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虔
[摘要]姜文的《一步之遙》以觀眾始料未及的形態出現在商業院線。該電影依舊保持了姜文一直以來的后現代風格,且進行了更加張揚的體現。如果說姜文之前的幾部作品為觀眾構建了一個虛擬的歡樂國度,那么在本片中,姜文一反常態,大膽地挑戰了觀眾的審美價值,進行了一番反審美心理的大膽嘗試,用違背觀眾期待、違背常規邏輯、阻止觀眾移情的手法摧毀了觀眾的審美期待。本文將從不同層面探討該片的反審美心理特征。
[關鍵詞]反審美心理;虛構世界;后現代特征
《一步之遙》是一部全民合家歡的電影。影片的定位與其題材風格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離性,這讓姜文的后現代主義發揮愈加淋漓盡致。本文無意于鼓勵這樣的創作方式,只是客觀地分析它的藝術特征。
一、反期待
電影《一步之遙》中,導演姜文和觀眾玩了一出你追我藏的游戲,影片中遍布著姜文設定的“圈套”,到處都是與觀眾的期望相逆反的設定,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一直在受挫,觀影期望與審美都得不到滿足。
電影《一步之遙》的結局設定有違常理。作為中國優秀的導演之一,姜文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并將這種風格深深地融入其作品之中,這種風格的形成離不開他極具個人特色的世界觀認同,也離不開他獨到的生活感悟。姜文構建了一個獨具風格的電影王國,而在這個充滿發散性思維的王國之中,違背常規的結局設定是姜文最常用的手段。電影《一步之遙》的結尾,主人公馬走日和情人武六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私奔,私奔路上還展開了一段瘋狂的追車鬧劇。此時,在觀眾的期望中,他們一定會如同通常愛情故事的大團圓結局一樣,最終逃脫他人的追趕,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姜文偏偏不讓結局如觀眾所愿,馬走日進行了一段不著邊際的講話,然后就死在了追兵的手中,武六的下落也是迷霧重重?!兑徊街b》不僅沒有按照觀眾期望的大團圓去結束故事,反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用與觀眾期望完全相反的形式作為結局。這種“極端”的設定,表達了姜文對于生活和愛情的獨特思想,也是姜文靈魂深處對自我感知的一個描摹。姜文的愛情觀呈現出一種漂浮無根的態勢,他用自己的作品來表達對于渺無希望的愛情的抵抗。這種違背常規的結局,是姜文對自我鏡像的描述。影片中馬走日不著邊際的演講,實際上是導演想讓觀眾理解自己的良苦用意,從自我折磨中早日解脫。姜文太過強烈的自我意識,使得他的作品與觀眾產生了距離。在觀眾的眼里,馬走日漫長的演講如同一個神經病的行為,馬走日的悲劇是自作自受。這種違反常態的結局設定,如同姜文用邊緣化語言和觀眾玩的一個游戲。姜文對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相當迷醉,他只講自己要講的故事,并不會特別在意觀眾的喜好。
影片《一步之遙》另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利用了戲仿的手法,卻意外地利用得并不徹底。在后現代主義風格下,戲仿已經成了一種十分常見的藝術手法。我們身處于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戲仿被奉為迎合大眾娛樂需求的一項法寶。當電影藝術中需要表達其獨特思想的時候,經常運用戲仿的手法來對大眾熟悉的內容進行改造,甚至完全顛覆。而《一步之遙》的妙處就在于運用了不完全的戲仿方式。在一半熟悉一半陌生之后,給觀眾帶來一種間離之后的皈依,盡管這種皈依略顯牽強。該影片一經上映,大眾的評論更多地聚集在對影片中戲仿手法的歸集上,津津有味地研究影片對經典電影的模仿畫面。
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在運用戲仿的藝術手法之時,更加注重其戲謔的功能。電影《一步之遙》中對經典影片《教父》中的畫面進行了戲仿,電影中的故事線索兔子的形象,是對《教父》中貓的戲仿,同時又不光是在戲仿“貓”的形象,還承擔了一種道具符號的功能。這段戲仿為后續的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奠定了基調,當人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想到下面應當會出現同樣充滿戲謔的戲仿。但導演似乎并不想順著觀眾的想法展開劇情,而是一如既往地喜歡不按常理出牌。
因此,姜文又令觀眾陷入了失望的情緒之中,他在開篇之處開啟了戲仿經典影片的模式,而當觀眾以為這種滑稽戲仿會在后面繼續而充滿期待的時候,他又反其道而行之,讓觀眾的希望落空。影片中,姜文運用戲仿的藝術手法打破了觀眾心目中的既有形象,例如將人們普遍認為高尚的人和事大眾化,甚至大膽對其進行戲謔,超越了人們的思維。乍看起來,姜文在用這種手段來迎合觀眾的樂趣,實際上,卻是他個人思想意識的體現,屬于個體的感情發泄。《一步之遙》充斥著戲仿的橋段,姜文如行云流水般游戲了觀眾的審美。當電影落幕之時,多數觀眾都表示沒有看懂,仿佛一直浮在故事的表面而無法深入。姜文的作品總是存在著隱藏在情節表面的深層含義和伏筆,這也是姜文的個人風格之一。
二、反邏輯
電影《一步之遙》中很多細節都沒有遵循人們習以為常的現實邏輯,從而造成了觀眾難以理解,影響了觀眾的審美。
第一,角色設置上違反邏輯。比起某些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姜文并沒有陷入絕對邊緣化,而是擁有一種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完美融合的審美高度,姜文的后現代藝術體現通常源于這一對矛盾體自發的沖擊力以及導演的個人魅力。姜文打造了一個充滿特定符號的電影王國,而這個空間是與大多數人格格不入的,影片中的角色設置也屬于這種特定符號之一。例如主人公馬走日的設定,電影開篇的時候馬走日自稱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我們推測他的身份大約是個太監。然而隨著后來的情節發展,馬走日身上沒有任何太監的影子。他和完顏英談戀愛,和武六玩私奔,這一切都不過是個虛擬空間。而且,姜文最初給觀眾描繪出的馬走日是強大和智慧的,但凡有任何困難到馬走日面前都不是困難,從沒有馬走日擺不平的事。但是,之后馬走日由于犯罪而跌入深淵,再也沒能站起來,讓人感覺十分無奈。馬走日這個角色設定,呈現出完全迥異的兩種形象,乍看起來格外滑稽,但事實上,這是姜文運用了反邏輯的思想來設置角色。一方面違反了觀眾的猜想和期望,一方面又違反了角色設定和敘事主線的邏輯性。正因如此,這種反邏輯的人物塑造打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姜文氏游戲。
第二,情節發展上違反邏輯。姜文既要堅持自己與眾不同的文藝風格,又要在大眾審美之上凸顯自我情懷。影片《一步之遙》從題材上看屬于民國歷史題材,從主線上看是在追蹤殺人案背后的人性。對于這樣一個觀眾熟悉的設定,如何巧妙地安排劇情來實現上文提及的要求,這是姜文要面對的難題。影片中,馬走日在與武六聊天的時候,武六踢了馬走日一腳,武六只是在開玩笑,但馬走日的腿卻真的斷了。武六的母親發現自己的車喇叭被打了之后,竟然憤怒地朝武六和馬走日開槍,這種夸張到近乎瘋狂的安排讓人摸不著頭腦,也讓觀眾感覺到一種情感的間離。姜文試圖用這樣不同尋常的敘事來讓觀眾體會到不同尋常的情感。最后,馬走日無路可走之際,這時的情節發展幾乎完全擺脫了正常的邏輯。山坡上突然不知從哪里冒出許多身穿婚服的新人使得局面更加混亂,馬走日在被槍擊的同時進行了一大段毫無主題不知所云的講演,甚至在他臨死前墜落的時候還做出一副嬉皮笑臉的模樣。這種打破了常規因果邏輯的安排,其隨意性不亞于一場鬧劇式的游戲,大大玩弄了大多數觀眾的審美。可見,電影《一步之遙》并非普通的后現代主義影片,這種凌亂的反邏輯式情節充滿了姜文的藝術標簽。然而,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現實主義思想表達,混亂的背后隱藏了深刻的寓意,嬉笑的本質卻是一次嚴肅的情感回歸。
第三,時空安排上的反邏輯。電影通過構建一個時間和空間復合的世界,來滿足創作者和觀賞者的情感寄托。在傳統的現實主義影片中,通常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實現時空轉換,讓觀眾不會感覺到突兀;而在后現代主義影片中,卻越來越趨向于隨意甚至是凌亂地進行時空轉換。《一步之遙》中,馬走日驅車帶著武六,忽然就進入了一片歐洲風格的風車古樓中,這是空間的遷移,也是時間的改變。通過時空轉換,影片的敘事角度也發生了改變,主人公馬走日的表現開始出現了強烈反差。馬走日停止在被追逐中一味地逃避,局面反轉,他站出來完成了一段雖然意識流但卻張揚了自我的講話。
第四,鏡頭表現的反邏輯。影片《一步之遙》中,在表現馬走日和武六聊天敘舊的時候,并沒有使用兩人對話中普遍使用的正反打鏡頭,違背了鏡頭表現的常規邏輯。而當鏡頭回到正反打形式的時候,又意外地使用了俯視的角度,馬走日和武六在說話的時候都仰視著鏡頭,給觀眾帶來一種他們彼此都在對方上面的錯覺。很顯然,這根本不符合空間邏輯,使得觀眾很容易陷入迷惘。違反常規的鏡頭畫面充滿了隨意性,這種隨意不僅顛覆了觀眾的審美,還映射出馬走日和武六的精神狀態。
三、反移情
在欣賞藝術作品之時,“移情”是一個關鍵的精神步驟。通過“移情”,觀眾可以將作品中的情感與自己內心深處的感觸融合。然而在電影《一步之遙》中,姜文卻有意破壞了觀眾的“移情”過程,不僅如此,還運用各種反邏輯的表現方式讓觀眾從劇情中脫離,甚至造成他們與影片的徹底疏離。
在觀眾的“移情”過程中,對主角形象的認可是一個重要的前提,觀眾認可了主角的行為,才會進一步認可整部影片。按照普遍邏輯,觀眾最易認同的形象就是代表正義的英雄形象。然而《一步之遙》中的馬走日卻與英雄形象背道而馳,他先是與武七勾結做出洗錢的違法勾當,面對自己陷入完顏英之死的冤案中,馬走日絞盡腦汁也無法保護自己,只能去求助覃老師。在馬走日與武六的關系中,他也扮演著被保護的角色,馬走日的邪惡和窩囊與英雄簡直是天差地別。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對于男性的定義首先應當是有能力保護女性的,并且勇于承擔責任,敢于維護正義的。馬走日不僅做了壞事,還藏匿在女人的羽翼之下,渴望得到母性的溫柔庇護。馬走日的形象,就像是一個尚且需要母親保護的嗷嗷待哺的孩子,是一個精神上發育畸形的男性,更不用奢望其能夠有責任和擔當。而且,影片并沒有將馬走日的形象完全置于被諷刺批判的位置。馬走日的形象,不僅不符合中華傳統思想中對男性的刻畫,在現實生活中也找不到一個類似的形象歸集,因此,馬走日的塑造在傳統和現實中始終是脫離的,是一種完全沒有基礎的虛構。面對這樣的主角形象,觀眾很難進行“移情”,不能將自我情感與思想寄托到馬走日的形象上。
電影《一步之遙》中,馬走日曾經和兩個女性產生過愛情,但這兩段情感都伴隨著荒誕的意味。在與完顏英的愛情中,馬走日只不過為完顏英打了一個人,完顏英就無法自拔地愛上了他。這段“一見鐘情”沒有任何鋪墊,顯得倉促而荒唐。上一秒,馬走日還在打人;下一秒,馬走日就開始和完顏英幽會。而在馬走日與武六的愛情中,就在武六即將槍殺馬走日的時刻,馬走日痛訴自己的冤情,武六竟然就不可思議地愛上了馬走日,這更是沒有任何理由可言。馬走日的兩段愛情都是極端倉促的,影片沒有交代明晰理由,使得這兩段感情都讓觀眾無法相信?!兑徊街b》中的感情敘述基本是為主人公馬走日而服務的,這其中飽含著對女性形象的忽視。不管是完顏英還是武六,都只是姜文在抒發自我情感中的審美道具而已。影片中對于男女感情的敘事,違背了常規男女感情發展脈絡的邏輯,傾注了姜文對現代人在感情中解脫的期許。
四、結語
電影《一步之遙》充滿了與觀眾的期望相逆反的設定,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一直在受挫,觀影期望與審美都得不到滿足。姜文用違背觀眾期待、違背常規邏輯、阻止觀眾移情的手法摧毀了觀眾的審美期待,表達了其作為后現代主義電影人的獨特價值觀與人生觀。雖然影片從藝術和技術角度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姜文的才華,然而于大多數觀眾而言,這就如同一場意識流的游戲,其觀影價值無法超越《讓子彈飛》。
[參考文獻]
[1] 劉靜.探析《一步之遙》的敘事風格[J].電影文學,2015(02).
[2] 金云霞.《一步之遙》的人性欲望書寫[J].電影文學,2015(02).
[3] 賽人.《一步之遙》:將孤獨進行到底[J].電影藝術,2015(01).
[4] 閆志遠.《一步之遙》的悲劇性解讀[J].電影文學,2015(02).
[5] 梁哲.《一步之遙》的敘事策略與美學特征分析[J].電影文學,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