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中的鹽味
文|攝 農夫
Salty

有關自貢的印象,最初只來自于它的花燈和恐龍化石。其實對自貢來說,鹽才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川的采鹽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后,李冰出任“蜀守”,在廣都(今成都雙流縣)首開鑿鹽井,從此,蜀人便開始了向腳下土地要鹽的歷程。在自貢的腳下,有兩億年來形成的大片鹽礦。
從自貢到樂山,從射洪到云陽,蜀鹽的繁榮常常使當地半數以上的居民以井為業或借鹽為市,鹽業更成為僅次于田賦的主要財政收入,據說“鹽巴”一詞的由來即與巴蜀井鹽有關。舊時邊遠地區居民常受淡食之苦,幾十年前,云貴人還用繩拴塊狀的鹽巴放入湯中攪一攪,略有咸味即提起,其珍貴如此。鹽巴,幾千年間一直是內地一種稀缺的資源,西南的茶馬古道,馬馱的除茶以外,就是鹽了。
自貢先后開鑿過的鹽井,達1.3萬多口,極盛時的自貢,天車林立,水汽蒸騰。現在采鹽都現代化了,鹽也不是稀缺資源了,因鹽而盛的自貢,也就有些被人淡忘了,沒落了。
今天的自貢仍有不少鹽井在工作,大概名聲最響的就是燊海井了。位于自貢市區的燊海井屬于國家級文保單位。這口鑿于1835年的古井,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達1001.42米,此外,燊海井除了保留著天車和碓房、大車房之外,還有敞鍋熬鹽的灶房。
走進燊海井的院子,就可看到高聳的天車。這種古老的井架由許多小塊的杉木捆綁而成。在燊海井的天車下,有一個直徑不到20厘米的井口,工人操作著細長的汲鹵筒,卷揚機從天車頂端的天輥子上放下鋼索,汲鹵筒放到千米井底的鹵水層汲鹵,再由卷揚機收起繩索提上汲鹵筒,工人用鉤子鉤開筒底牛皮,含鹽的黃色鹵水便注入大大的圓木桶里,整個過程約為5分鐘。取上來的鹵水,由鹽工用簍子挑到邊上的灶房,倒在排排敞開的大鍋中熬制。

燊海井的灶房

在燊海井的灶房里,保持著傳統敞鍋熬鹽的獨特景象:幾排大大的鐵鍋熱氣騰騰,光著膀子的工人用鹽耙攪動鍋里的鹵水,灶邊堆放著一個個近一米高的已熬制好的圓柱形鹽索,同井出產的天然氣在鍋底熊熊燃燒。自貢鹽業之所以在清乾隆年間達到鼎盛,與當時鹽井采出了天然氣有關。正是天然氣的出現,使鹽井就地設灶并使大規模高效率的熬鹽成為可能。在燊海井的灶房里,兩位鹽工正在休息。他介紹說:現在燊海井每天還可產鹽2000斤左右。鹵水在鹽鍋里要長時間熬煮才濃縮結晶,而操作工的技術影響著鹽的品質,燒鹽技藝一般父授子承,上世紀初,自貢燒鹽工創立財神會,更規定傳師授藝只限會員,可見燒鹽并非簡單之事。
從自貢鹽業發展起始,釜溪河流經的一個個碼頭都是重要的鹽運之所。在這些古碼頭上,鹽工們經年踏足的石板已經斑駁,而圍繞碼頭建起的古鎮所有的記憶幾乎都與鹽相關。鹽業所需的用牛數量極大,據民國三年統計,自貢鹽業鼎盛時推車用牛達兩萬余頭,還不包括鑿井、車水、運輸等用牛在內,由此也衍生出蓬勃的“牛行業”。有專門醫牛的、用牛角做生活用具的,還有牛肉一條街,有一種“火邊子”牛肉是自貢最有名的特產。據老鹽工說,傳統的“火邊子”牛肉是用推車牛在發力出大汗后宰殺,并用牛糞慢慢燉出來的。在自貢,過去有一首歌謠說鹽井有四多:“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河小鹽船多,路窄轎子多”。這充分展現出鹽業發達時的場景。
現在的自貢,鹽業已經沒落,那些依稀的繁華也沉入了時光深處。不過自貢鹽業為中國提供的不僅是鹽本身,而且還有精神之鹽。這些鹽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就像每天奔流的河水一樣吐故納新,并且沉淀著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的精氣神。所以,我們漫步自貢會感覺到歲月的悠長,也會感受到靈魂的親切,因為自貢的鹽不是一個古老的夢境,而是實實在在的地底精華。

灶房

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