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
【摘 要】針對油氣田井下作業環境污染的種類、產生環節和特點,進行總結分析,依據法律法規要求,從加強油氣田企業環境保護管理方面進行探討,提出環境保護管理的原則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井下作業;環境保護;管理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oil and gas field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downhole opera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generated from the type, characteristics, and pollutants from the link,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underground work environment pollution.
【Key words】Underground work;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井下作業是油氣田勘探開發的重要環節,它是對油、氣、水井施行油氣勘探、修理、增產措施、維護正常生產及報廢前的善后工作的一切井下施工的統稱。通常來說,主要包括試油(氣)、大修、側鉆、壓裂、酸化、測試、小修等施工環節,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所以,加強井下作業過程的環境保護管理,是油氣田開發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
1 井下作業環境污染的種類、產生環節和特點
1.1 井下作業環境污染的種類、產生環節
液體污染:試油(氣)過程的地層排液;修井過程的洗井、壓井、沖砂、套銑等產生作業廢水;酸化、酸壓后井內排出廢酸液;壓裂施工后產生的返排廢液等。上述液體污染物一般因含有原油而形成含油廢水,單井產生數量不一,一般情況下成分相對復雜,如壓裂返排廢液含有多種化學添加劑。
固體污染:替漿、側鉆、換套等施工產生廢棄泥漿、巖屑;油井沖砂、起下管柱、鉆具在井場放置、井口溢流等產生油泥砂;注灰封堵時剩余的灰漿;工業和生活垃圾。上述固體污染物中,油泥砂和含油廢棄泥漿、巖屑屬于危險廢物。
氣體污染:作業施工過程中由井口逸散的烴類氣體;通井機、修井機、壓裂車、酸化車等設備產生的尾氣;作業施工中井內逸出的硫化氫等有毒氣體。上述氣體污染物因產生量不一、地點不固定,屬于無組織排放。
噪聲污染:作業時通井機、修井機、壓裂車、酸化車等施工設備產生噪聲;起、下鉆具時碰撞產生施工噪聲等。噪聲污染主要對作業人員產生影響,作業施工地點距離城區、居民區比較近時,對周邊環境產生噪聲污染。
其他污染:壓裂設備上使用的密度測量儀含有放射性同位素,使用、運輸、儲存過程中應嚴格執行輻射管理規定;作業施工及搬遷時產生震動,夜間施工時井場照明對周圍居民產生影響,放噴燃燒、車輛或設備排氣管產生的熱量對人員或環境的影響等。
1.2 井下作業環境污染的特點
一是,污染源分散,排放不規則。由于油、氣井分布廣泛,所以井下作業環境污染必然是高度分散的點污染源,且污染物排放不連續、無固定的排污量、排污口。二是,污染環節多,流動性大。作業施工過程中多道工序流水作業,不同作業工藝都有各自的排污特點,實行小分隊流動式施工,污染源流動性大。三是,污染的種類多,成分復雜。試油(氣)、修井作業、壓裂、酸化都可能造成污染,廢泥漿、廢壓裂液等污染物成份復雜,潛在的危害性較大。
2 井下作業環境保護管理的原則
我國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已經于2015年1月1日實施,同時實施的還有四個配套規章,包括《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查封、扣押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辦法》和《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新環保法和配套規章的實施,體現了國家對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
因此,油氣田企業應結合自身的行業特點,依法開展環境保護管理工作。針對井下作業施工及污染防治要求,環境保護管理的基本原則是: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通過源頭控制、過程控制措施的實施,削減污染物產生量及排放量,實現清潔生產。
3 井下作業環境保護管理具體措施
井下作業單位建立環境管理體系,或健康、安全與環境(HSE)管理體系,是開展環境保護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制定完善的作業施工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并嚴格監督執行,是環境保護管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作業施工人員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井下作業環境保護管理的根本保障。
根據井下作業一般程序,環境保護管理的具體措施是:
1)作業前環境保護管理措施
(1)與業主(甲方)溝通,獲得所作業區塊的環評文件及批復意見,按照文件及批復意見對井下作業環境保護的要求進行準備工作。
(2)落實排污申報登記。分析作業過程中的產、排污情況,與業主(甲方)協商溝通,根據要求確定排污申報的形式、內容等。
(3)加強作業設計環保管理。作業設計是控制井下作業污染的源頭,出具作業設計的單位和人員應統籌考慮和落實環境影響評價要求、地層因素、現場勘查情況等。設計初期階段,就應明確各方的環境保護責任,作業單位應盡早參與并開展工作,確保某些關鍵性的環境保護問題在設計階段沒有被遺漏。
(4)作業施工前,業主(甲方)、監督和作業單位之間,應協商一致或召開現場會議,明確對環境保護方面的特殊要求,確認作業前環境現狀,如有必要需進行書面環保交接,以明確各方責任。
(5)建立應急管理措施。作業單位的應急預案中應包含環境保護內容,如井噴造成的環境污染、特殊天氣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污染物擴散等。
(6)內部交流。業主(甲方)和作業單位應建立詳細的培訓計劃,保證施工人員接受環境保護知識培訓,告知施工過程中涉及到的環境污染因素、有毒有害物品等。作業單位應明確污染物排放、處理、運輸和記錄的員工職責。
(7)作業單位應提前對井場和相關道路進行勘查,預測作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污染物,有針對性地制定環境保護措施,以便使設計和施工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
2)作業過程中環境保護管理措施
作業過程中,通過選擇使用無毒、低毒的原材料、工藝過程和化學劑,降低廢物的產生量和有害性,進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采取重復利用的方式,對作業過程中產生廢物再次利用,以減少廢物末端治理量。采取治理的方法,通過治理措施減少廢物總量或產生適用的可回收材料。采取處置的方法,處置是廢物管理過程中最終選擇采用的方法,應根據相關法規規定來選擇處置方法,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一般來說,具體管理措施是:
(1)作業廢液(包括廢壓裂酸化液等):配備集中回收設施,如儲液罐、鐵池子等,實現作業廢液不落地、循環使用,對于不能進干線的廢液,集中收集后進行統一處理、回注地層。
(2)井場防滲:使用防滲材料對井口周圍、管桿橋下、產生油水滴漏的設備下面進行防滲,防止原油、油類、廢液落地。管桿橋下的防滲材料應配合使用環保圍堰,確保廢液不會在井場溢流。
(3)廢棄泥漿:試油替原井泥漿進入鉆井泥漿池,然后統一進行無害化固化治理。其他泥漿由第三方治理單位進行無害化固化治理。
(4)危險廢物(油泥砂、廢油品):使用容器等設施分類集中收集,廢油品交由油料管理部門回收,油泥砂由第三方治理單位進行治理。
(5)固體廢物:井場配備工業和生活垃圾桶,進行分類回收。施工結束后生活垃圾運往生活垃圾處理場,工業垃圾回收后按廢品處置、利用。
(6)衛生設施的配備:配備移動式廁所。
3)作業完工后環境保護管理措施
(1)場地清理。在施工其間作業場地應盡可能保持清潔,不留各類廢物。完工后,應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
(2)井場恢復。任何由作業引起的土地污染都應進行必要的恢復,在不同的地區,井場恢復措施和執行標準可能有所不同,應按有關規定進行,盡可能復原到原來的面貌,滿足土地使用者的要求。
(3)交接。業主(甲方)、監督和作業單位之間,應協商一致或進行現場確認,如有必要還應進行書面交接,確認作業完工后的環境現狀符合法規要求。
【參考文獻】
[1]閆毓霞.油氣田清潔生產[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