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近年來,由于霧霾等極端天氣連續大范圍出現,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引發普遍關注,從而使得京津冀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提到一個重要的議事日程。
當然,這里有一個重要利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業已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而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是刻不容緩、急需盡快解決的重要內容之一。
正因如此,關于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共享共建的研究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然而,既往成果基于各自不同視角提供了解決京津冀生態環境問題的諸多智慧。實際上,從生態學基本原理出發,探討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生態學路徑,既可擺脫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中治標不治本的問題,還可切實構建更為科學有效的生態環境共建共享、協同發展機制。
存在的問題
京津冀生態環境地質地貌極為復雜,分布極不均衡,加之在經濟發展中長期被過度利用,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嚴重受損。如果以當前模式繼續發展,輕則會進一步拉大區域內彼此間的貧富差距,重則會導致整個區域資源總量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毀滅性破壞。
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以往經濟發展中不計生態成本的各種做法必須徹底改變。而要如此,就必須聚焦問題,找準著力點。生態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地區,在一定范圍內首先都是一個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并時刻以自我為中心與外界產生聯系,尤其是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環境部分,如大氣、水等,更是由中心向四周擴散,從而實現不同地區之間的遠向相通。以此審視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如下:
一是大氣污染嚴重,水資源過度開發嚴重。據國家環保部統計的數據顯示,2013年,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整體較差,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37.5%,所有城市PM2.5和 PM10年均濃度均超標,部分城市空氣質量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占全年總天數的40%。進入2014年以來,京津冀區域更是多地連發數十天霧霾天氣,北京和天津空氣中的PM2.5有三到四成源自于區域的輸送,即京津地區的空氣污染有相當部分來自于周邊河北地區的污染空氣擴散。
在大氣污染發出警告的同時,因水資源過度開發和利用而產生的水生態問題,也頻頻出現。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城鎮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污染物的任意排放,使得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污染,并直接導致了水體和水質的惡化,從而直接影響了京津冀區域的整體用水工程。
二是生態環境容量與資源承載力長期超限。京津地區供應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源和環境大部分取自于河北地區,尤其是環京津周邊的河北地區。這就使得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對于京津地區的長遠發展具有一定制約性。正是由于京津地區的生態屏障與城市水源等均來自于周邊河北地區上風上水的位置,相對來說,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破壞和資源開發利用也較為嚴重,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過度開發利用的現象,并直接導致這些地區與京津地區之間的區域差別和生態貧困地區的增多。
生態學對策
基于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生態學為審視視角,建立系統完整的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機制,刻不容緩。為此,相關各地須徹底拋棄“自掃門前雪”的心態,真正實現各方生態環境協同聯動,實現生態環境共享共建共治。
一是充分注重生態學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開發與應用生態學高新技術,對于生態環境治理作用巨大。尤其是近年來越發凸顯的諸如PM2.5、土地荒漠化、水體富營養化等生態現象和生態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為生態學研發高新技術提出了挑戰。對于此類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僅靠以前的傳統辦法是無法克服的。只有積極應對,刻苦攻關,研發出有針對性的一些高新技術,才能實現徹底治理,否則就會成為人類生活之痛。當然,高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不應僅僅停留于口頭,而應體現在貫徹落實上,這就需要我們從問題產生的本源入手尋找治理生態環境的可行性措施。在具體操作中,就是從影響生態環境的產業項目著手,以更為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對建設項目進行嚴格監督和把控,尤其是對于從北京和天津轉移到河北的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三高”產業,更要從一開始就做好規劃,徹底解決從選址到生產、從生產管理到污染防范、從后期治理到前期預防等各方面潛在的問題,從根源上防止新的環境污染的出現。
二是積極構建生態環境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生態環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生存環境,但是這個生態系統同樣存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然而,在傳統的區域發展模式中,京津冀三地尤其是河北地區一直是以重工業為產業發展重點。京津冀一體化成為大勢所趨之后,京津地區雖然通過向河北地區轉移重工業的方式緩解了其本身存在的生態問題,但這種治標的方式依然無法擺脫周邊河北地區生態環境質量低下的影響。其實,生態環境問題并非不可解決,只要三地打破原有固化的僅限自身區域的規劃模式,實現三個區域的一盤化,構建起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進行預防和治理,生態環境問題就會得到根治。兩個較為明顯的例子是,在2014年APEC會議、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閱兵期間,為了確保北京環境質量,京津冀在短期內聯防聯控,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一時間,APEC藍、閱兵藍讓人艷羨不已。但京津冀聯防聯控模式一旦解除,生態環境問題就會立刻死灰復燃、再次凸顯。這也提醒我們,對于生態環境問題,僅僅做表面文章,而非著眼于真正解決,只能是治標于一時,而不能治本于長遠。只有構建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才是治本之策。
三是構建京津冀統一的生態系統模型與架構。生態系統模型是考察和描述一地生態系統的基本方法,它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組織結構以及行為功能等,并對生態系統的特性和行為作簡要描述。建構生態系統模型,可清晰辨別出生態環境的發展現狀以及所出現的問題,并可通過分析模型,有針對性地對生態環境做出調整,從而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目的。就京津冀區域來講,通過生態系統模型的建構,可以清晰理出京津冀三地之間生態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而這對于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整體把握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促進京津冀整個大的生態系統向著更加優化、更為高效的方向發展。當然,考慮到生態環境所具有的流通性、無界性本質,在構建生態系統模型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架構,即生態環境共享共建共治的協作機制。為此,我們不僅應該建立專門的生態分區,還要建立嚴格的分級管理制度。而且,京津冀三地的生態環境分級管理制度要力求統一,要根據各類生態環境的破壞狀況,有針對性地制定較為可行的治理方略,同時要做到獎懲明晰有度,進而形成科學有效的三地協同治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