介入,這一難題得到了解決,多媒體的直觀性、圖文并茂,兼有聲音的感染,瞬間就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課文內容,接受知識。
二、正確運用多媒體,發展思維能力
1.培養豐富的想象聯想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適當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例如,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運用多媒體啟發學生想象力,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有一次關于以“親情”為話題的作文課,筆者用PowerPoint制作相關的幻燈片,展示了近十幅關于展現動物及人類親情的圖片,讓學生根據相關話題的畫面邊看邊說,然后寫成文章,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聯想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2.發展抽象思維。在教學中運用投影或動畫創設課文情境,能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并發展抽象思維。例如,在《守財奴》一課中,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個性化的語言和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可以利用多媒體表現葛朗臺的幾處細節變化,如搶奪查理寄存的梳妝匣,破例為病危的妻子花錢治病,誘逼女兒放棄遺產繼承權,病重時不忘看守貯金的密室,臨死時還想將鍍金的十字架抓到手里等,同時,還可以通過放映圖片表現他表情的變化,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促進條理思維。作為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應該具有清晰的條理思維。例如,筆者根據學校實際的校園結構分布,用 PowerPoint制作了幻燈片,按照由外及里的順序,把學校從進校門一路到宿舍的各處景點放映出來—這里的景色學生都非常熟悉。筆者讓學生先談談對校園結構的總體印象,然后從幾個方面分別說明,最后模仿蘇州園林的結構把自己想說的話整理到日記本上,成為一篇比較成功的說明文。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條理思維。
職高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堂并獲取最多的知識,的確要在教法上花心思,要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上課力求生動、易懂,正確處理好教材內容和學生認識水平的矛盾,“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有時看似降低了對職高學生的要求,其實則是在用最具實效的方法幫助他們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一步一步地有所發展。
因此,語文課堂上多媒體的運用,真正起到了“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甚至“化腐朽為力量”的作用。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優勢,在語文課堂上漂亮地完成教學任務,語文課堂才會顯示出獨特的精彩和亮麗,學生才會對語文學科刮目相看、由衷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