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萱晗
[摘 要]近年來,在科學和信息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世界各國經濟取得巨大進步,在物質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精神生活質量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文學領域備受關注,而當代文學觀念向媒介性發展的趨勢逐漸明顯,媒介文化思潮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因此,積極加強媒介文化思潮與當代文學觀念解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對媒介文化思潮與當代文學觀念進行了簡要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媒介文化思潮;當代文學觀念;解析
在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世界各國開始了對文化的興建,促使文學領域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在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當代文學呈現出別樣的光彩,與此同時,其還積極探索了時代文學內容,給予人們心靈更多的震撼,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媒介文化思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對推動當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文學在長期發展中要想得到廣泛的傳揚,必須對一定的媒介進行利用,因此本文對媒介文化思潮與當代文學觀念展開了解析。
一、媒介文化思潮與當代文學觀念概述
(一)媒介文化思潮
在社會運行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形成一種大眾文化,媒介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種,這一文化形態產生于大眾媒介的影響基礎上,對社會文化進行了直接反映,由此可見,媒介文化產生于大眾文化的傳播過程之中,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觀念以及思想,同時該媒介在產生、傳播等環節中,也逐漸形成了一種特別的文化現象,從而促使其形成了多種形式,包括電影和網絡等文化。在亞文化系統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媒介文化,擁有較強的社會功能,可以一定程度上推行社會價值觀,并構建相關價值意識等[1]。在對媒介文化理念進行推崇的過程中,可以對當今社會運行中產生的政治及經濟等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評價,這就是所謂的媒介思潮,它屬于社會思潮,擁有一定的影響力,然而同“自由主義思潮”等相比,其傳播過程中沒有固定的中心內容。
(二)當代文學觀念
從我國的角度來看,當代文學指的是我國正式成立以后產生的文化內容和精神,這一文化隨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逐漸得到豐富和完善,并在長時間中逐漸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流派和階段,其中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文學都分別呈現出了不同的特色,給予人們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我國當代文學在發展中充分體現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國情和歷史特點,極大的反映了我國現階段人民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歷史背景等,可以從思想以及外在形式等方面進行一定的贊揚和批判[2]。在對現實社會和歷史文學進行評價的過程中,當代文學同樣對新世紀文學的特點進行了闡釋,可以直接影響當代文學的觀念。
二、媒介文化思潮與當代文學觀念之間的聯系
(一)媒介文化基礎上的當代文化觀念
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現代文學也在飛快發展,這是導致媒介文化不斷發展、理論不斷豐富的關鍵,在這種情況下,其日常使用過程中,將更加深刻的影響人們的生活,從而推動我國社會向著一個固定的方向前進。值得注意的是,媒介文化語境一定程度上存在于當代文學現象內部,但是在對當代文學理論進行構建的過程中,必須對媒介文化進行充分的利用,促使二者互相影響、相互結合,才能夠提升當代文學的發展速度和質量,促使大眾文化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影響。當代文學在發展中,其本質和形式在現代媒介的影響下產生了變化,提升了其生存的基礎和社會價值,豐富的文化本身的內涵以及傳播途徑,促使大眾文化對日常生活中影響更加廣闊。現階段,在社會文化當紅,電影、網絡等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二)從文學角度對媒介文化態度及媒介文化視角進行闡述
媒介文化的產生和應用,可以更加廣泛的傳播社會文化本質和現象,在批評相關文學精神的過程中,可以闡釋歷史的轉折及其重要性,為新的歷史格局奠定了基礎[3]。現階段在文化精神當紅,自我批判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從整體的文學背景下來看,文學精神的發展會受到市場格局及經濟一定程度上的左右,很肯可能導致其發展道路變得狹隘,在這種情況下,充分利用媒介視角,可以積極自我批判,充分揭露反面的精神狀態,對于促進歷史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文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奠定一個良好的格局,需要對網絡文化等媒介視角進行充分的利用,促使其更深入的融入到現代文化理念之中,為時代的進步做見證。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質量逐漸提升的過程中,積極加強文化建設和精華文化的傳揚至關重要,這一過程中需要對一定的媒介進行充分的利用,逐漸對人民大眾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由此可見積極構建媒介文化至關重要。而當代文學觀念主要對新時期人們的生活及思想進行反映,將二者進行緊密的結合,對于促進二者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東籬. 伯明翰學派的文化觀念與通俗文化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4 .
[2]王倩. 大眾傳媒語境下兒童文學傳播障礙歸因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3]孫瑞祥. 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生成機制與傳播動力闡釋[D].天津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