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寶(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
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一交響曲》配器中織體形態的音色處理
許嘉寶
(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摘要】近20年國內學者對肖斯塔科維奇音樂的研究從未停止過,當然也不乏對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一交響曲》各種角度和層面的研究。然而對這首交響曲在配器上的研究還比較匱乏,本文試圖從管弦樂配器中音色的處理方式為切入點,著重從織體形態的音色處理方面對肖斯塔科維奇的配器手法及特征作以初步的研究。
【關鍵詞】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一交響曲;管弦樂配器;音色特征
織體形態包含縱向的形態(和聲)和橫向的織體形態(復調)。縱向和聲織體的選擇和排列方式,在管弦樂配器中不但影響其色彩,還決定整個音響的平衡。而橫向的復調織體則是音樂發展與音樂風格的重要體現,所以本文將針對這兩方面對該交響曲加以分析和闡述。
正如前蘇聯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瓦西連科所言,在管弦樂配器時,“和聲正像所有其他因素一樣,是管弦樂織體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它可以并常常在配器時做得像給旋律配器時那樣細致、富于創造性和藝術性。”所以在管弦樂配器中和聲的分布和及音色結構的處理都體現了不同藝術家的偏好和個性,肖斯塔科維奇在其《第十一交響曲》中和聲手法多樣,有時和聲手法非常簡潔,只有兩個音;有時則在音階的基礎上使音響復雜化。
(一)二度聲部運動的線條形成的和聲
在肖斯特科維奇的《十一交交響曲》中,很少有連續的三和弦和七和弦的影子,即使出現也并非是傳統功能和聲運用的結果,在交響曲中出現大量的縱向音響來自兩個聲部的對位,在第一樂章53小節出現的宣敘調主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見例1):
例:1

這是樂隊縮譜,我們可以看到下方聲部是一個二度迂回下行的聲部,上方聲部“宮廷廣場”主題的變形,音樂形式上使人聯想到巴赫圣詠式的音樂風格,作者將這個二聲部用弦樂相隔五個八度重疊,加上徐緩的節奏很弱的力度奏出,好像遠處傳來微弱的管風琴與合唱的音響效果。還需要注意的是在弦樂五個八度的聲部排列中,作曲家并沒有采用傳統的排列方式(即上密下疏的排列),在這段音樂的結尾部分出現的小二度和小三度音程,增加了音響的模糊感。
(二)音階材料(某種動機)形成的復雜和聲
在這首交響曲中出現了很多肖斯塔科維奇代表性的音調和音階,作曲家創造性的將它們分散在音樂的縱橫結構中,形成了獨特的音響效果。例如在第二樂章644小節(例2),當木管組和弦樂組做二聲部模仿時,銅管組出現了密集緊張的和弦,而這些和弦音就來自作曲家獨特的音階。我們把木管和伴隨它同時出現的銅管和聲綜合起來(見材料1),可以得到材料1音階(見例3),是一個g小調音階,中間出現bⅡ級、bⅣ級和#Ⅳ級。弦樂組和其伴隨和聲綜合起來得到材料2音階(見例4),b小調bⅣ級,這都是肖斯塔科維奇典型的音調特征。作曲家將其縱向結合形成和聲,橫向運動形成音調,材料節省而富有變化。
例:2

例:3

例:4

復調是肖斯塔科維奇音樂中的重要表現手段,不僅是塑造藝術形象和展開主題材料的有力手段,而且體現了他的音樂思維本身。在《第十一交響曲》中我們可以聽到熟悉的民歌二重唱,也能聽到激情澎湃的賦格。
(一)模仿復調
模仿復調是指同一旋律(或具有主題意義的旋律)在不同聲部中先后出現(完全相同的旋律或加以變化),再依次出現在不同的聲部,形成前起后應,層次分明的模仿關系。在第一樂章210小節,為了表現愈發緊張的和危險的氣氛,作者將原先有小號在同一聲部先后呈示的“警號”主題,變為相隔純五度先后奏出。(見例5)
例:5

同樣在第二樂章的結尾出現的“警號”主題(第795小節),則采用了相隔小三度的二部卡農
(二)對比復調
對比復調是指結合在一起的不同的旋律線,彼此形成對比或存在差別。在《第十一交響曲》中最特別的要屬第一樂章由兩只長笛吹出的主題“聽吧,那老囚犯的歌”的呈示方式了。伴隨著第一長笛主題的是由第二長笛吹出的第二聲部,兩個聲部的整個音域在人聲區,或輔助,或加厚,或對比,像一個抒情的民歌二重唱。
有時也出現在樂隊全奏的時候,例如在第四樂章243小節,當“瘋狂吧暴君”的主題在低聲部出現時,圓號吹出了“警號”主題,在木管和弦樂的高聲部則出現了一個和快速的音流,第三行小號是持續音聲部,作曲家運用這種對比手法形成多層次的織體形式。
總之,在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中,復調因素無處不在,是其音樂發展的主要手段,手法表面看起來很傳統和簡潔,注意旋律的音色變化才是肖斯特科維奇的音樂特征,俄羅斯民歌和作曲家特殊的音調處理方式使其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肖斯塔科維奇作為20世紀偉大的“交響樂大師”,將他在室內樂和聲樂領域(清唱劇、大合唱等)的創作經驗運用到交響樂寫作上。在《第十一交響曲》中還創造性的使用蘇聯革命歌曲作為音樂發展的主題,形成了獨特的音樂語匯和豐富多變的音色。此文未能對作品做詳盡分析,希望所述內容能夠為今后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