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皎
[摘 要]伯克的同一理論是其修辭理論的核心部分。本文以奧普拉·溫弗瑞2013年在哈佛大學畢業生的演講致辭為文本,分析演講中對同情同一、對立同一、無意識同一三種同一策略的運用,解讀演講者的修辭動機。
[關鍵詞]肯尼斯·伯克;同一理論;演講
一、引言
眾所周知,亞里士多德是對西方修辭學研究影響最深遠的學者。而在20世紀,對西方文化與學術影響最大的當推美國修辭學家肯尼斯·伯克,他是新修辭學的開創者與奠基人。休·頓肯曾對伯克評價道:“當今誰要對交際著書立說,無論他是多么有獨創性,都要重復伯克說的話。”隨著新修辭學研究的深入與興盛,伯克的修辭學思想成為西方修辭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他也被認為可能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最偉大的修辭學家。
本文擬從伯克新修辭學的核心——同一理論入手,并且應用于分析美國著名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2013年在哈佛大學畢業生演講致辭的語篇中。
二、伯克的同一理論
伯克認為,只有當我們能夠講另外一個人的話,在言辭、姿勢、聲調、語序、形象、態度、思想等方面做到和他并無二致,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認同這個人的言談方式時,我們才能夠說得動他。伯克的“同一”理論共有三種策略:同情同一、對立同一、無意識同一。
(一) 同情同一
同情同一是指在思想、情感、價值、觀點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同情感。同情同一是通過實現人與人之間基于共同特性或共同利益的認同方式來實現的。
(二)對立同一
伯克認為,對立同一也指向一種凝聚力,然而這種凝聚是“一種通過分裂(segregation)而達成凝聚(congregation)的最迫切的形式”。這種分裂指的是對立面,但是兩者卻由于各自具有某種對立面而形成聯合,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所說的“敵人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
(三)無意識同一
伯克同一理論中最深奧、最有影響力的觀點當屬無意識同一。無意識同一是指說話者使用包括聽眾在內的詞語或手段,如“我們”,使聽眾無意識或潛意識地認同說話者,想象自己成為說話者或如修辭所描繪的那樣。
三、伯克同一理論的實例分析
奧普拉·溫弗瑞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她坦誠幽默、獨樹一幟的主持風格使其廣受電視大眾的青睞。奧普拉與生俱來擁有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這早已在她家喻戶曉的《奧普拉脫口秀》中可見一斑。她的“親切談話”風格常常引得嘉賓和自己在演播廳現場時而仰頭大笑時而抱頭痛哭。奧普拉極具感染力的主持風格在演講上也有體現,她在2013年哈佛大學畢業生的演講致辭中將伯克的同一理論發揮運用得淋漓盡致。
(一)同情同一的有效運用
首先,奧普拉以慣有的談話風格開始了演講,“我的天啊!我在哈佛!這簡直太棒了!” 表達了她激動到難以置信的喜悅之情。緊接著,她對哈佛校長和教授教職工們直接表達了感謝,由于奧普拉已經被哈佛授予榮譽學位,因此作為一名和臺下的畢業生一樣的哈佛人,她的致謝既是在表達對大家的情感認同,同時為將要闡述的主題埋下伏筆:作為經歷過苦難,產生過自卑、懷疑的過來人對怎樣度過人生有發言權。
接下來,奧普拉坦承雖然自己沒有上過哈佛,但是性格和哈佛的畢業生一樣——勇于拼搏,追求卓越,堅忍不拔。甚至她自己的成功之路更為艱辛,沒有名校光環但依然努力向上,從“防火小姐”的比賽中脫穎而出到登上電視熒屏,再到推出個人專屬的電視節目,一路拼搏,一路凱歌,并不斷地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直至極限。講完了故事的奧普拉與觀眾交流道:“對大家來說聽著挺熟悉吧?”,回歸到畢業生的層面上,體現了她對哈佛畢業生價值觀的認同,雙方都是“美國夢”的擁護者和實踐者,都是勇敢的筑夢人。
(二)對立同一的有效運用
奧普拉以親身經歷再次印證了沒有一條成功之路會一路平坦。她以平實的語言講述著奮斗歷程:在穩坐脫口秀第一把交椅21年后,她決定進軍新領域,實現新的突破。離開了引以為傲的電視節目,她創立了以她自己名字命名的電視網。而這一次幸運女神沒有立刻垂青奧普拉。在她的電視網推出一年后,幾乎所有的媒體都認為她的新項目經營慘淡。同樣的,奧普拉沿用了她特有的敘事風格,動情地講述著她的心路歷程——如何一步步戰勝困境,走出失敗的陰影。
任何人都不愿遭遇失敗。但是,焦慮、彷徨、沮喪等這些消極情緒總是會不期地闖入人們的生活。如何調整心態,對于即將離開象牙塔的學生來說更加重要。奧普拉認為,人生根本無所謂失敗成功與否,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使自己在一場場思想博弈中樹立積極應對的心態。演講者提出要弄清自己人生意義等應對方法,并鼓勵畢業生們勇敢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奧普拉試圖通過一連串提問喚起畢業生們對對立面的思考和認識;并在提出的解決之道中使聽眾們建立對立認同。
(三)無意識同一的有效運用
奧普拉在這次演講中把無意識同一策略運用地淋漓盡致,主要是通過使用詞語“我們”來獲得各類聽眾認同的無意識的方式。例如,她介紹自己走出困境后成功運營了“天使網絡”,給更多在貧窮苦難的泥沼中掙扎的人們帶去了希望。選段中大量使用“we”“us”“our”,在于強調人們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質,擁有共同的觀點,從而無意識地增強聽眾的認同。
四、結語
根據伯克的理論,修辭過程是修辭者與聽眾或讀者尋找同一的過程,即尋找共同點的過程。通過對奧普拉2013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奧普拉巧妙地運用了伯克的三種同一策略,通過尋求與觀眾的同一,使臺下的畢業生們更加認同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也增進了更多觀眾對自己節目的支持,為收視保駕護航。
伯克的同一理論作為修辭學和修辭分析方法的中心內容應用到演講語篇分析上,有助于理解演講者的真實目的,進而從更深層次意義上認識人類本身。
參考文獻:
[1]鄧志勇.修辭理論與修辭哲學:關于修辭學泰斗肯尼迪·伯克的研究[M].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2]鄧志勇,楊濤.伯克修辭學之基石的語言戲劇性哲學觀[J].外語教學,2010(31):36-40.
[3]肯尼斯·伯克.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話語批評[M].常昌富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