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志國
石頭縫里種出“森林城市”
—— 徐州森林城市建設見聞
文|本刊記者 張志國
"Forest City" Grows from Stone Stitch

江蘇省徐州市,一座百年煤城、曾經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近年來大力修復生態,為民造綠,發展綠色工業,造就了由“半城煤灰一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綠色轉型奇跡。
本刊記者9月在徐州采訪看到,潘安湖濕地,天高水藍、綠草成茵;金龍湖宕口公園,顯山露水、山清水秀;九里山松柏蒼翠,峰巒競秀……如今的徐州已從昔日煤城留下的塌陷地,變身成國家森林城市。
現在,徐州主城區有300畝以上的大型公園、景區、園林近30個,并且全部免費向市民敞開。今天的徐州,正以“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全新景致和“楚韻漢風、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質,贏得了人們“錯把徐州作杭州”的驚嘆!
9月6日下午,本刊記者在當地林業部門人員帶領下,來到了被譽為徐州市礦山治理和生態修復典范的金龍湖宕口公園。今天的金龍湖宕口公園,到處亭臺軒榭,綠樹蔥蘢,花香陣陣,但誰能想到,7年多前,這里還是一片荒涼的廢棄采石場。由于歷史上無序的爆破和采掘,造成巖體破碎,危崖累累,曾經像“明珠”一般的山體因為人為的開采,整個山體就像“城市的傷疤”。開發區本著“生態修復、覆綠留景、凝練文化、拉動經濟”的理念,將其打造為一個生態公園,主要體現為“兩潭、兩島、一瀑、一谷、一云梯”七大主體景觀。
“要是你們幾年前過來,根本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徐州市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處處長李全勝指著宣傳欄上的一張圖片說,這里原來就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寸草不生”。
“金龍湖宕口公園礦山治理及景觀綠化工程包括東珠山北坡、東坡和南坡。”據李全勝介紹,公園用地面積512畝,原始背景為廢棄的采石場,山上亂石成堆,日久風化形成宕口,巖體就像一塊“城市的傷疤”。開發區本著“修復生態、覆綠留景、凝練文化、拉動經濟”的理念,將整個公園“變廢為景”,成功打造出一個“顯山露水、山清水秀”的金龍湖宕口公園。東珠山宕口公園一期2010年建成,主要以山體綠化為主,已建成的日潭、月潭、珠山瀑布等是公園的亮點,開放后游覽者絡繹不絕。二期主要包括東珠山北坡、東坡景觀綠化工程,已于去年5月完工并敞園開放。
“從外面運來2萬多方土,種植喬木1萬多株,灌木1.5萬株。政府總共投資了9000多萬元。”李全勝說。
如今,金龍湖宕口公園內清水交融、碧水滿園,園內湖面遼闊、河流蜿蜒曲折,每逢周末,城區及周邊群眾呼朋喚友,大人帶著孩子,紛紛來到這里,既可以淺灘戲水,又能體驗瀑布、休閑垂釣,漫步亭臺水榭,徜徉小橋流水,盡情享受大自然淳樸的生態風光。
“以前這里都是荒山、禿山,到處塵土飛揚。”正在公園里帶著老婆孩子游玩的一位徐州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王先生說他特別愿意帶家人來這個地方,金龍湖宕口公園是徐州老百姓周末最喜歡來的地方。
徐州苗圃科技園坐落于著名的呂梁風景區內,位于崔賀莊水庫西岸,土地總面積1247畝,是一個集科研、旅游、生態修復為一體的大型苗圃展示基地。
記者看到,園區內包含中心雙龍湖垂釣區、自助采摘作物區、紫薇區、落葉喬木區、常綠喬木區、花灌木植物區、球類植物區、新品種技術研究區、經濟林植物區等十個觀賞區,共種植130余個品種近30萬株苗木。
徐州苗圃科技園的建成,為呂梁山風景區又增加了一道優美靚麗的風景線、一片生機勃勃的產業園。
徐州苗圃科技園里,記者見到了一位66歲的老漢耿上海,他說自己每天在這里上班,給工作人員做飯,每個月給1400元工資,他家里還有5畝地。農村土地流轉,國家一畝地一年給1000元錢,5畝地就是5000元。耿老漢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他還笑著要讓記者們嘗嘗他的家常菜手藝呢。
徐州煤炭規模化開采已有130余年歷史,形成了約32萬畝塌陷地。塌陷區內房倒屋塌、溝壑縱橫,被稱為城市“傷疤”。徐州因地制宜,把塌陷區改造成為生態濕地,誕生了上百個湖泊、濕地。全國首個煤礦塌陷區生態修復濕地公園——以西晉美男子潘安命名的潘安湖濕地開創了“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建設,已成為江蘇省最大的人工濕地、AAAA級旅游風景區。2015年,潘安湖濕地成為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
金秋時節,行走在碧波蕩漾、蒲草搖曳的潘安湖畔,記者團的成員們難以相信,這個今日的“中國最美的鄉村濕地公園”,昔日竟是1.74萬畝采煤塌陷地。

一位工作人員在徐州賈汪區國家濕地公園里喂養黑天鵝 章軻 攝

“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市城市景觀 章軻 攝
在潘安湖濕地公園擔任解說員的小張姑娘已經在這里工作了一年多了,她說每天在工作在湖闊景美、綠林成蔭、鳥語花香的環境中,心情都無比的舒暢,所以干起工作來也是干勁十足。
環徐州皆是山。云龍山、鳳凰山、九里山、白云山……72座山巒環抱四周。徐州山體多為石灰巖,平均土壤厚度不超過10厘米,樹木難以存活。解放初,徐州的森林覆蓋率不足1%。1952年,毛主席站在云龍山上,眺望徐州山嶺,發出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奏響了徐州百萬人民綠化荒山的樂章。半個世紀過去,徐州50余萬畝荒山披上了綠裝。然而,至2006年末,徐州市還有15萬多畝荒石山未被綠化,而且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2007年以來,徐州市兩次啟動“向荒山進軍”綠色行動,累計投入5.9億元,向全城的荒山禿嶺進軍,啃下“硬骨頭”。
60年年年栽樹,幾代人代代植綠,徐州創造了“石頭縫里種出森林城市”的奇跡,全市森林覆蓋率為31.9%,位居江蘇第一位,城市綠化覆蓋率高達42.6%,成功于2013年入選“國家森林城市”。
徐州市賈汪區是一個山區,平原、低山丘陵和采煤塌陷地三分天下。“石灰巖構造的山體由于無土缺水,干旱貧瘠,植被難以存活生長,種子到地里,還沒發芽就干死了,一桶水倒下去,5分鐘內滲漏得只剩一片水漬。”徐州市林業局副調研員梁雄柱介紹。
誰說石山造不成林。據了解,在蘇北地區山地綠化工程中,造林技術人員采取引水上山、懸索運苗、施用保水劑等妙招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記者在徐州市賈汪區大洞山景區采訪時,賈汪區林業局副局長王春玲介紹,海拔361米的大洞山是徐州市第一高峰,過去巖石裸露面積高達70%以上,且遠離河湖水庫,是徐州市荒山造林難度最大的地段。
從2010年起,徐州市全面啟動“二次進軍荒山”綠化工程,大洞山被定為首選戰場。45家施工單位探索出了引水上山、懸索運苗、爆破碎石、機械挖坑、客土植苗等一整套荒山造林辦法。2011年初至2013年底,大洞山荒山綠化工程累計投入資金近1.5億元,投工20多萬人次,栽植喬木260萬株、灌木320萬株,成活率達到90%以上。
目前,大洞山荒山綠化工程已成為全國石灰質山體造林的樣板工程。2011年12月6日,國家創建森林城市檢查組調研大洞山綠化,連稱奇跡。首席專家盛偉彤當場說:“誰說石山造不成林,就請他到賈汪來看!”
據調查,賈汪區2005年以前的年蒸發量平均為1154毫米,自從實施“二次進軍荒山”綠化工程以來,近幾年的蒸發量基本保持在1052毫米左右,年均蒸發量下降了100毫米左右。與之相對,近幾年來賈汪的年降雨量在逐年上升,從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上升到1100毫米左右,這相當于將賈汪區南遷了400公里。
素有“百年煤城”之稱的賈汪一改往昔的灰色印象,而這也正是徐州市最真切的縮影。
創建森林城市,帶給徐州的不僅是一個稱號,更是改善生態、延展文化、惠及民生的壯舉。
記者發現,徐州的公園非常多,而且基本上是沒有圍墻的免費公園。云龍公園、云龍湖風景區、彭祖園、奎山公園、珠山景區、徐州植物園、漢文化景區、泉山森林公園、快哉亭公園、奧體公園、楚園、龜山漢墓景區、勞武港防災公園、百果園……這些公園,或新建,或重裝,一個個次第綻放。并且,這些公園建成之后,全部免費向市民和游人開放!“讓綠于民”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土地商業價值的誘惑。以云龍湖為例,有人做過計算,如果政府拍賣環湖的土地用于房地產開發,直接收益將超千億元。然而徐州市卻這樣算了一筆賬:普通市民可能一輩子只去一次五星級酒店,如果做成開放式的公共景區和綠地,市民卻可以天天來公園,這樣就改變了新一代徐州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數。在黨委、政府為市民建設的“城市客廳”里,老百姓無論老幼、貧富,都能夠自由平等地享受美麗景觀。
彭祖園位于徐州市南部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江蘇省一級園林、徐州新八景,占地520畝。記者現場看到,彭祖園內林水相依,游人如織。一位帶女兒來游玩的來的李女士表示,公園免費開放后,在四周設多個出入口,游園很方便。
有“徐州名勝之冠”美譽的AAAAA級景區云龍湖是國內少有的免費開放式景區之一,自然景觀獨特,歷史文化厚重。景區作為徐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先后投資150多億元,不斷完善景區生態系統,加強景區生態環境和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彰顯“山水城市、生態宜居”的城市特色。2014年,景區榮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現在的云龍湖景區,同樣也成為了徐州人心目中最美的城市客廳。
事實上,云龍湖景區高標準的改造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樣讓人贊嘆:景區230多個坐凳,全部以塑木做材質,為的是讓市民在冬天坐上去的時候也不會覺得冷,同時凳子的高度控制在人體最舒服的42~45厘米,凳子上的棱角都被打磨掉,避免傷到人,甚至連男士坐上去褲腳不能碰到泥土、穿裙子的女士坐上去泥土不碰到裙子之類的細節,都有標準界定。
現在,云龍湖水體超過國家二類地表水質,遠遠高于城市景觀水四類的標準,引來了眾多候鳥,野鴨戲水、白鷺紛飛成為云龍湖邊常年上演的生態景象。
還綠于民不停歇。按照市民出行500米就有一塊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綠地的目標,徐州市對城市綠地進行了重點布局和建設。目前,市區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綠地已達到177個,5000平方米以上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8%。徐州市區已經實現了公園全免費開放,真正做到了還綠于民、親民便民。
煤都禿嶺大轉身,山水相依總相宜。徐州日漸成為綠色宜居的生態城市,實現了從“黑能源”到“綠能源”的華麗轉身。徐州市是國家首批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省新能源高科技特色產業基地,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代替煤炭成為新能源,為徐州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徐州充分發揮板材加工、優質林果、銀杏產業、森林旅游四大產業主導作用,大力延伸森林產業鏈條、提升林業競爭力,全市實現林業總產值超過400億元,其中板材業產值超過200億元,落葉水果罐頭出口占全國一半左右,涉林旅游成為全市旅游經濟重要增長點。
栽花種樹賣風景,山窩飛出金鳳凰。銅山區伊莊鎮倪園在全域旅游的號召下,將5000畝荒山綠化,村依托山、水、林、泉、花等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走出了一條集生態旅游、生態養殖、引果上山、高效農業等為一體的新路子。據統計,2014年,倪園村國內生產總值達39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500元。
目前,徐州市共有全國、省級景觀特色名鎮12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有38家農家樂、2個旅游經營者、2個旅游村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金牌農家樂、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戶、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據統計,全市鄉村旅游年營業收入達到68億元,直接帶動就業人數1萬人次,間接帶動就業人數達到15萬人次。
“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2015年,徐州共接待海內外游客4008.6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94.02億元。旅游業正逐步成為徐州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為徐州帶來了“真金白銀”,更帶來了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徐州金龍湖宕口公園 蔣琪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