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保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
基于敦煌及古代醫籍中黃連散用藥配伍規律的數據分析研究
李廷保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自清以前古醫籍中,按不同年代及醫籍引用同名方劑重復計,僅西漢、晉代、東晉、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10代共58部,涉及有關黃連散206首。其中38部出現正名黃連散177首,20部出現異名黃連散29首。整理組方不同黃連散共153首,涉及中藥166味,藥物分為21類,單味用藥總次數819次。通過分析研究歷代黃連散組成,可知:①《敦煌古醫方》黃連散均由歷代黃連散組成核心藥黃連、黃柏、黃芩等構成,組成方劑的8味藥除茜根外均是頻率大于1.0%的主干藥。②敦煌古方黃連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臺秘要》所載黃連散的加減方。
【關鍵詞】敦煌及古代醫籍;黃連散同名方;用藥配伍規律;數據挖掘研究
從古及今,敦煌及古代醫籍[1-3]中出現的同名黃連散甚多,大多具有內服清熱燥濕止痢,外用解毒收澀殺蟲之功,但其藥物組成,主治病癥側重各有所異。對清代以前古籍中所出現正名異名黃連散,通過列出方名出處、作者、成書年代,并建立黃連散方藥數據庫,根據《中藥學》[4]和《中藥大字典》[5]分類標準對藥物藥類藥性歸經進行統計,運用統計學方法:累積頻數=相同功效頻次累加之和;使用頻率=累積頻數/總頻次×100%;平均頻次=累積頻數/藥味數,反映藥物使用的集中度,對其使用藥物頻次頻率進行分析,以期總結出敦煌及古代醫籍中黃連散的相關性及用藥配伍體系。
1敦煌及古醫籍中正異名黃連散的出處、作者、成書年代
在清代以前的所有古醫籍中,其正名異名黃連散的出處、作者、成書年代分布情況見表1、表2。

表1 正名黃連散的出處、作者、成書年代簡表

表2 異名黃連散的出處、作者、成書年代簡表
由表1知:自清以前古醫籍中,按不同年代引用相同方劑重復計,僅西漢、晉代、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9代共38部古籍出現黃連散177首,其中西漢1部方1首;晉代1部方4首;南北朝1部方1首;北周1部方1首;唐4部方5首;宋16部方124首;元2部方2首;明10部方37首;清2部方2首。由表2知:在晉代、東晉、南北朝、唐、宋、明6代共20部古籍出現異名黃連散29首,其中晉代1部方1首;東晉1部方1首;南北朝2部方2首;唐4部方6首;宋7部方12首;元2部方2首;明3部方5首。
2敦煌及古醫籍中黃連散用藥配伍思路數據分析
2.1方劑中使用單味藥頻數頻率分析 通過對清代以前153首黃連散復方所涉及的166味中藥進行統計分析,使用頻率最高為18.32%,最低為0.12%。其中4味藥物(2.14%)使用頻率≥4.0%;2味藥物(1.20%)介于2.0%~3.0%;15味藥物(9.04%)介于1.0%~2.0%;19味藥物(11.45%)介于0.5%~1.0%;其它126味中藥(75.90%)使用頻率<0.5%。現對使用頻率大于0.5%的中藥進行分析:在166味中藥使用頻率>0.5%的共40味,其中,使用頻率≥18.0%的中藥1味(0.60%);5.0%~6.0%的中藥1味(0.60%);4.0%~5.0%的中藥共2味(1.20%);2.0%~3.0%共2味(1.20%);1.0%~2.0%共15味(9.04%);0.5%~1.0%共19味(11.45%)。其分布情況見表3。

表3 153首黃連散選用單味中藥頻數頻率分析表
由表3可知:153首復方中,使用頻率>0.5%的40味藥累計使用頻數595次,占總用藥味數為166味的24.10%,占總頻數819的72.65%,因此認為前40味藥是臨證使用黃連散辨治疾病的高頻次藥物,累計頻率達72.65%。核心藥主要為黃連、甘草、黃柏、黃芩、當歸、干姜等。
2.2方劑中使用藥物功效分析 藥物功效統計以藥味數、累積頻次、平均頻次及使用頻率來描述。將整理的153首復方涉及的166味中藥分為21類,其分布情況見表4。

表4 153首黃連散使用藥物功效分析統計表
由表4顯示:使用頻率最高的3類功效藥物72味的累積頻數為504次,占總用藥味數為166味的43.37%,占總頻數819次的61.54%,其中清熱藥使用頻率最高40.78%,其次補虛藥為13.92%,再次是解表藥6.84%,這三類藥使用頻率均較高,是臨證辨治疾病的基本配伍藥類。拔毒生肌藥、瀉下藥使用頻率雖不高,但平均頻次較高分別為7.50和7.33,做為治療疾病的輔助增效配伍藥類。
3小結
總之,通過上述對敦煌及古醫籍中黃連散數據分析研究可知:①歷代黃連散組成核心藥物為黃連、甘草、黃柏、黃芩、當歸、干姜等。②核心藥類以清熱藥、補虛藥、解表藥、拔毒生肌藥等為主。③《敦煌古醫方》黃連散均由歷代黃連散組成核心藥黃連、黃柏、黃芩等構成,組成方劑的8味藥除茜根外均是頻率大于1.0%的主干藥。④敦煌古方黃連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臺秘要》所載黃連散的加減方。綜上所述:通過對敦煌及古醫籍中黃連散的數據研究分析,有助于深刻解讀歷代黃連散組方配伍的歷史淵源,以期對敦煌古醫方所載黃連散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為臨床主要治療濕熱痢疾,瘡瘍疥癬疾病提供科學的用藥配伍思路。
參考文獻
[1]劉喜平.敦煌古醫方研究[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2006:223-224.
[2]馬繼興.敦煌古醫籍考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1988:161.
[3]彭懷仁.中醫方劑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2:927-936.
[4]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51-1932.
[5]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字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1489.
(收稿日期:2016.02.03)
【中圖分類號】R28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050-03
作者簡介:李廷保(1965-),男,醫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從事中醫外科學和皮膚性病教學及臨床研究工作。
基金項目:甘肅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項目(No:GZK-2015-4);甘肅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敦煌醫學文獻整理與應用研究中心開放基金項目(No:DHYX201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