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網站5月17日文章,原題:金錢開道,中國進軍美國經濟隨著中國投資者搶購在美企業和資產,并引起某些監管部門和市場旁觀者的不快,“美國制造”的概念正緩慢讓步于“中國在美國制造”。
榮鼎集團的經濟分析師稱,去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的157億美元,同比增長30%。據該集團上月發布的報告,來自中國的投資已遍布美國83%的國會選區。
誠然,外國投資既非僅來自中國,亦非存在內部問題。而且在許多情況下,一國企業對另一國的投資未必意味著前者的政府對后者占據上風。例如,可口可樂在華投資并未自動使華盛頓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多影響力。
但反過來未必如此。這正是中國投資引發某些美國分析人士擔憂的原因。北京官員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中國民營企業事務,有時還出于經濟自衛本能而臨時修改財務制度。
那么,來自中國的迅猛搶購潮是政治謀略?中國政府正試圖通過收購美企和不動產滲入美國經濟根基?并非如此,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上月表示,來自中國的“大部分資本外流并非出于戰略或政治目的”,他說,“從中看不到多少戰略意圖。我看到的是多樣化,這是投資巨頭的明智戰略。”在他看來,與中國有關的對美投資和控股組合并不能表明正在上演一場精心謀劃的政治高壓攻勢。相反,他認為中資企業正試圖在美國等相對穩定的經濟體收購國際資產。
此外,中國的收購活動似乎并非沒有受到審查,其實,美國的監管機構甚至成功迫使并不直接與美國資產有關的商務談判無疾而終。例如,今年早些時候,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使中國買家未能如愿收購飛利浦照明資產。
但美國不應忽視外國投資帶來的好處。亞洲協會上周的報告顯示,近年來美國的房地產市場正受到中國巨額投資的提振。此外,中國的投資正為美國“帶回”就業崗位。榮鼎集團估計,中資企業的在美雇員人數已經超過9萬。▲(作者安德魯·澤格爾,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