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文 葉永秀 盧紅瓊 朱玉玲 宋春花
深圳市龍華新區(qū)中心醫(yī)院牛湖社康中心,廣東 深圳 518110
?
自我管理小組活動在社區(qū)糖尿病60例中的應用
唐文葉永秀盧紅瓊朱玉玲宋春花
深圳市龍華新區(qū)中心醫(yī)院牛湖社康中心,廣東深圳518110
【摘要】目的:探討在社區(qū)糖尿病管理中開展自我管理小組活動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轄區(qū)內糖尿病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對其開展自我管理小組活動,觀察活動開展前及開展6個月后患者血糖變化情況及患者疾病認知情況、服藥依從性及活動滿意情況。結果:活動開展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均明顯較活動前低(P<0.05);活動開展后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服藥依從率及滿意率分別為80.65%、87.10%、90.32%,同活動前的33.87%,43.55%及48.39%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社區(qū)糖尿病管理中開展自我管理小組活動,能有效提高患者認知度及依從性,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社區(qū)糖尿??;自我管理;臨床價值
糖尿病是最為常見的社區(qū)慢性病之一,由于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該癥發(fā)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1]。糖尿病可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有較大危害,需長期服藥控制血糖,如何增強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疾病認知度及用藥依從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已成為研究熱點。本研究對自我管理小組活動在社區(qū)糖尿病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龍華新區(qū)轄區(qū)內糖尿病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3.2±3.4)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4±1.2)年。納入標準:病程≥1年者;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2](①存在糖尿病癥狀,如多食、多尿及消瘦等;②空腹血糖≥7mmol/L;③糖耐量試驗2h血糖≥11.1mmol/L;符合以上3條任意1條可診斷為糖尿病);意識清晰,且無溝通障礙者;與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昏迷或意識不清者;精神疾病患者;交流障礙者。
1.2方法根據(jù)患者情況,采取自愿方式建立自我管理小組,每組10~15人,選取組長1名,負責組織、監(jiān)督及通知工作。首次活動時,以自我介紹方式,讓患者及組員之間相互認識,以便日后工作能夠相互監(jiān)督。向患者介紹管理小組的工作內容及理念,讓患者具有自我管理意識。經過頭腦風暴方式,讓患者回答糖尿病相關知識,通過問答方式,促使患者增強記憶,并產生探討興趣;通過了解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從而制定目標,實現(xiàn)自我管理。
每次活動時,患者根據(jù)上次目標完成情況進行交流及討論,并積極反饋,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困難。通過集體參與、討論方式,深入了解糖尿病相關知識,以情景表演等方式,融入糖尿病飲食療法、并發(fā)癥防治、血糖監(jiān)測、胰島素注射、運動鍛煉、藥物治療、急救等相關知識[3]。
定期請專家在社區(qū)開展糖尿病專項講座,進行疑問解答、動機性訪談等,演示正確的自我管理方法及各項糖尿病患者需要掌握的技能,從而糾正患者不良習慣及錯誤觀念,增強自我管理能力。也可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并配合臨床治療[4]。
向小組成員發(fā)放腰圍尺、控油壺、計步器、健康手冊、控鹽罐等相關生活工具,指導患者各種工具的正確用法,并一對一教患者正確的自測血糖方法,直至患者完全掌握。
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活動前及活動開展6個月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同時在活動前與活動開展6個月后分別向患者發(fā)放疾病知識調查問卷(問卷共3個維度,包括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程度、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及患者對治療方法的認知與接受程度,共有20項問題,采用100分制,分值≥80則判定為知曉疾病知識)、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活動宣教內容、時間控制、進行方式、醫(yī)護人員服務、預期效果等共20項問題,采用5分級制,滿分100分,分值≥60分為滿意)及服藥依從性量表[5](包括4個項目,若回答均為否,則判定為依從),上述指標均作對比分析。

2結果
2.1血糖變化活動開展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均明顯較活動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活動前后血糖情況對比
注:與活動前比較,*P<0.05。
2.2活動效果活動開展后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服藥依從率及滿意率分別為80.65%、87.10%、90.32%,同活動前的33.87%、43.55%及48.39%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活動前后患者情況對比 [例(%)]
注:與活動前比較,*P<0.05。
3討論
糖尿病具有較高發(fā)生率,是我國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具有較大危害[6]。由于糖尿病無法徹底治愈,需長期服藥控制病情,可導致患者依從性下降,且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缺乏針對性護理,自控能力較差,易出現(xiàn)擅自減少服藥劑量甚至停藥等情況,影響治療效果[7]。另有學者表示[8],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由于對疾病認知不足,生活習慣較差,不利于血糖控制及病情緩解。
自我管理能力對社區(qū)疾病患者極為重要,通過開展自我管理小組活動,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顯著價值[9]。本研究中活動后患者血糖水平明顯低于活動前,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服藥依從率及滿意率明顯改善。表明,通過開展小組活動,能夠使患者相互鼓勵、相互提醒、相互監(jiān)督,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在活動過程中,對疾病健康知識進行宣教,能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度,提高用藥依從性。自我管理小組活動以患者為中心,充分考慮患者具體情況,使其參與活動,可提高患者積極性及滿意度[10]。
綜上所述,在社區(qū)糖尿病管理中開展自我管理小組活動,可有效提高患者認知度、依從性及滿意度,對血糖控制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呂淑榮,張永青,胡偉,等.糖尿病患者社區(qū)自我管理小組活動前后自我效能與生存質量評價[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9(9):890-893.
[2] 盤點2014年ADA糖尿病指南中值得關注的變化[J].糖尿病臨床,2014,8(2):53-54.
[3] 李鴻雁,武建軍.社區(qū)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分析[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5(4):447-449.
[4] 孫靜,張小平,魚毛毛,等.自我效能在社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養(yǎng)與自我管理間的中介效應[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1):778-780.
[5] 劉延錦,高歡歡.中文版糖尿病患者家庭成員行為量表的信效度檢測[J].護理學雜志,2015,30(19):17-19.
[6] 李華,崔虹,黃碧靈,等.小組互動式管理模式應用于社區(qū)2型糖尿病病人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2,26(22):2102-2104.
[7] 崔學利.自我管理和行為干預對社區(qū)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17):166-168.
[8] 羅春玲,李元香,賴春榮,等.護理干預對社區(qū)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6):1342-1344.
[9] 黃仙紅,王小合,汪勝,等.2012年杭州社區(qū)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養(yǎng)與自我管理及其血糖控制狀況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3,47(2):190-191.
[10] 王欣國,呂偉波,丁曄,等.社區(qū)糖尿病病人管理模式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18):1809-1811.
(收稿日期:2016.01.20)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