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權+呂勝春+唐艷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推動國土綜合整治的進程中,國家逐漸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并將其上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當前土地資源有效配置和優化國土資源空間布局主要通過國土綜合整治來實現,而在土地綜合整治中對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本文對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關系以及共同發展進行了論述,以寧遠縣為例闡述國土綜合整治如何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的。
關鍵詞:國土綜合整治;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C66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02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單章論述,并提出了構建“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使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了總體布局的高度。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依據《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通過國土綜合整治手段全面加強耕地補充,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伴隨著土地整治工作的逐步深入,在整治期間可能會帶來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國土綜合整治的關系,是我們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
一、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1.國土綜合整治
國土資源綜合整治,一般是指人類采取綜合措施對某一空間范圍內的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整治、保護的全部活動和過程,以實現可持續利用國土資源的目的[1]。
2.生態文明建設
目前,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性,但總結各種見解,可將其歸納為從廣義層面來說,生態文明主要是指人類的發展階段,在歷經了原始、農業和工業文明發展后,人類逐漸認識到自然、自身兩者之間存在的相關性,故隨之進入到生態文明建設階段;從發展理念來說,生態文明建設本身代表了一種發展理念,即以正確的姿態看待自然與人類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國土綜合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因素
國土綜合整治調節人與地的關系,主要是根據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等客觀需求,結合科技進步的可能性以及現實資源,對人地關系進行統籌安排。在國土綜合整治的進程中,歐美等發達國家會充分考慮其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并將其作為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的國土綜合整治發展相對較晚,并且在發展初期階段,隨著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上升到了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我國國土綜合整治也隨之進入到了一個新紀元,被賦予了更加深層次的內涵和目標,并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就戰略層面上來說,積極推動國土綜合整治,可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目標和途徑。
三、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同發展—寧遠縣為例
在開發國土資源的同時,通過采取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和工程、技術、生物等措施,對國土資源進行綜合整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實施土地綜合整治,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0年至2014年,寧遠縣加大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建設力度,共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項目64個,新增耕地面積699.5993公頃,通過“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在封山造林、修建農田水利、改建田間道路,合并丘塊等措施的幫助下,土地綜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寧遠縣水市-天堂連片推進項目,通過對相鄰35個烤煙大村的耕地、荒草地、廢棄果園等綜合治理,使項目區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由于規劃整理后耕地的溝、渠、路完善配套,田塊規整,便于普遍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使勞動效率得到了提高,在煙區統一育苗,統一標準建立電烤煙烘烤房,統一煙葉生產技術,統一收購,使煙葉產品市場、煙葉產品質量安全和煙葉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得以建立,僅水市鎮就出現了150戶種植50畝以上的烤煙種植大戶;統一使用電能,改變了以前用煤烤煙的行為,減少了CO2的排放,改善了生活環境。近年來我縣實施的農田灌溉排水溝渠,除農溝用水泥砂漿三面光澆灌外,其余溝渠只用漿砌石雙面護坡,溝渠底部只清除淤泥,不再采取其他工程措施,便于魚蝦類動物和水草生長,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開發項目區內增設的田間道路兩側種植了樹木,路肩和道路斜坡種植草皮,新增耕地丘塊按梯田東西走向跟等高線環形設置,形成坡梯田,既有利于作物生長,又能防止水土流失。實施增減掛鉤項目1個,對廢棄工礦用地綜合應用工程措施和科技措施,通過項目的實施,可以縮減農村建設用地面積25.69公頃,相應取得25.69公頃建新區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通過建新區地塊出讓,縣財政可獲得出讓收入2124.36萬元,扣取折舊區土地復墾項目的實施和建新區農用地安置補償后,結余資金用于寧遠縣的新農村建設。復墾后新增耕地13.81公頃,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為6.43萬元,共恢復園地10.35公頃,既使項目區內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通過土地流轉,又增加集體收益。保證了耕地的動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增加的園地使項目內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2.節約集約國土資源,保障發展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國土整治的目的是新增耕地、方便生產,實行耕地占補平衡。每年新增建設用地數量少,耕地、園地、林地破壞得就越少,生態保護就越有利。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就必須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一是每年按省國土資源廳要求編制土地儲備計劃和供地計劃,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對限制類項目控制供地數量、對鼓勵類項目優先供地,鼓勵建設標準廠房,所有項目用地由一級市場統一招拍掛,耕地補充由政府委托縣國土局負責,占一補一。二是加強國有企事業單位土地資產的管理,對其劃撥土地處置時均納入政府收購儲備土地后,再盤活出讓,這樣,既盤活了國有資產,又減少了新增建設用地,保護了耕地。三是加強土地出讓后的監督管理,嚴格要求項目開發商按合同開發建設,并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投資強度、容積率、綠化率。四是編制了《寧遠縣耕地后備資源項目數據庫》,明確各單位和個人開發荒草地的,必須將開發方案報縣國土局審核,規范了土地開發秩序,防止單位和個人無序開發整理后備資源,有利于保護生態平衡。
3.進行礦產資源綜合整頓,保護環境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筑材料礦產資源的開發,為我縣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采礦塌陷地和廢棄地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要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山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積極推進礦山環境綜合治理。一是開展礦產資源規劃修編工作,對縣域內礦山企業進行礦業權設置工作。建立礦山環境、土地資源破壞監測、報告和監管制度,對違反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要依法查處,責令限期整改、達標,并按國家規定給予補償;逾期不能達標的,實行限產或者關閉。二是開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在礦區環境重點治理區開展環境恢復治理,我縣開展對九嶷山鈾礦尾砂的治理工作。三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編制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修編工作。通過對寧遠縣禾亭鎮魯塘整體搬遷、灣井鎮石坡腳村箭豬窩滑坡地質災害、九嶷山滑坡防治等地質災害點的綜合治理,對滑坡地段連片山坡植樹造林,同時對滑坡地采取工程措施護坡,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四是積極申報地質公園,整合資金,對景區綜合治理,2014年寧遠縣九嶷山被授予第五批省級地質公園建設資格,以此為契機打造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4.土地整治和地質環境整治統籌結合,遵循規律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農田整理中考慮地質環境條件。在前期規劃階段,土地整理要進行地質環境條件調查研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主要處理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例如:土地整理與地質環境保護與合理利用、地質災害防治、地質地貌景觀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在設計階段,制定優越的地質環境條件方案,此階段主要是根據項目區的土壤地球化學特征、地質剖面等進行方案制定,最終保證土地整理工作的環境友好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將地質調查成果用在土地后備資源開發整治中?;牟莸亻_發整治是緩解用地緊張的重要手段。為了避免土地后備資源開發整治對本身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必須對土地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條件進行調查,實現土地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規律能夠得到尊重。
四、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發展的障礙與解決途徑
1.區域特色發展障礙
實施國土綜合整治是對土地利用進行變革或者調整的過程,但因不同區域其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為此,就客觀層面上說,對國土綜合整治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氣候條件、地域資源以及人文環境等方面,因地制宜。目前,國土綜合整治模式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不少地區甚至強調“標準化”,這使得原本具有多樣性特征的地域生態景觀破壞嚴重。針對這一現象,在實施國土綜合整治時,應當加強規劃設計,在技術標準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文化特點和生態景觀特點,促進區域環境與國土綜合整治的相互匹配。
2.戰略目標發展障礙
作為占補平衡、耕地總量的重要方式,國土綜合整治過分強化經濟效益,非常片面的實施對耕地面積的追求,致使農業生態環境遭到損傷,同時忽視了對區域生態安全的保護,不少地區在推行國土綜合整治的進程中,導致土地生產能力遭受破壞,致使區域生態平衡被打破。為此,在實施國土綜合整治的過程中,應將工作的重心放到重視區域生態平衡維護和耕地質量提升上。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過程,為此,推動國土綜合整治社會可接受性、經濟可行性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的實現非常關鍵。
3.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發展障礙
國土綜合整治在較短時間內可較好的實現對區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整合,增加耕地數量,在較短時間內體現效益。不少地區,單純追求短時間的經濟效益,在實施國土綜合整治時,致使區域河流、濕地等生態環境遭受到損壞,且在對區域連片土地進行整治時,設計單位不到項目現場調查,一味的追求美觀化,使河溝截彎取直,讓道路直如線,導致水流改向,田間道路不適應生產;在平整區域,盲目的丘塊改良,破壞了土壤耕作層,導致平整后的耕地地力下降,不儲水,不保肥,也使生態多樣性受到影響。針對該情況,在對土地進行整治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區域整體生態平衡的維護,有序推進區域生態穩定發展,同時盡可能地減少人為擾動,規劃性的對生態用地格局進行調整,杜絕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情況。
五、結語
從可持續發展層面出發,更加深刻認識國土綜合整治的重要性。通過實施國土綜合整治,更好的開展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促使土地生態功能、生產性能的有效提升和保持,從而達到有效提升耕地質量的目的,對土地利用可能引起的一系列風險進行控制。在實施國土綜合整治期間,應同時注意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從而在質量、數量、生態三個層面上實現對國土的綜合整治。不管是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層面來看,還是從實際應用層面來說,都應當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國土綜合整治充分結合。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的國土綜合整治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和實踐還較為落后,為此,正確認識、理解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刻內涵、相關性對實現兩者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推進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同發展的同時,只有將其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堅持對兩者戰略目標的統一,才能夠更好的推動兩者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
[2]張勇,汪應宏.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鄉村生態文明的審視[J].中州學刊,2013,(4):29-34.
[3]嚴金明,張楊,江平,等.論國土生態文明戰略框架設計[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25-31.
[4]胡存智.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土空間開發戰略選擇[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4,(3):4-7.
[5]張楊,嚴金明,石義.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國土生態文明戰略框架設計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3,(11):11-17.
作者簡介:陳世權(1975-),男,本科,經濟師,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工程師,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