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娟妹 黃雪環
515700 潮州市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中醫(華僑)醫院婦產科
?
穴位艾灸治療產婦產后小便不通的療效觀察
鄧娟妹黃雪環
515700潮州市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中醫(華僑)醫院婦產科
摘要目的:探討艾灸關元、中極、三陰交穴位治療產后小便不通的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6月~2014年7月產后小便不通的產婦5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產婦給予誘導排尿;觀察組采用艾灸關元、中極、三陰交穴位緩解產后小便不通。觀察兩組產婦的小便不通緩解情況。結果:觀察組產婦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產后小便不通采用穴位艾灸治療,方便有效。
關鍵詞艾灸;穴位;小便不通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7.072
產后小便不通多發生于產后3 d內,尤其在產后12 h內最常見,亦可發生在產褥期中出現小便點滴而下或閉塞不通,小腹脹急疼痛。以初產婦、滯產及手術助產后多見,為產后常見病[1];如處理不及時可影響子宮收縮,增加泌尿系感染及產后出血的機率。我院屬二級甲等中醫醫院,為了更好地挖掘中醫藥的應用價值,推廣中醫護理技術,我科對產后小便不通產婦采用艾灸關元、中極、三陰交進行治療,現將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3年6月~2014年7月在我院婦產科經陰道分娩后出現小便不通的產婦50例,年齡20~35歲;初產婦41例,經產婦9例;順產43例,臀牽引1例,胎頭吸引產6例。產前均無產科合并癥及泌尿系感染,排除精神障礙。將產婦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產婦年齡、分娩方式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組采用艾條溫和灸穴位關元、中極、三陰交。將艾條燃著的一端與施灸處的皮膚保持3 cm左右距離,使產婦局部溫熱而無灼痛,每穴灸5~7 min,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2]。施灸過程中觀察局部皮膚情況,根據產婦有無灼痛感調整距離,并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中,防止灼傷皮膚;施灸完畢,用紗布清潔皮膚,協助產婦取舒適體位,酌情通風換氣。對照組采用誘導排尿法,指導產婦聽流水聲、熱敷下腹部及溫水沖洗會陰。
1.3觀察指標艾灸治療結束后觀察產婦小便情況。顯效:30 min內產婦可自行排尿;有效:2 h內自行排尿;無效:治療2 h小便點滴或無尿液排出[3]。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表1 兩組產婦療效比較(例)
3討論
產后小便不通見于《諸病源候論》。《中醫婦科學》云:“因產動氣,氣沖于胞,胞轉屈辟,不得小便故也。亦有小腸本挾于熱,因產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胞內熱結,則小便不通也。然胞轉則小腹脹滿,氣急絞痛;若虛熱津液竭燥者,則不甚脹急,但不通[1]。”主要病機為:小便的正常排出有賴于脾肺通調水道和膀胱氣化的調節,產婦產后體力過度消耗使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從而導致脾肺不能通水道或膀胱氣化無力出現癃閉。現代婦產科學則認為產后小便不通為尿潴留范疇,主要是由于妊娠期體內潴留的多量水分主要經腎排出,產后1周內尿量增多[4];初產婦產程長,胎頭長時間壓迫膀胱和尿道而致產褥期尤其在產后24 h內膀胱肌張力降低,對膀胱的敏感性降低,排尿阻力加大;在分娩過程中胎頭牽引、臀牽引及暴力施加腹壓也可損傷位于子宮骶韌帶兩側的副交感神經,致使逼尿肌和膀胱內括約肌功能失調,引起尿潴留;會陰側切、裂傷縫合后的產婦懼怕切口疼痛,不敢用力排尿致膀胱過度充盈而失去應有的收縮功能[5];部分產婦產后虛弱且不習慣于床上大、小便等原因。
中醫認為,膀胱主藏小便,主尿液的儲存和排泄,為津液之腑,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產生氣化功能。關元、中極均屬任脈可通沖任之氣;任脈總任六陰經,調節全身陰經經氣,故稱“陰脈之海”。關元穴為小腸募穴,匯集臟腑之氣,可培補元氣,益腎固本,增強膀胱氣機兼治尿閉、尿頻等泌尿系癥;中極穴是膀胱募穴,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為膀胱經經氣的募集之地,募集膀胱經水濕,有溫補下焦腎元,鼓舞膀胱氣化而達到啟閉通尿功能,在臨床上常采用該穴位來治療排尿障礙;三陰交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具有補益肝、脾、腎三經經氣,促進三臟對膀胱的氣化功能[3]。故本研究選用關元、中極、三陰交進行艾灸可以健脾益氣、調補肝腎,肝脾腎精血充盈,胞脈得養、沖任自調。艾條以艾葉作為主要灸料,氣味芳香,辛溫味苦,容易燃燒,火力溫和。《名醫別錄》記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6]。”《孟子﹒離婁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而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祛濕散寒、回陽救逆、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醫學入門·針灸》證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 ,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具有獨特的療效,還能彌補針刺的不足。且產后多亡血傷津、瘀血內阻、多虛多瘀的特點,通過艾灸而調節臟腑器官功能。對實熱證、陰虛發熱者及穴位皮膚有破潰者不宜施灸。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產婦,操作者可將中指、示指二指分張,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通過手指的感覺來測知產婦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防止燙傷。施灸過程中如果產婦出現頭暈眼花、惡心、心慌、出汗、面色蒼白、脈細肢冷、血壓降低,甚至暈厥等癥狀,即為暈灸[6],應立即停止施灸,取去枕平臥位,口服溫開水或糖水,休息片刻無不適后可繼續;若仍不緩解者可配合其他治療及搶救。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正常現象,無須處理。若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小水泡,避免擦破,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較大時可用消毒的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注射器抽出水液,再用碘伏棉球消毒,并以無菌紗布包敷,保持局部干潔,防止感染。另外,施灸時應防止艾火燒傷皮膚或衣物。用過的艾條裝入小口玻璃瓶內,以防復燃。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穴位艾灸治療產后小便不通較對照組療效明顯(P<0.05),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產婦易于接受,便于臨床運用。
參考文獻
[1]羅頌平.中醫婦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5.
[2]張廣清,彭剛藝.中醫護理技術規范[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2:22.
[3]陳龍健,蒙金葵.艾灸關元和中極穴位解除骨科患者術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5):150-151.
[4]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21.
[5]賈紅霞,劉洪旭.穴位封閉加艾灸治療產后頑固性尿潴留效果觀察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7):35-36.
[6]陳佩儀,盧詠梅.中醫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93-96.
(本文編輯馮曉倩)
(收稿日期:2015-07-09)
鄧娟妹:女,大專,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