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
語言教育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可以作為教育活動的一個環節,也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教育活動,還可以在幼兒掌握游戲的玩法和規則之后在活動區自發進行。21世紀對人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幼兒語言教育活動是提升幼兒語言、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教師,應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注重語言教育活動設計的設計和組織。從而創造性地開展語言教學
一、創設活動情境
創設活動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幼兒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調動其參與語言活動的積極性,以便產生良好的語言教育效果。
(一)利用相關實物創設游戲情境
教師在導入游戲時,運用一些與活動有關的、形象直觀的實物創設游戲的環境和氣氛,會迅速地將幼兒帶入游戲的氣氛中。如“買卡片”游戲開始時,教師可以手持卡片說:“老師手里有很多漂亮的卡片,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上面畫了些什么?”這樣很容易激起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們急切地想知道卡片的內容和游戲的玩法。
(二)利用動作創設活動情境
教師也可以通過自己形象的動作表演,在幼兒想象的作用下,創設活動的氣氛,將幼兒帶入活動的情境中。如“動物的聚會”游戲開始時,教師可以學做小鳥飛、小兔跳或小狗叫等各種各樣的動作,讓幼兒猜猜哪個小動物來了,然后再教幼兒玩游戲的方法。
二、語言教育活動設計的方法
(一)目標的確立
教育目標是教育活動的立足點,也是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目標的確立直接影響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的相互滲透。因此,在確立目標時應注意兩點。
1.制訂目標要考慮價值取向
從價值取向上看,目標應更多地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和個性能力,以體現幼兒學習的意義。如“全家福”活動的目標是:“體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樂,了解家庭成員,知道全家福的含義。…‘媽媽的愛好”的活動目標是:“喜愛媽媽,樂意并嘗試用各種方法了解、記錄媽媽的愛好。”這樣的目標既關注興趣、情感的激活,又突現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于教師依據目標開展活動,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2.制訂目標要權衡達成度
在制訂、落實目標時,要著眼于幼兒,盡可能貼近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符合他們特點的、能夠達成的目標。如開展“全家福”、“說說我的家”、“媽媽的愛好”等活動時,制訂目標就應從幼兒的角度去思考:通過活動幼兒能夠了解什么,活動中幼兒探究什么,活動中幼兒提升什么等。在此基礎上確立目標,就有利于目標的達成。
(二)內容的選擇
活動內容的選擇是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重要一環,關系到能否實現預期的活動目標。從現代教育提倡的整合、開放理念出發,教師在選擇語言教育活動內容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內容應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相聯系
生活是學習的源泉,對于幼兒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在生活中,幼兒會積累許多經驗,而選擇與生活相貼近的內容,則有利于幼兒在學習中回憶、梳理,進而提升經驗。如中班“我愛我家”活動,包含“我有一個家”、“我的家”、“爸爸本領大”、“媽媽和我”、“爺爺奶奶喜歡我”等五個方面內容。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教師選擇了與幼兒生活相貼近的內容,如“在媽媽的肚子里”、“我來了”、“爸爸的手”、“畫媽媽”、“我的爺爺奶奶”等文學作品或談話內容,并根據幼兒的需要及班級實際,嘗試對教材進行調整、補充、組合或改編。由于和幼兒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幼兒對“家”的學習有切身感受,認知更深刻,并在此過程中對家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2.內容應與各領域相滲透
課程內容的滲透主要應該關注領域內的滲透。因此,選擇內容時應考慮內容是否涉及幼兒的多項經驗,是否能引發幼兒思維的碰撞、想象的拓展,從而使他們通過活動能獲得認知、態度、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例如,在“我愛我家”主題活動中,教師設計了“做客”這一活動,融合了數概念、方位、幼兒找家的生活經驗以及朋友關愛的情感經驗等。在找家的過程中,既包含了距離、數字等數概念的知識,也包含了乘車、做客等現實生活中的常識,還和情感的體驗、親情的交流聯系在一起,從而激活了幼兒對活動的興趣、關注和參與熱情,促使他們從多角度進行探究,從中獲得多方面的信息。
三、設計的技巧
1.活動過程要突出教育的滲透性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發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如“愛吃水果的牛”這個活動是在“秋天”主題活動下設計和開展的。故事中牛吃下各種水果,身體強壯,幫助生病的人,使得欣賞秋天、感受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不再顯得教條、老套。同時,這個語言活動與其他領域內容相滲透:數數牛吃了多少種水果,將這些水果分類(和數學滲透);動手用各種材料裝飾、制作不同口味的水果牛奶(和美工滲透);引導幼兒在操作觀察中議論、想象,并及時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很自然地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等,使幼兒在活動中獲得全面的發展。
2.環節設計凸顯幼兒的主體性
其實,創造性融合在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中,語言教育活動也不例外。反思目前的語言教育活動,師幼互動中依然是由教師發起的提問多,幼兒比較被動。而現代教育理念強調,只有幼兒“想說、敢說”的活動才能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選擇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凸顯和發展幼兒的主體性。如語言活動“我的臉上有什么”中,教師不斷提出引發幼兒自主學習的問題:“剛才你玩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用什么玩的?如果沒有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猜猜會怎么樣呢?”“這里有許多東西,你可以戴上試一試,看看會發生什么事情?”針對幼兒的反應,教師除了及時給予反饋外,更要充分利用,抓住教育的契機,以點帶面,使幼兒收獲更多的經驗。例如,幼兒說到如果眼睛看不見,那么走路就會害怕,教師就及時引導他們關心盲人等。這種以幼兒為主體的活動設計在引發幼兒掌握概念和判斷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進行想象和推理。它無疑會提高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促進幼兒連貫表述事物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