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宇
人類社會的演進,自始至終都伴隨規則的發展與完善。當下中國社會最大的發展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如此宏大戰略中,制度是基礎性的,而合理評價制度則是做好基礎的前提。在對評價制度的研究中,李剛等學者的新著《制度評價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對此進行了系統又艱巨的有益探索。
在《制度評價論》中,作者運用政治哲學視角,分別從制度評價發展論、制度評價本質論、制度評價主體論、制度評價客體論、制度評價標準論、制度評價方法論、制度評價發展論模式、制度評價發展論、制度評價機制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創新意蘊的明確觀點,如就價值問題而言,作者從價值活動的本性出發,認為“價值中立”是不成立的,制度評價需要“價值涉入”,價值取向是制度評價的內在需求;就評價對象而言,認為不能將制度本身和制度結果直接等同,制度結果僅僅是制度評價需要考察的方面。
在《制度評價論》中,作者運用了主客體理論的基本原理,結合現實制度評價實踐活動中主客體關系,重點分析了制度主體、制度評價的主體以及制度客體、制度的客體等重要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是進一步廓清制度評價基本要素或者環節的關鍵,也是讓制度評價理論思考能夠直接走進評價實踐的關鍵。
制度評價是由評價者用一定的標準對制度的價值進行判斷。制度評價標準問題成為對評價結果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性要素。在《制度評價論》中,作者認為根本的標準是要符合人類利益和社會進步。但人類利益是個抽象的復雜的概念,“進步”本身又有判斷標準問題,于是作者對制度評價標準進行了總體論述。然后從確定評價標準的原則入手對其進行了具體解析。認為制度評價標準的制定應該首先遵循合理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在對制度評價合理性原則的分析中,作者認為“評價標準要滿足特定歷史階段的價值觀或價值觀體系,要求評價標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所導致的價值觀或者價值觀體系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或者進化,實質就是“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特定階段相適應”,評價標準是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必須具有現實性,避免走入高調的意識形態“烏托邦”,要具有可操作性,能進入實踐層面對制度建設才能有積極的意義。為此,該書提出了制度評價的倫理標準、效用標準和經濟標準。從基本觀點來看,該書不承認在標準問題上是“價值中立”,但在評價機制、評價過程中卻極為強調“中立”。在此的“中立”已經轉化為實施求是的態度和方法,轉化為過程的科學。為此,作者從制度評價方法論、模式論、機制論對評價活動提出了規范。
客觀地講,關于制度評價,理論界的成果是不夠豐富的,《制度評價論》的問世,無疑增加了相應的亮點。該書基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于實施合理評價基礎之上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具有顯著的理論意義。
【責任編輯:陳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