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科學課堂上,絕大多數科學教師樂意把時間分配給探究活動的過程,而探究之后的交流,往往是簡單敷衍,草草走過場。交流作為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是檢驗學生探究活動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合理使用好“交流”這一環節,可以讓探究活動更加深入,更具思辨意味。如何讓學生進入“交流”角色,真正發揮“交流”在探究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保障交流時間
交流在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探究過程的時間把控不好,往往會造成同伴之間交流的缺乏。因此,教師要合理分配探究活動的時間,保障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用于探究后期的交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多管齊下,采用有效手段保障交流時間。
1.明確探究任務。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受環境等因素的干擾而產生注意偏移,為確保探究活動有序進行,明確探究任務非常必要。對于每一個探究活動,教師首先都要明確探究的目標、方法、步驟,并通過多元化的手段清晰地告知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明確“我要研究什么”“我要用什么材料研究”“我該怎么研究”。
2.發揮合作優勢。對于大多數探究活動而言,由于小學生受能力限制,讓其獨自完成整個探究活動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個體特長,通過優勢互補,提高探究活動效率。教師可根據小組的特點,在充分尊重小組成員意愿的情況下,幫助其選好小組長、觀察員、記錄員、測試員、發言員等,確保小組內每一個成員都有任務和崗位。
3.提供結構材料。材料是探究活動的對象,材料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探究的結果。因此,在探究材料的選擇上,教師一定要精挑細選,選擇學生常見的、有結構的材料,并根據學生探究進程,及時對材料進行適度調整,確保提供的探究材料能夠最佳服務于探究活動。
4.及時干預調控。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探究活動的進程,當探究中心發生偏離時,要及時干預扶正;當探究遇到困難時,要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當探究中有新奇的發現時,要及時鼓勵繼續深入探究。教師的調控要做到張弛有度,盡可能地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圍繞探究任務從事更多的有效探究,并能夠有更多新奇的發現。
二、教會交流方法
科學課程的專業性要求學生在探究活動的后期交流中具有更強的概括能力及對科學術語的表達能力,以便能夠更加精確地得出相關的結論。然而學生交流表達的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過長期不斷的錘煉才能夠逐步提高。為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教給學生交流的方法,讓其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交流能力。
1.做好科學示范。教師是學習的主導者,語言運用得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科學語言素養的形成及發展。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課堂語言,準確、規范地使用專業術語。例如,“質量”不能等同于“重量”,“物體”和“物質”不能畫等號,“力”有壓力、重力、彈力、拉力等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2.規范學生用語。小學生由于受認知發展的限制,思維缺乏一定的判斷力,容易受主觀意識的影響而妄下結論。因此,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規范學生的用語,以求語言表述更具科學性。例如,在學生預測或概括實驗結論,沒有足夠的證據時,可要求學生使用“估計”“也許”“可能”等推測性語言。
3.形成表述定式。小學生受認知水平限制,表述的語言往往是零碎而跳躍的,造成“詞不達意”的結果,引起聽者不必要的誤解。為了讓學生能夠清晰順暢地表達,教師可教給學生固定的匯報句式,例如,“我是這樣做實驗的……”“在實驗中我發現……”“這些現象說明了……”“在實驗中還發現……”等。
三、豐富交流形式
科學課堂上,常用的交流方式是組內交流和全班交流,由于人員固定,交流的時候往往是幾個愛表現的學生在“夸夸其談”,而一些“不善言辭”的學生則縮在一旁。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入手,讓更多的學生樂于交流。
1.教會不同的記錄方法。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采用該年級段適合的記錄方式,方便探究后的交流。例如,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多采用畫圖、文字的記錄方式;五、六年級的學生,可以多采用表格、統計圖的記錄方式。根據不同的探究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記錄形式,記錄時總的原則是簡單清晰,怎么容易怎么記。
2.嘗試不同的交流方式。為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愛上交流。例如,組內成員輪流當“發言人”,“強迫”學生人人參與交流;加強組間交流,對同一探究內容形成初步共識,減少全班交流用時;多用圖畫、表格的交流方式,直觀展示探究方法和探究結果,便于學生比較數據,達成探究共識。
3.抓住不同的探究結果。學生在交流中同質化現象比較普遍,因為同質化的結果是大家都能夠觀測到的,也是相對比較正確的,學生更樂意分享。因此,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該有“追問”精神,如“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發現?”“你認為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有什么辦法來證明嗎?”等這些可以成為科學教師的習慣用語。同時,對學生的不同發現,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學生才愿意將自己的不同發現拿出來和別人分享。
四、培養傾聽習慣
美國學者丹尼斯認為:“從小學到大學,大多數人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課堂傾聽來進行的。”傾聽是影響其學習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對課堂學習效果影響極大。受年齡特點的影響,小學生有著極強的自我表現欲,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而缺乏耐心傾聽別人的見解。因此,當有學生在交流的時候,其他同學為急于表達自己的發現,往往情不自禁地打斷其他同學的發言,或者不停地舉手低語示意“我來,我來”,其他同學在交流什么,并不是他們所關心和關注的。因此,改變學生的傾聽習慣,讓學生學會傾聽、樂意傾聽、專注傾聽十分重要。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嘗試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
1.約定傾聽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確保學生能夠靜下心來傾聽其他同學的回答,教師應和學生“約法三章”,當其他同學在交流的時候,停下手中的任何活動,專注聽別人的交流,有什么意見或者想法先保留,等同學交流結束再舉手示意發表自己的見解。
2.教給傾聽方法。學生對交流中獲取的信息往往不會做出選擇,習慣全盤接受。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大,學生在交流自己的探究結果時,往往不會進行篩選,時常把別人已經交流過的內容再重復一下,這就導致交流的時間漫長,交流的內容卻同質化嚴重,對聽者而言,內容失去了新鮮感,聽者耐心傾聽的意愿也隨之降低。因此,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非常必要,教師在指導學生傾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同伴的見解,也要學會傾聽自己的回答。
教會學生傾聽同伴的見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抓住交流者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或者關鍵數據,尤其是關注與自己探究結果相似或相悖的情況,在交流的過程中,盡可能少地重復其他同學的觀點,盡可能多地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
教會學生傾聽自己的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在交流時放慢語速,邊講邊傾聽自己所講的是否與自己所想的一致,當出現偏差時及時進行調整,確保交流語言有條理、有邏輯,避免想到哪里說到哪里。
有效的探究活動后期交流是激活課堂、活躍思維、發展合作溝通能力的有力保障,更是提升探究活動實效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教師只有重視給予學生足夠的交流時間,教給正確的交流方法,讓學生敢于交流、愛上交流、習慣交流,才能讓探究活動的后期交流成為提升探究活動實效的有力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