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陽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區域空間不斷擴大,城市的人口密度空前加大,土地資源與人口居住需求矛盾也隨之突出,進而城市郊區化的發展模式也隨之出現。但是郊區居民的居住地點相距城市中心較遠,采買生活必需品的實地距離與購買渠道無法滿足居民需求,因此以滿足居民日常消費為目的的商業模式應運而生,即鄰里中心模式。本文對新型社區商業模式即鄰里中心進行分析與探討,旨在通過了解國內外鄰里中心模式的優秀案例,結合我國當前的城市發展現狀,對行之有效的鄰里中心建設模式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型社區;商業模式;鄰里中心
中圖分類號:F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01
一、鄰里中心的內涵
鄰里中心是源于新加坡的新型社區服務概念,別名又稱為“街坊中心”,隨著其優勢的日漸突出,并且取得了相當規模的成效。在國內最早引入“鄰里中心”概念的有蘇州工業園區、北京億事達廣場等。鄰里中心實質上是一種服務理念,主要以住宅區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品需求為主,配置一定規模的基礎設施。
鄰里中心,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新型社區,是社會生活的共同體。也就是很多的社會群體以及組織集聚在某一個區域的集體。它是現行社會的一個最基本的單位,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基數,基礎設施的區域,是聚焦在同一個區域的群體的生活基礎地區。這種新型商業模式,相較傳統的社區規劃存在很多的優勢。
二、鄰里中心的優勢
(一)集約型商業形態
不同于傳統的社區商業模式,鄰里中心最大的優勢就是集約。城市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最主要的商業形態即是沿街商鋪形式,這種傳統的商業形態的形成是自發而成的,商鋪經營者為賺取商業利潤,自住宅區、工業區與商業區附近分散開來設立。其最本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自主的依據市場流量而分散形成。而當前這種新型的鄰里中心模式則是摒棄了傳統的沿街叫市模式,由政府統一規劃,餐飲、銀行、超市、醫院、學校、郵局、社區活動點等等都系統配備,設施齊全,以居民活動為中心,相對距離較近,商業資源多樣化,重復性較小,最大化的達到了集約的功用。
(二)服務于社區的商業
鄰里中心不是單純社區內的商業,而是服務于社區的商業。簡而言之,鄰里中心的形成,最主要的服務人群就是社區的活動人群。地理位置或是商業活動選址在社區內部的商業點,如果其服務對象不是整體社區而是另作他用時,那么這些商業活動中心就不能稱之為鄰里中心。鄰里中心最本質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是以社區民眾的日?;旧钚枨鬄橹鞯?,而傳統的社區商業活動大都是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基本用途是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
三、中國鄰里中心模式的建設發展之路
(一)參照成功范例-新加坡鄰里中心模式
就亞洲國家的社區建設而言,新加坡的鄰里中心建設是最成功的案例。其鄰里中心是政府調控下的行為,由政府政策引導,并且根據新加坡的社會文化情況而定,科學制定的城市發展規劃,與國家的發展理念、城市的發展前景、民眾的日常需求相一致的。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城市化進程也逐步加快,尤其是對外開放以來,與世界的交流廣泛,接軌面積空前擴大,對國外的優秀經驗能夠最直觀的進行觀摩與學習。比如,新加坡的鄰里中心,第一樂廣場,其規劃設置極其優勢,位于整個社區的中心點,連接巴士與地鐵站和輕軌列車站,這家廣場,實質上是一種以家庭消費為主的社區購物中心,就中國而言,群眾基礎廣泛,市場活力大,消費能力強,較為適合建設這種以購物中心為特點的鄰里中心商業模式。
(二)立足實際情況,發展符合國情的鄰里中心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加快發展中,商業形態多為傳統的沿街商鋪模式,郊區城市化規模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社區規劃必須要結合中國城市的具體現實狀況,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科學合理的商業模式。當前我國的蘇州鄰里中心,玲瓏大廈,這是鄰里中心自行建設開發的首次嘗試。這座玲瓏大廈在建設之初,充分的參考了社區周邊消費者的特點,民眾職業定向,性別年齡比例,消費水平,消費習慣,休閑娛樂愛好等等,使衣、食、住、行、娛各方面功能成套配備,以“擇商”概念為基本規劃理念,完善的構建了一個成熟的鄰里中心。
(三)加強政府的政策規劃引導
鄰里中心商業模式的構建,區別于傳統的自發聚焦的商業模式,其形成、發展與規范需要政府的政策規劃引導。一方面,政府要樹立新型社區規劃理念,以人為本,基于社區民眾的日常生活需求為出發點,精細化經營每一個環節。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政策法規方面的立法,只有國家和政府從政策方向上予以支持和引導,才能進行統一規劃。當前我國的系統社區規劃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政府部門應在稅收減免和資金信貸等方面制定鼓勵扶持政策,引導開發商和投資者的匯聚,只有在初期時樹立優質形象,才能在后期補充力量。
四、小結
本文就新型社區商業模式即鄰里中心進行了分析與探討,不同于傳統的社區商業模式,鄰里中心是服務于社區的商業,最大的優勢就是集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而城市化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城市社區的建設,社區作為目前我國的現行社會中的最基本的單位,應該著重予以完善建設,在我國的社區規劃之路上,可以以新加坡鄰里中心模式為參考,充分的結合中國具體現實情況,并加強政府的政策規劃引導,多管齊下。鄰里中心,作為一種新型社區商業模式,其規劃建設的最本質目的仍然是以社區民眾需求為基礎的,優質社區的建設,有利于為民眾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但是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廣泛的參與,并在循序漸進中進行。
參考文獻:
[1]李炅之,王夢珂,何丹.社區商業模式選擇的思考——以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0.
[2]王先成.崇賢新城鄰里中心社區商業創新發展模式與適應性探索--基于鄰里中心實地調研的思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
[3]楊慧瓊.鄰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區商業空間形態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2015.
[4]楊娟城.市鄰里中心商業空間模式的探究——以鄭州市航南新城居民安置區為例[J].長安大學,2013.
[5]譚博裕.新加坡“鄰里中心”社區商業模式對中國的啟示[J].技術與市場,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