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門口站一激情澎湃的少年
早上,校園里一片寧靜。突然,校長辦公室的門外傳來一聲“報告”,打破了寧靜。校長打開門,發現一個高中生模樣的男孩恭敬而嚴肅地站在門外。男孩激動地說:“校長,請您給我開一封介紹信。如果可以的話,我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換取俄羅斯博物館的一個中國印跡……”
校長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心想:這是怎么回事?他說的是啥意思?鎮定了一下后,校長說:“我不明白你想說什么,不如你寫下來,可以嗎?”
男孩進了校長辦公室,坐在桌旁,“刷刷刷”地寫了起來。幾分鐘后,他將紙雙手呈給校長,只見上面寫道——
如果可以,我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換取俄羅斯博物館的一個中國印跡,如果可以,我愿用生命的另外三分之一拿去慰藉苦痛者的心,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則用來思索……現在,是否有一趟航班在等著我,請您給我開一封介紹信,信封由您設計,信封內則裝我一顆熾熱的中國心……
在這里,我的所作所為只代表學校;在國外,我的所作所為必將代表整個中國。現在,我什么都不缺,只缺您的一封信……
別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從生下來那天起,我的命運就被注定,我要完成自己立下的誓言。
我已經決定,圍著坐標原點旋轉……
校長不看則已,一看更蒙了:這學生怎么了?他究竟要干什么?校長思考片刻,請來了孩子的班主任。班主任來后,先看了看孩子寫的東西,然后兩人一商量,結果男孩被婉言留在了校長辦公室。校長陪著男孩聊天,生怕他一出門不知會“旋轉”到哪里。
班主任出門趕緊聯系孩子的家長。男孩的父母聞訊趕來,聽班主任介紹情況后,馬上想到前些日子孩子說的一些話。孩子比較內向,平時話不多,但是成績不錯,很少有心事。但是不久前,孩子突然說,自己以后要到大西北去實現理想。當時,全家人一頭霧水,擔心孩子出問題,沒想到,這么快就真的出問題了。
男孩見到家長,解釋了半天,也沒解釋清楚自己想表達什么意思。家長雖然聽不懂男孩說的是什么,但感到他說話有點顛三倒四。校長、老師、家長擔心到一塊兒去了: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
于是,男孩被父母帶回家,且身邊不敢離人。男孩越是說自己沒病,家人就越是不放心。
第二天,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醫生沒有檢查出什么,只是給孩子開了點抗焦慮的藥物。三天過去,男孩不愿意在家待了,強烈要求去上學,他堅稱自己沒病,只是有一顆愛國心。家長放心不下,經人介紹帶著孩子找到了我。
他的眼神流露出真誠、善良
大致介紹完情況,孩子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癥?如果不是,那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般來說,精神病患者會出現大腦功能失調,從而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障礙。平時所謂的“精神錯亂”,就是指嚴重的思維混亂,胡言亂語,讓人不知所云,缺乏對整體事物的感知能力,表情茫然,有時會有極度興奮狀態,自知力減退或喪失。
而精神分裂癥,還有其特定的精神癥狀。
一是思維障礙。病人的思維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其特點是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病人的言談或書寫,雖然語句文法正確,但語句或上下文之間缺乏內在意義上的聯系,因而缺乏中心意思。
交談時,可表現為對問題的回答不切題,對事物的敘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這叫思維松弛。嚴重時,言語支離破碎,甚至個別詞語之間也缺乏聯系,這叫破裂性思維。有時病人可在無外界影響下,思維突然中止,這叫思維中斷。有時病人涌現大量思維并伴有明顯的不自主感,這叫思維涌現。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詞語,表達某些特殊的除病人外別人無法理解的意義,這叫病理性象征思維。
二是情感障礙。病人情感淡漠、情感不協調,也是精神分裂癥的特征之一。情感淡漠,最早涉及的是較細膩的情感,如對朋友欠關心,對親人欠體貼等。病情加重后,病人可對周圍事物的情感反應變得遲鈍,對生活和學習的興趣減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的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對讓人非常痛苦的事情,也表現出驚人的平淡,最后可喪失與周圍環境的情感聯系。同時,可出現情感反應與環境的不協調,與思維內容的不配合。病人可為瑣事而勃然暴怒,或含笑敘述自己的不幸遭遇,這稱情感倒錯。
三是意志障礙。病人的活動減少,缺乏主動性,行為變得孤僻、被動、退縮,即意志活動減退。病人對生活、學習及勞動的要求降低,如不主動與人往來,無故曠課或曠工等。嚴重時對生活的基本要求亦缺乏,如病人不注意清潔衛生,長期不洗澡、不理發,終日無所事事,呆坐或臥床。部分病人的行為與環境不配合,如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如肥皂、污水,傷害自己的身體等,這稱意向倒錯。
四是幻覺和妄想。病人會出現幻覺和妄想,幻覺和妄想的內容荒謬,脫離現實。在精神障礙的癥狀里,最常見的典型癥狀之一就是妄想。妄想是一種病態信念,不符合事實,自己卻堅信不疑,不能以其所具有的教育水平與社會背景來解釋,也不能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妄想的內容與切身利益、個人需要密切相關,比如被迫害妄想,總以為有人要加害自己;再如嫉妒妄想,總以為配偶有外遇,對自己不忠誠等。
五是自知力缺乏。自知力是指病人對自身的異常或病理狀態的認識能力,即能否覺察和認識到自己疾病的能力。由于缺乏自知力,病人往往不愿意主動求治,不認為自己有病。大凡精神病,通常都存在這個癥狀。
這個男孩要去俄羅斯,去大西北,這究竟是他的理想,還是他的妄想?也就是說,這個男孩究竟是否得了精神???
在咨詢會話中,男孩沒有表現出任何精神障礙癥狀,也沒有任何精神錯亂的表現,他思維清晰,語言準確,情緒正常,舉止得當,眼神里流露出的是真誠、智慧和善良。
一個精神病患者是不可能跟人如此正常溝通的,而且男孩是主動來訪,希望心理咨詢師能夠理解和幫助他。這說明他有完好的自知力,于是排除他患精神病的可能性。因為精神病患者,大都自知力缺乏,不會主動請求幫助。
咨詢會談后,我初步診斷:男孩很正常,沒有精神病。
接下來,我和男孩進行了意象對話。
所謂意象對話,就是用想象中的意象進行交流。人想象中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這種有象征意義的形象,就是所謂的意象。我們的內心像一座冰山,思想意識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更大的部分則潛伏在水面之下,叫潛意識。意識部分已經很復雜,很難讓人看清,而潛意識部分就更復雜,更難于讓人看清了。
但是,意象可以反映人意識或潛意識當中的心理活動。意象活動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因而能更好地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再有,大多數意象的象征意義非常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從意象看到所象征的心理內容,看清我們平時難以看清的真實心態。
意象對話,就是請求助者閉上眼睛,在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進入想象的情境,然后雙方通過意象進行交流。
通常,意象對話中,想象出的房子象征當事人的心態,所以有“心房”一說。意象對話中,不同心態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房子,有的房子富麗堂皇,有的房子矮小簡陋,有的房子光線昏暗,有的房子窗明幾凈。這些不同的房子就象征了當事人不同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如,我接待過一個男孩,他想象出的房子,里面光線昏暗,到處是灰塵,還有枯干的雜草。從專業角度說,這個男孩有嚴重的抑郁狀態,抑郁癥患者往往就是這樣。
那么,現在這個男孩怎么樣呢?在意象對話中,男孩想象中的房子,從外面看嶄新漂亮,房間里光線明亮,家具整潔干凈,氣氛溫馨舒適,沒有任何心理障礙的跡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男孩擁有一顆明朗、純凈的心。這進一步證明,男孩的心理狀態是非常正常的。
世俗的成人誤解了真誠的少年
現在的問題是,怎樣解釋男孩之前的言行。
這時,我和男孩已經有了較多的交流,男孩心情放松,也比較信任我,于是我請他坦率談談他為什么會有那樣的言行。男孩伸出手掌鄭重地按在胸口上:“他們誤會了,他們不懂我,我沒病,我有的只是一顆愛國心!”
隨后他解釋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了解中國的歷史越多,愛國心就越強烈。前幾天,語文課上學習了一篇課文,文中提到中國的文物流失到了國外,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周日晚上,他又看了一個愛國題材的電視劇,結果激動得徹夜難眠。周一一大早,他就來到學校,沒見老師就直奔校長辦公室找校長了。
他說以后要去大西北的話,也是晚上看了電視,從電視節目中,看到西北的貧瘠面貌,于是萌生了以后要去建設大西北的宏大志向。由于心中涌動著激情,他在睡前情不自禁地對父母說起自己的想法,可是父母不懂他的心思,還擔心他腦子出了問題……
看我診斷他沒有精神病,男孩長舒一口氣,說:“總算有人相信我!”
男孩坦誠解釋了他的那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言行??磥恚且粋€有志青年,是真的想去大西北去俄羅斯,以至于頭腦一熱,一大早就去找校長開介紹信。這無非是一個年輕人愛國的沖動表現,根本不是病理性妄想。
那,男孩在校長辦公室里寫的信又該如何解釋呢?
為進一步弄清真相,我跟男孩約了下次的會談時間,并請他再來時帶上幾篇作文或日記,以及語文課本。
第二次來訪,男孩果然帶來了語文課本。讓男孩心潮澎湃的那篇課文是余秋雨寫的《道士塔》。文中談到中國敦煌的文物流失到國外的屈辱,其中有兩段特別激動人心。男孩說,就是這兩段深深地打動了他。
至于俄羅斯的博物館里藏有中國的文物,是老師講課時提到的。男孩說,當時在課堂上他的心中就涌動著豪情,周日又看了愛國題材的電視劇,所以就“激情燃燒”了。
看了男孩的作文和日記,我發現他寫的東西都有一種散文的味道,感情強烈,語言風格與寫信的語言風格一致。這種散文化的語言風格,加上寫信時情緒沖動,在不了解背景的情況下,的確讓人有些難以理解。
我請男孩用平實的語言“翻譯”一下信中的意思。他說,自己想去換回流失國外的文物,又想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又想到自己學業未竟,所以有了三個“生命的三分之一”的說法。至于結尾的那句“圍著坐標原點旋轉”,意思是表明自己堅定不移的決心。
其實不用翻譯,只要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細心體察男孩信中的意思,還是可以明白的。這與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維障礙導致的沒有中心的混亂表達全然不同。
看我讀懂了他,男孩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最后,我就青春期的理想和男孩進行了交流。男孩說他經過幾天的思考,懂得了空有愛國理想是不夠的,還要腳踏實地,學會擺正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為實現理想,報效祖國,現在他最重要的就是在校園里踏踏實實地學習。
一切都是虛驚一場。
不久,男孩家長反饋回來消息,說男孩在校安心學習,一切如常。大家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這個案例雖然有驚無險,但也值得大家思考:青少年應該怎樣對待現實與理想?成人應該怎樣讀懂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案例中,險些蒙冤的男孩的種種言行,其實都是青少年心理特征的表現。如,愛國熱情高,理想主義情結重,考慮事情不理性,說話做事容易沖動、情緒化,容易脫離實際,異想天開……這些都是青少年共性的心理特征的表現。
再如,男孩寫作散文化,感情色彩濃烈,語言行為有較多的戲劇性,這也是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個性表現。如果成人不了解孩子的這些心理特征,只是以成人理性的目光看待孩子,難免將這些不同于成人的表現,誤認為是孩子出現了精神障礙。
這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提了個醒:既要防止把精神障礙錯當成心理問題,延誤治療時機;也要注意防止把心理問題錯當成精神障礙,讓青少年蒙冤患上“精神病”,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