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鵬 陳賀璋 葉俊
農村治安防范管理堪憂
文/董鵬 陳賀璋 葉俊

猴年將至之際,看著肥豬滿圈、牛羊成群,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縣河鎮幾個村莊的村民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原來,縣河鎮幾乎每村都遭受過瘋狂的偷盜。尚未遭到盜竊的戶主,白天心神不寧,夜間則提心吊膽去看護家畜。對于貧困地區的農民來說,這些家畜是他們全家全年有限的積蓄和勞動收入。
貧困地區農村類似的治安問題時有發生,由于基層派出所警力不足,治安巡防條件和裝備跟不上,導致盜竊犯罪防控和打擊不力。加之農村社會信仰缺失、安防能力有限,已嚴重影響到農村的社會穩定和農民的生產生活。
第一,自護能力不足。隨著青壯年男子外出務工現象日趨普遍,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日漸增多,偏遠貧困地區尤為突出。犯罪分子抓住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防范能力低下、防范經驗明顯不足的弱點,肆無忌憚作案。農戶的牲口圈棚與住房相對分離,照管不方便,有的農戶連看院的狗都沒養,夜間一般無人看守,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加之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欠缺,留守老人和孩子本身表達能力不足,使得報警與接警形成材料比較困難。
第二,犯罪事實查證困難。不法分子多互相勾結,使用無牌照車輛流竄作案,致使案件線索難以判定。加之銷贓市場大,銷贓迅速,要找到被盜的家畜家禽相當不易。一旦被盜的家畜家禽被宰殺出售,盜竊事實便無從查證。由于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打擊處理,犯罪分子更加囂張。目前,買賣家畜沒有履行任何手續,年關牲畜需求劇增,價格上揚,此時不法分子以較便宜的價格出售,買主在利益驅動下,往往明知是“贓貨”也會欣然購買,并對此守口如瓶。村民往往既是受害者又是到黑市中購買贓物者,黑市也得以長期存在,并有猖獗之勢。從接收贓物、屠宰、分裝、銷售、生產加工、把風等環節,分工明確的產業鏈已經形成。
第三,基層警力不足。公安機關往往把主要精力、警力都投放到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農村的警戒設防,導致農村派出所基層工作總體上薄弱。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與方法日趨“智能化”,加之現在村組交通便利,通信聯絡快捷,使得他們作案快,逃離也快,增加了公安機關打擊與防范的難度。同時,由于警力不足,對一些治安隱患難于集中精力去認真研究解決,對重點人口、外出務工人員和高危人群的管控難以落實。部分派出所民警甚至還存在消極怠工的現象,較大范圍的防范格局也給農村巡邏造成了很大難度,達不到“打、防、控”的實際效果。
第四,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嚴重滯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農村防控體系不夠健全,有的村級組織沒有多余的經費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村莊防控體系、法治教育、治安防范組織等工作開展不力,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愿意帶頭搞治安防范,不少農村治保等群防群治組織名存實亡。村民擔心日后遭到打擊報復,不愿得罪小偷,村民難以形成防范合力,農村治安防范措施落實缺位,安保預防能力弱化,使得盜竊變本加厲,從根本上助長了農村的盜竊之風。
第五,村民行為缺乏價值導向。傳統的農村社會關系一般局限于血緣關系、地緣關系以及親緣關系中。傳統的“禮俗”對農村社會有較強的控制,村民們一般不會違背“禮俗”,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構架的規范,維系著村民之間的關系。然而隨著近年來經濟價值觀取向的滲透和擴張,傳統的講求“重義輕利”的規范逐漸被邊緣化;處于改革浪潮中的農村社會、社區文化建設明顯滯后于經濟建設。農村社會規范供給的缺乏,使村民的行為失去了正確的價值導向,農村社會網也失去了維系的紐帶。
第一,建立農村情報信息網絡機制。堅持群防群治,增強農民的防范意識,幫助群眾查找防范隱患,增強群眾的防范力度;廣辟信息來源,充分發揮治保組織和治安積極分子的作用,把搜集各類社情民意、涉穩信息、治安動態信息、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信息作為情報信息工作的主要內容,暢通基層信息渠道,全面準確掌握深層次的情報信息。對搜集的情報信息整理后,再分別研判,及時上報。為此,駐村民警應深入到群眾中去,廣泛接觸社會,做到有信息就收集,有隱患就排除,有問題就解決,有案件就查處,及時動員、指導治保會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安工作,把農村社會治安防范工作落到實處。
第二,加強法治宣傳。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讓村民知法、懂法、用法,使其在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身權益。做好法治宣傳,一是要向村民傳達出政府對農村治安高度重視的積極信號;二是要主動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為此,公安機關要轉變工作思路,深入農村、社區作普法宣傳,對村民反映較多的治安問題,制定出具體策略,設身處地為農民辦實事。
第三,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管控。特別要加強對重點、高危人員的管控。在對外來人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注意甄別混跡在外且戶口登記人員中有前科劣跡和違法犯罪疑點的重點人員,進行重點管理。特別是那些晝伏夜出、有工不做、結伙活動、經濟收入時顯反常等可疑人員,要采取針對性措施重點防控。
第四,建立巡防機制。要大力加強對村級專職民防隊伍的建設,實行專職巡防,并探索建立市場化運作的民防隊伍管理機制。組建群防群治志愿者巡邏隊、治安承包、組建專業巡邏隊等多種形式,建立村級巡防組織。治保會包面,治保員包點,人人有職責。責任與利益直接掛鉤,從而調動其積極性,提高防控能力。公安機關要針對近年來大量偷盜的新情況、新特點,開展調查研究,掌握犯罪規律,加強夜間巡邏、堵卡,加強與周邊地區公安機關協作,堅決將盜竊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基層派出所要積極配合鄉村組織,把群防群治組建設好、培養好、領導好,并經常開展夜間打更、巡邏活動,針對偷盜犯罪一般使用車輛的特點,密切關注停在公路旁的無牌照車輛,發現可疑情況,及時報警處理。同時,要完善農村牲畜買賣相關政策,如明確指定家禽家畜專賣市場,宰殺時必須有家畜來源地村委會、鄉政府證明等,否則可以視為嫌疑贓物予以處理。
第五,完善物防和技防網絡。受經濟條件制約,農村長期以來缺乏物防技防意識。在農村社會治安防范方面要加強物防技防,更要考慮各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應通過宣傳、動員、組織群眾,加固門窗,安裝有線、無線和遠紅外線電子監控報警設施,形成處處設防、及時報警的防控網絡。目前,一種更有效的成功經驗是安裝“電子眼睛”或路燈。如貴州省安順市公安局到派出所掛職的副所長鮑安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釣魚愛好者的一種漁竿報警裝置,經過簡單加工,就成了敏感度極強的報警器,將其安放在農戶家中和家畜圈內將起到意想不到的防范效果。
總之,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縣河鎮盜竊頻發絕對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農村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猖獗的盜竊,對于留守背景下的偏遠貧困農村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這是經濟高速發展給農村治安帶來的新問題,如果不予以足夠的重視并切實解決,很可能會引發尖銳的社會矛盾。
(作者董鵬系益達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陳賀璋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博士,葉俊系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