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再鳴,高興友
(紹興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浙江紹興 312000)
?
秈稻基質育秧產量9 t·hm-2機插栽培技術
樓再鳴,高興友
(紹興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浙江紹興 312000)
摘 要:采用25 cm行距機插早秈稻能保證高產所需落田苗數,比30 cm行距機插種具有明顯增產效果。技術關鍵為基質育秧、疊盤暗出苗、秧田管理和大田肥水管理,但需注意出苗不齊、高溫燒苗和低溫爛秧等問題。
關鍵詞:早秈稻; 25 cm行距插秧機;基質育秧;疊盤暗出苗
文獻著錄格式:樓再鳴,高興友.秈稻基質育秧產量9 t·hm-2機插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 (4):482-483,499.
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日趨加快,紹興市水稻生產正逐步向規模化生產、機械化作業和社會化服務的方向發展,水稻種植技術正由傳統的人工插栽向以機插秧為主的輕簡栽培轉型升級。紹興市從2006年開始進行水稻機插試驗,發展速度逐步加快,到2015年全市水稻機插面積達到2.70萬hm-2,約占水稻總面積的23.7%,并有繼續擴大的趨勢,但近年來增速放緩。究其原因,一是水稻機插育秧模式和技術沒有突破,生產程序復雜、成本較高;二是機插水稻的產量優勢不明顯。為此,迫切需要尋找生產程序簡單、成本較低,適宜的育秧基質、育秧方法,改進完善機插技術。
通過水稻不同機插育秧模式和不同基質的比較,建立育秧中心,探討機插育秧等關鍵環節的技術瓶頸。明確早秈稻插種時應用25 cm行距插秧機,可克服30 cm行距機插秧落田苗數不足的缺點,顯著增加大田有效穗數,提高產量。現將早秈稻疊盤暗出苗基質育秧25 cm行距插秧機插種的特點及栽培技術簡述如下。
1.1增加落田苗數
早秈稻采用25 cm行距插秧機插種,種植密度25 cm×14 cm,基本苗28.65萬穴·hm-2,每穴5~6本,平均每穴5.35苗,漏插率1.8%,以此測算,落田苗150.45萬·hm-2,符合早秈稻高產所需落田苗150萬~180萬·hm-2的基本要求。而用30 cm行距插秧機插種,種植密度30 cm× 12 cm,基本苗只有27.75萬穴·hm-2,按每穴5.35苗,漏插率1.8%計,落田苗只有145.8萬· hm-2,達不到早秈稻高產所需落田苗數的要求。
1.2增加產量
25 cm行距插秧機插種的早秈稻有效穗多,產量高。根據考種結果,用25 cm行距插秧機插種的產量為9.105 t·hm-2,比30 cm行距插秧機插種的8.457 t·hm-2增產7.7%,其原因主要是30 cm行距插秧機插種落田苗數不足,導致有效穗數比25 cm行距插秧機插種的少42.6萬·hm-2,產量降低(表1)。

表1 早秈稻25和30 cm 2個行距處理的經濟性狀及產量表現
2.1基質育秧
2.1.1種子處理
選擇籽粒飽滿的種子,確保種子發芽整齊一致和秧苗素質。用清水選種,種子分浮沉2部分,分別催芽,分盤播種,使同一盤秧苗生長整齊一致。為有效防治水稻干尖線蟲、惡苗病等種傳病害,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2 000倍液浸種,可用藥5 mL加水10 kg浸種子5 kg。
2.1.2基質播種
育苗用的基質需破除因運輸造成的擠壓結塊,蓋籽用基質要過篩,底層基質厚2 cm,蓋籽基質厚0.5 cm,以不漏籽為度,太厚出苗易揭蓋。底水分別在播種前、蓋籽前分2次澆,必須澆透,以底孔見水但未滴出為準。
每盤播種芽谷150 g,折干谷120 g左右。采用流水線播種,疊盤機疊盤。流水線播種,芽谷分布均勻,出苗后秧苗分布均勻,插種時漏穴率低。使用疊盤機可大大節省勞動力。
2.1.3疊盤育秧
要求擺正、擺齊、擺緊育秧盤,每疊高度為35盤。疊盤后在秧盤表面覆蓋一層基質,起到遮光、保溫、保濕作用,待擺盤前揭除。疊盤3 d后擺盤,注意把秧盤的短邊向外,擺正、擺齊、擺緊、擺實。使盤與苗床間無間隙,苗床寬不少于1.5 m,溝寬0.2 m。搭建小拱棚,拱棚寬度1.5 m,高度0.5 m,秧盤的邊緣與薄膜的距離在15 cm以上,保證秧苗葉尖不碰到薄膜,以免灼傷秧苗。
2.2秧苗期管理
2.2.1溫度
根據天氣情況決定通風量和噴水量,氣溫高于20℃時,應及時揭膜,防止高溫燒苗。揭膜最好在上午9點前后棚內溫度與棚外氣溫接近時,揭膜前先灌滿溝水,防止青枯死苗。
2.2.2水分
水的管理是基質育秧管理的關鍵點。整個苗期要保持基質濕潤,保持基質含水量65%~70%;當早晨不見秧苗葉尖吐水,應及時補水。如發現秧苗根系大量下扎床土時,應加大灌水量,保持基質層有足夠的含水量。在移栽前3 d排干水,促進盤根。
2.2.3病蟲害
主要是做好青枯病和立枯病的防治工作。
2.3大田管理
2.3.1插種
精細整田,力求田面平整,高低差不過3.3 cm;田面整潔,無雜草雜物。整地后保持水層,等泥漿沉實后再插種。適齡栽插,插種時間為4月22日,秧齡26 d,葉齡為4.2葉。2015年4 月18—19日受低層大氣切變影響,為多云到陰有時有陣雨天氣; 19日至20日受較強冷空氣南下影響,陰有中雨,日平均氣溫過程降幅8~9℃; 21日以后為晴天,氣溫回升,抓緊時間插秧。插秧時,調節好相應的行距和取秧量。本田種植密度25 cm×14 cm,28.65萬穴·hm-2,每穴5~6株,實際每穴5.35苗,漏插率1.8%,落田苗150.45萬· hm-2,達到高產所需落田苗150萬~180萬· hm-2的要求。
2.3.2施肥
按照目標產量8.25 t·hm-2,設計氮肥總用量為純氮180~187.5 kg·hm-2,做到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具體是基肥施用三元復合肥(氮磷鉀有效養分含量均為15%) 375 kg·hm-2,過磷酸鈣225 kg·hm-2;分蘗肥第1次在插種后7 d,施尿素150 kg·hm-2,第2次在第1次施肥后10 d,施尿素135 kg·hm-2。
2.3.3水分
做到薄水插秧,深水護苗,濕潤促蘗。插秧時田間灌薄水2 cm左右,插后保持3~4 cm的淺水層。活棵后保持2 cm淺水層。5月23日(插后30 d)開始擱田控苗,后期濕潤灌溉。
2.3.4病蟲害
根據病蟲情報在5月27日防治二化螟,在6 月21日防治紋枯病。
2.4應注意的問題
2.4.1出苗不齊
溫室育秧疊盤的上層與底層育秧盤的出苗時間差異大。在溫室里采用不加熱疊盤暗出苗,疊盤高度為35盤,上層育秧盤出苗比底層要早1 d,上層的3 d即符合要求,底層的要4 d。同時擺放到秧田里會出現盤與盤之間秧苗生長不一致,最終導致插種時穴與穴之間本數差異大,落田苗難控制。控制方法是將同層秧盤放在同一秧板上,使同一板秧苗生長相對一致,克服同一秧板上青秧苗與黃秧苗相間的缺陷,達到插種時穴間本數相對一致。
2.4.2高溫燒苗
4月2日,紹興市出現了34.1℃的高溫,棚內溫度達45.2℃,由于揭膜不及時,出現了高溫燒苗。控制方法:及時收聽天氣預報,如當日最高氣溫在25℃以上,最好在上午9時左右,當棚內溫度與棚外溫度大致相同時揭膜,揭膜前必須先灌滿溝水,以免揭膜不當導致秧苗生理失水而死苗。
2.4.3低溫爛秧
受冷空氣南下影響,4月7—9日出現了明顯的“倒春寒”天氣,這三日的平均氣溫都在10℃以
下,秧苗出現零星爛秧。經查,這與秧盤和苗床是否緊密接觸有關,凡是出現爛秧的地方,要么秧盤底部與苗床之間有間隙,要么秧盤沒有緊貼苗床,要么秧板不平有洼地。對這類爛秧,控制的方法是秧板一定要做平,不能坑坑洼洼;秧盤與秧板一定要緊密接觸,不能留間隙;擺盤時按一下秧盤,使秧盤底部緊貼秧板。爛秧還與基質的保溫保水性差有關。
參考文獻:
[1]孫華林,趙冬華,張軍年,等.機插水稻育秧基質試驗效果及推廣前景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08 (2):78-79.
[2]楊立祿,杜海濤,吳繼東.淺析水稻機械化基質育秧試驗技術[J].湖北農機化,2010 (5):63-64.
[3]朱從海,李德山,劉文廣.機插水稻基質育秧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0 (2):54.
[4]林育炯,張均華,胡志華,等.我國水稻機插秧育秧基質研究進展[J].中國稻米,2015 (4):7-13.
[5]程新,周國華,陳剛.水稻機插軟盤育秧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 (1):132-133.
(責任編輯:張才德)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4-0482-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408
收稿日期:2016-01-16
作者簡介:樓再鳴(1965—),男,浙江紹興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和種子管理工作,E-mail:kala198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