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盛海輝 ■ 特約記者 丘佳納 ■ 林德樹 連國良
?
大埔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 本刊記者 盛海輝 ■ 特約記者 丘佳納 ■ 林德樹 連國良

2015年,大埔縣76個重點幫扶村農民人均純收11629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8736元, 6293戶貧困戶23883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脫貧率100%。全縣76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穩定達到5萬元以上,平均每村10.2萬元;累計完成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4971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了村村有公共文體休閑活動場所、小公園、路燈、村辦公樓;貧困村群眾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看病難等熱點民生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第二輪扶貧開發“雙到”收官之年,大埔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2016年,新一輪扶貧攻堅戰蓄勢待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大埔如何謀劃布局?近日,本刊記者一行赴大埔進行了專題采訪。
采訪中,縣委書記林健雄告訴記者,為了加快大埔蘇區振興發展,讓蘇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近年來,大埔縣委、縣政府圍繞“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大埔”的核心任務,全面落實《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和《省委、省政府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兩大政策”,立足“建設廣東低碳經濟發展實驗區、創建中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打造國際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三個定位,深入實施“低碳經濟縣、宜居宜業縣、人文魅力縣、幸福和諧縣”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緊跟時代步伐,搶抓發展機遇,科學謀劃,主動作為,攻堅克難,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全縣經濟社會呈現發展提速、效益向好、后勁增強的良好態勢。
“這五年是大埔歷史上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的五年,是老百姓獲得實惠較多的五年,也是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豐碩成果的五年。”提起大埔今年來的發展,林健雄書記倍感欣慰。

1. 中國最美麗縣—大埔(藍宏義 攝)

2. 大埔發電廠

3. 待燒造的陶瓷半成品

4. 油菜花田

5. 竹林風光
對大埔來說,剛剛過去的2015年,更是讓人振奮的一年。這一年,大埔致力于抓項目建平臺,抓特色興產業,實體經濟明顯壯大,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去年以來,大埔全力推進總投資322.44億元、年度投資計劃61.75億元的54項重點項目建設。與此同時,主攻電力、陶瓷、文化旅游、生態健康等四大產業,編制了四大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同步,全縣79.38%的財政支出用于民生領域,辦好十件重點民生實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貧困問題,全縣76個貧困村和6293戶貧困戶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1. 2014年9月,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左二)到大麻鎮小留村調研扶貧“雙到”工作(高 訊 攝)

2. 西河鎮和平村駐村干部到煙苗育苗現場了解煙苗生長情況

3. 茶陽鎮左弼村告別“飲水難”,貧困戶鐘瑤章喜飲“幸福泉”

4. 桃源鎮桃星村發放雞鴨苗及飼料現場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埔縣第二輪扶貧開發“雙到”圓滿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的工作目標要求,省市各項考核都名列梅州市各縣市區前茅。
“‘十二五’期間,是我縣農村扶貧開發事業有史以來投入人財物最大、幫扶成效最大的時期,也是貧困村貧困戶獲得實惠最多的一個階段。”據縣扶貧局局長何晉江介紹,從2011年以來,大埔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一、二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部署要求,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貧困問題,組織各級幫扶單位和發動各方力量,加大扶貧投入,以省定貧困村為主戰場,努力實現貧困戶增收脫貧、貧困村基本改變落后面貌。兩輪扶貧累計投入扶貧開發“雙到”資金 118729萬元,其中幫扶到村66040萬元、到戶52689萬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特別是在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建立扶貧長效機制、打造示范村示范項目、整合扶貧資金等方面創造了具有大埔特色的扶貧經驗,亮點紛呈。
在第二輪扶貧“雙到”中,大埔通過采取一系列的產業幫扶措施,蜜柚、名茶、烤煙、南藥等特色農業得到迅猛發展,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展,直接拉動農民增收,為加快脫貧奔康步伐提供重要保證。大麻坑尾、小留、大東坪山等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揉合發展,推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各級各幫扶單位集中力量謀規劃,筑村道、修水利、抓村莊整治,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高,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經濟長足發展,加快脫貧奔康步伐。大埔縣還結合鎮情村情、結合縣重點項目,發揮好地方資源優勢,積極調動幫扶單位、行業、社會力量,精心規劃實施好文化生態旅游、美麗鄉村、產業扶貧等類型扶貧開發示范村、示范項目,著力打造扶貧工作亮點,放大示范效應,全面提升扶貧開發水平。大麻、西河、湖寮、百侯、楓朗等鎮“多村聯動”打造扶貧開發“雙到”示范村,西部五鎮聯動打造萬畝南藥基地,積極探索整村推進連片開發新路子,較好地改變貧困村落后面貌,為貧困戶增收脫貧拓寬了新的門路。
更值得一提的是,該縣轉變村集體經濟幫扶方式,堅持“企業運作、政府監督、村委入資、保本收益”的原則,對重點幫扶村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由縣進行統籌整合,統一投放到縣水電公司、埔城電站、泰安樓客家文化旅游產業園,每年按獲得投入資金總額9.6-10.%的固定收益,既確保幫扶村集體經濟零風險穩定增收,同時又支持了縣文化旅游產業和電力工業發展。
最近,國家出臺了《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林健雄書記認為,這給革命老區的開發建設和脫貧攻堅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為大埔蘇區加快振興發展提供了政策保證,注入了強大發展活力和動力。《指導意見》明確了一系列支持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的政策措施,既有利于整體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和改善民生,也有利于廣泛凝聚蘇區老區人民振興發展的民心民力,必將從根本上改變原中央蘇區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大幅提升區位優勢,形成振興發展的強大支撐力。
“這幾年大埔經濟發展提速了,發展后勁增強了。但與珠三角、發達地區和梅州的先進兄弟縣(市、區)相比,目前,大埔的縣域經濟發展差距大,尤其是工業發展不足、城鎮化進程滯后、經濟發展不平衡。”在林健雄書記看來,大埔要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補齊縣域經濟短板、扶貧開發和社會民生短板。

5. 大埔電廠
1月25日,大埔召開縣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動員全縣上下搶抓機遇,勇于擔當,奮發有為,全力推動紅色大埔實現綠色崛起。大會提出,要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大項目帶動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動大發展。要打好交通建設、園區建設、精準扶貧“三大會戰”。以韓江(大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帶、廣州海珠(大埔)產業集聚區和三河電力能源工業園區“一帶兩區”建設為主抓手,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補齊縣域經濟、扶貧開發、社會民生等三個短板,協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奮力開創振興發展新局面。

1. 2015年9月,水利部陳雷部長(前中)、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前右)參加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儀式(高 訊 攝)

2. 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施工現場
會上,林健雄書記強調,要切實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堅決打贏打好扶貧攻堅戰。要搶抓中央補“短板”重大機遇,通過實施一批重大扶貧工程項目,挖掘增長潛力,培育內生動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要深入開展產業扶貧、旅游扶貧、社會扶貧、信息扶貧、電商扶貧,探索水電利益共享機制,增強貧困村自身“造血”能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
春節過后上班第一天,林健雄書記在縣委四套班子會議上,調整了縣扶貧領導小組,自己親自掛帥。各鎮也成立了由黨委書記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在此后召開的農口相關部門領導會議、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也重點研究扶貧攻堅的問題,明確縣班子領導分別掛點到14個鎮1個場。同時,縣有關部門還就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制定了初步方案。
“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做好全年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重大。”林健雄書記表示,2016年要全力以赴,打好交通建設、園區建設和精準扶貧三大會戰,勇于攻堅,重點突破四項工作,一是堅持多措并舉,推進水利工程建設;二是堅持融合互動,做旺文化旅游產業;三是堅持統籌推進,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四是堅持民生優先,推進社會事業建設,不斷提升人們群眾幸福指數,建設和諧幸福家園。
“前兩輪扶貧開發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第一輪主要是點對點,第二輪是點面相結合,第三輪扶貧開發,我們要把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主抓手,點線面聯動起來,整合資源形成產業帶集聚發展。” 林建雄表示,“十三五”時期是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大埔扶貧攻堅的沖刺時期。縣委縣政府將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確保到2018年全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與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