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朱廣思
曾經有人因為坐地鐵時玩微信小游戲《飛機大戰》而坐過站!想必你也玩過那款非常簡單的黑白游戲。和《Flappy Bird》異曲同工,玩家僅需要通過左右躲避飛機或者炸彈就可完成游戲。經常會有游戲玩家抱怨,這類游戲一開始玩就“根本停不下來”。類似的游戲還有《偷菜》、《憤怒的小鳥》、《小鱷魚洗澡》、《水果忍者》以及種類繁多又雷同的消除游戲等。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些游戲具有如此吸引力?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中會分泌多種能讓人體會到快樂感、安全感和成就感的物質,這些物質被統稱為“快樂激素”。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包括:能讓人產生快感的多巴胺、為人們帶來激情和活力的去甲腎上腺素、負責產生欣快感和鎮痛的內啡肽,還有協助我們戰勝困難、產生勇氣的催產素等。在我們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這些激素的釋放水平其實是很低的,它們能夠幫助我們維持心情和狀態的平靜。只有當我們達成了某個目標,大腦才會作為獎勵,增加某種或多種快樂激素的分泌,這些快樂激素便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滿足和成功的喜悅。
達成目標的難易程度與最終完成目標時快樂激素分泌的多少其實呈正比,也就是說,我們達成越艱難的任務,越能夠從中產生快樂和滿足。正是有了大腦這種“反饋獎勵機制”,幫助我們強化那些能促進快樂激素產生的行為,才能使得我們愿意堅持完成艱巨的任務。也正是有了這種“反饋獎勵機制”,人類更能堅持從事長期、有計劃的活動,更好地適應環境。
人腦中存在數千億個神經細胞,人之所以會憤怒,會悲傷,會快樂,都是由于腦部信息在它們之間傳遞造成的。然而,神經細胞之間存在間隙,就像兩道山崖中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山澗,信息要“跳過山澗”才能傳遞過去。這些神經細胞的連接部位名叫突觸,負責發射和接收信息的雙方分別被稱為突觸前膜和突出后膜,中間的鴻溝當然就是突出間隙了。當信息到達突觸,前膜就會制造一些小泡泡把一些神經遞質包裹,讓信息“飛”過山澗傳遞過去,再由突觸后膜的特殊關口進行接收。神經遞質有很多種,只有“口令”對上了,才能將信息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而前文中提到的快樂激素之一的多巴胺,就是這樣一種神經遞質。
當游戲玩家每次清除一種圖案的點或擊垮一個敵人時,我們的大腦就會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到達突觸,突觸就會釋放多巴胺。雖然游戲里所帶來的滿足感和現實生活中可能稍有差異,但是它能夠釋放的多巴胺的數量卻足夠讓人想要再玩一次。
如果對一個游戲太過容易精通,人們就會很快失去興趣,可如果它難度太大,太需要技巧,往往經過幾次挑戰還不通關,又會讓人們過早地放棄。所以最令人癡迷的那種游戲,莫過于讓人在每次嘗試之后都有進步的那一類,它滿足了人們希望提高技巧的深層愿望,盡管這些技巧真的沒啥用。
科學家們還發現,很多人之所以癡迷于無聊游戲,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過大,而無聊游戲可以幫助大腦偷懶。這種無聊游戲操作簡單,還具有很強的重復性,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得到休息——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減壓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