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勝男 劉相朝 李榮高 覃文格 梁世格 羅試計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中醫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
熱毒寧聯合中藥外洗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44例臨床觀察
梁勝男劉相朝李榮高覃文格梁世格羅試計*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中醫醫院,廣西百色533000
【摘要】目的:觀察熱毒寧注射液聯合中藥外洗劑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87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4例采用熱毒寧注射液聯合中藥外洗劑治療;對照組43例采用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平均留觀時間及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的臨床觀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均未見不良反應。結論:熱毒寧聯合中藥外洗劑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療效顯著,患者依從性高,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手足口病;熱毒寧;五味消毒飲;外洗
手足口病(HFMD)是學齡前兒童夏季好發的急性傳染病,由腸道病毒引起,近年以CoxA16、EV71感染多見,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為其主要癥狀[1]。部分患兒短時間內出現神經系統、心肺功能障礙,演變為危重癥,乃至死亡。2008年國家衛計委把該病列為丙類傳染病管理,近年來在我國呈區域性爆發流行。筆者采用熱毒寧注射液聯合中藥外洗劑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兒44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3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兒87例,均符合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中的診斷標準[2]。排除水痘、風疹、口蹄疫等。其中男50例,女37例,所有患兒均不同程度的發熱,體溫37.5~39.8℃,手足斑丘疹發生率100%,部分患兒伴有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少數患兒并發支氣管炎癥。隨機分為治療組44例,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3個月至6.8歲,平均2.46歲,平均病程1.40d,CRP為(10.1010±10.3289)mg/L;對照組43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9個月~5.6歲,平均2.50歲,平均病程1.50d,CRP為(10.2088±10.2646)mg/L。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C-反應蛋白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療方法嚴格按照丙類傳染病管理,對監護人健康宣教,予皮膚、飲食等辨證施護,常規對癥支持,伴有口腔黏膜皰疹者,予西瓜霜噴劑聯合亞葉酸鈣噴涂患處,并發細菌感染者加用相關抗生素。在此基礎上,治療組采用熱毒寧注射液(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0217)0.5~0.8ml/(kg·d),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100ml稀釋后靜脈緩慢滴注,每天1次;中藥外洗方劑由五味消毒飲加味組成(中藥飲片由廣西柳州百草堂藥業有限公司提供):兩面針、廣藿香、野菊花、金銀花、連翹、大青葉、紫花地丁、香薷、薄荷各15g、荊芥10g。水煎適量微溫泡洗,每天2次。對照組采用利巴韋林15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中靜滴,每天1次。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組退熱時間、口腔皰疹或潰瘍愈合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平均留觀時間及臨床療效。
1.4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72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口腔潰瘍愈合良好,皮疹消退,飲食恢復正常,正常玩耍;有效:72小時后,體溫恢復正常,口腔潰瘍癥狀減輕,皮疹部分消退;無效:72小時后,體溫仍沒有控制,口腔潰瘍癥狀無明顯好轉,皮疹消退不明顯。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結果
2.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兩組口腔皰疹或潰瘍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退熱及皮疹消退時間、平均留觀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例數退熱時間口腔皰疹或潰瘍愈合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平均留觀時間對照組432.53±0.852.67±0.644.19±0.984.81±1.07治療組441.82±0.69*2.61±0.692.95±0.75*3.55±0.87*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兩組均未見藥物性皮疹、過敏性休克、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無效患兒中多因并發支氣管炎癥,經抗生素治療后告愈。兩組皆無患者轉為重癥。
3討論
手足口病屬中醫學“溫病”、“時疫”范疇,其基本病因為外感時邪疫毒,內傷濕熱,發于心脾,擾動肝風,與肺、胃有關[4],邪在肺衛,多為輕癥,屬普通型;邪犯營血,多為重癥,易發變證,易致死亡。普通型以解表清熱,祛濕解毒為治療原則。
熱毒寧注射液由青蒿、金銀花、梔子組成,青蒿性寒微辛,有解表清熱之功;金銀花性味甘寒,歸肺、心、胃經,功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梔子性味苦寒,歸心、肝、肺、胃、三焦經,功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諸藥合用,既能使風熱之邪從表透解,又能使熱毒邪氣從內清泄。藥理研究發現[5],該藥所含成分具有較強抑制細菌、抗流感病毒,提高機體細胞免疫,有明顯的抑制炎癥及解熱作用,部分提取物能使正常動物的體溫下降,作用顯著而持久,并有一定的鎮靜、抗驚厥作用。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熱毒寧能夠有效對包括 EV71具有抑制及滅活作用[6]。而其退熱作用與能抑制致熱動物模型腦脊液和血漿中環腺苷酸 (CAMP) 的升高及血漿中內生致熱源白細胞介素-1(IL-1) 的升高有關,這也是利巴韋林所不具有的。中藥外洗劑由五味消毒飲加味,五味消毒飲出自《醫宗金鑒》,有清熱解毒、消散疔瘡之功,佐與連翹、薄荷、香薷、藿香、兩面針、大青葉、荊芥等輕宣透邪、芳香化濁、涼血解毒之品,以增強原方解毒消斑作用[6]。
本研究表明應用熱毒寧聯合中藥外洗,在口腔皰疹或潰瘍愈合時間兩組間差異雖無統計學意義,但羅試計[7]等研究發現,西瓜霜噴劑聯合亞葉酸鈣噴涂口腔皰疹或潰瘍,皰疹或潰瘍愈合時間明顯優于不用或單用西瓜霜噴劑,這與兩者聯合應用,使藥物直達病所發揮作用,共同促進潰瘍愈合有關。而在退熱、皮疹消退時間、平均留觀時間及臨床有效率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除了與熱毒寧對EV71具有抑制、滅活作用,包括抑制致熱源因子(CAMP,IL-1)有關外,可能還與中藥的內外并用、共同藥效有關。熱毒寧靜脈給藥,內能清熱解毒;中藥外洗,能透邪達表,使濕熱疫毒表里雙解。現代藥效研究證實,外洗方中的多味藥物,均有較廣的抗病毒、抗菌及提高機體免疫力作用。再者,相對于口服藥物的肝臟首過效應,外洗有利于藥物直達病所,邪從外解,更能排解患兒拒藥難題,依從性高。
綜上所述,熱毒寧注射液聯合中藥外洗劑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兩者內治外用,相輔相成,療效顯著,而且患者依從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07-80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S].2010:4.
[3] 李 瑛.中西醫結合治療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05(2):80-82.
[4] 胡 燕,王孟清.小兒手足口病中醫證候特征及演變規律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1):29-31.
[5] 黃兆勝.中藥學[M].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4,87,128.
[6] 譚 濤,秦宗會,譚 蓉.青蒿類藥物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業,2009,18(3):63-64.
[7] 羅試計,王國楨,李世夠,等.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兒童手足口病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4,32(8):95-97.
(收稿日期:2016.01.29)
【中圖分類號】R7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109-02
通信作者:羅試計,主任醫師,碩士,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E-mail:Lshj2274@126.com
基金項目:百色市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計劃項目(百科計2011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