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克娜 朱芳
【摘 要】總結我科23例經橈動脈行血管造影術后血腫的護理經驗,降低造影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手術患者術后的護理質量。
【關鍵詞】冠狀動脈造影;橈動脈;血腫;護理
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目前經橈動脈穿刺是行冠脈造影術的主要途徑之一[1]。但因橈動脈管徑細小,操作技術要求高,血管穿刺、鞘管置入及導管操作等容易損傷橈動脈管壁,引起局部出血和血腫的發生。前臂血腫是經橈動脈介入治療后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在0.9%左右[2]。輕者導致患者劇痛,前臂長期功能受損;嚴重者可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需外科手術治療[3]。現將我科對造影術后出現血腫的患者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7月在我科經橈動脈行冠脈造影術2000例。入選符合標準患者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平均年齡(58.3±10.3)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1.1 入選標準
年齡≥40周歲;意識清楚,能正確應答;術前凝血試驗、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圍;經橈動脈行冠脈造影術的患者;術后使用TR.Band壓迫止血器對橈動脈穿刺部位行壓迫止血;發生嚴重前臂血腫需立即處理者(指病人感覺明顯脹且測量發現前臂腫脹程度超過20%);經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年齡≥85歲,存在抗血小板治療禁忌,存在手部疾患;脫水劑使用禁忌證病人,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Ⅳ級病人;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病人;妊娠和哺乳期病人。
2 術后護理
2.1 心理護理
患者出現皮膚青紫、瘀斑,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情緒,護士要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療。用藥后,觀察病人血腫消退情況,皮下淤紫顏色及局部疼痛情況并做好記錄。
2.2 穿刺點的觀察及護理
術后術側肢體應嚴格制動。應加強巡視觀察,注意肢體位置是否恰當,穿刺局部有無出血、滲血,術肢顏色,溫度及橈動脈搏動情況。出現血腫時,應記錄其大小、顏色、表面張力,以判斷其是否繼續增大。同時,觀察壓迫器有無移位、松動等。患者若局部疼痛,或有濕熱感時應及時協助處理。
2.3 加強病情觀察
(1)術后予心電監護,監測HR、BP變化,及時發現如血壓下降、心率增快、心慌等出血征兆。必要時輸血、補液治療;積極控制高血壓,預防穿刺處出血。(2)監測PT+APIT,以便調整抗凝藥物用量。(3)嚴密觀察皮膚、牙齦及大小便顏色,早期發現出血征兆。
2.4 一般處理
停用低分子肝素和鹽酸替羅非班,減少拜阿司匹林和波利維等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劑量,抬高患肢降低毛細血管靜脈壓,從而減輕患肢水腫[4-5]。同時注意保持患肢皮膚的清潔。
2.5 芒硝冰敷
取芒硝100~400g,裝入1個自制如袖套狀薄棉布袋內,袖套分內外兩層,緊貼皮膚層填充芒硝,外層防水層放入冰袋。袖套長15~20cm,直徑10~14cm,將整個患肢套入長袖套中,袖套外包裹一層塑料薄膜,防止外界水分吸收,影響治療效果。每8~12小時更換1次或視具體情況(如袖套內芒硝潮濕變硬或布袋浸透)及時更換里面芒硝。冰袋每4小時更換一次。
3 討論
出血、血腫是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后最常見的血管并發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影響[6]。其發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術中血管損傷、破裂、出血、壓迫部位不準確、壓迫止血時間過短或壓力過低,形成血腫壓迫或炎性反應物質刺激局部末梢神經引起疼痛。②抗凝藥物的應用。抗凝劑的使用降低了血栓形成的風險,但導致患者的出凝血時間延長,阻礙了血管穿刺徑路的止血;同時術后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溶解了剛形成的動脈壁血痂,使血管得不到修復,容易導致穿刺部位出現血腫。③患者有其他相關疾病者,如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此類患者因血管病變,脆性增加,血管舒張功能嚴重受損,這些因素導致發生積血的可能性增大。如何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診治術后并發前臂血腫的患者得到最快的康復,是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護理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術后的精心護理可以大大降低術后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治療疾病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建軍.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術后兩種止血方法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8,22(4):907.
[2]洪衡,王明生,李明昌,等.經橈動脈穿刺冠狀動脈介入操作并發癥[J].中國心血管病雜志,2008,13(1):57-59.
[3]賈三慶.齋藤滋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1.
[4]劉亞萍,王姣姣.CT增強掃描對比劑外滲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4):164-165.
[5]毛燕君,葉文琴,田梅梅,等.含碘對比劑靜脈外滲之護理管理規范探索[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4):65.
[6]王靜,王素霞,田大靜,等.高齡和低齡患者心導管介入術血管并發癥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16(3):236-238.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