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璽+楊佳妮
摘要:政府支持緩解融資約束,進而對企業技術創新作用影響機理是基于金融發展理論、技術創新理論的交叉理論研究。本文總結了國內外有關企業研發、技術創新過程中融資約束、政府支持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歸納了有關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投入、技術創新與政府補貼、政府資助等的相關文獻,以期為研究政府支持如何緩解企業科技發展中融資約束問題提供理論和經驗支持。
關鍵詞:政府支持;融資約束;企業研發
中圖分類號:F8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02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迄今為止中國的政府部門依舊控制著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戰略資源,并在技術創新的政策制定、資源配置和項目分配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Li and Zhang, 2007 )。由于風險投資機制和市場支撐體系的不完善,新興國家中企業研發所需的資金來源也相對有限,而以資金密集、知識密集、風險高、周期長為特征的高技術產業所受影響更深。通過政府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相應的資金資助等,提高企業和風險資金投資技術研發的興趣,促使企業獲得更多的研發資本,改善企業的創新產出和效率就顯得十分必要和必然。
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研制難度大、資本密集度高的特點,從融資視角看,高技術企業面臨著嚴重的融資約束,技術創新易受到外部沖擊。學者指出,就中國而言,大中型企業對中國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經濟實力的增長作用較大(Guo,2008),特別是在高技術領域更是如此。現有研究多從整體研究政府支持對高技術產業作用情況,很少有在行業視角下探討高技術產業發展中融資約束與政府支持的關聯,因此在進行了全產業和分規模的研究之后,有必要將我們的研究視角進一步下放至行業層面。
2.研究的意義
從融資視角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及固定資產配置等投資行為因其時間長和風險不確定,會面臨融資約束(Benito and Hernando,2007)。現有研究表明,中小企業、非國有企業融資約束壓力相對較大(喻坤等,2014)。企業技術創新的特質增加了其研發、試制、批量生產的風險,提高了融資成本,企業所需資金遠大于資金供給。
國內外學者研究表明,融資約束對企業研發投入具有負向效應(唐清泉等,2009);理論上,科技發展會隨宏觀經濟波動而波動。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是科技創新活動保持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作為一種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 R&D 資助對企業研發投入具有正向效應(白俊紅,2011)。政府支持(補貼、免稅)是否抵消了融資約束的負面影響,進而平滑了技術創新投入波動,對其平穩增長起到了正面影響?
二、國內外有研究現狀
1.融資約束對企業科技發展的抑制作用
(1)國內外有關理論研究
當企業面臨融資約束,難以從外部獲取資金,融資成本高的時候,企業只能通過聚集內部資金以更新固定資產投資(Myers 1984)。但是,由于科技創新投入金額較大,內部資金顯然不能達到投資所需要求。當資金不足時,企業只能被迫停止投資行為,從而犧牲研發進程和扭曲資源配置。針對融資約束與企業研發之間內在聯系與作用機制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國內學者以中國上市公司數據為基礎進行了實證研究(解維敏等,2009)發現,在抑制企業研發投入方面,融資約束對民營企業的抑制作用更加明顯。當融資約束嚴重時,企業希望通過研發活動來提高科技創新將無法實現。隨著研發行為的停止,前期所投入的資金、人員積累將隨之流失,因此對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調整會帶來巨大損失。
(2)國內外有關實證研究
相關研究證實了融資約束對生產率的這一抑制作用。Nicolitsas(1999)利用現金流利息保障倍數來衡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困難,融資約束在一定范圍內有助于促進企業科技創新。Slootmaekers(2009)研究表明,在愛沙尼亞,新建企業和負債率高的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壓力更大,融資約束問題明顯削減了研發類企業的創新活動。何光輝(2012)采用附加融資約束變量的增廣生產函數和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以中國上市公司中制造業企業數據為基礎進行了研究,發現融資約束對民營企業的影響較大。
2.政府支持對企業科技發展的平滑作用
(1)國內外有關理論研究
政府是影響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因素(Freeman, 1987)。在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政府掌握并有能力制備大量要素資源。政府支持有助于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和分散創新風險,促進企業增加研發投入(Yager, 1997)。面對政府所公布的補貼計劃時,信息敏感的企業對申請政府所支持計劃項目的意愿更強烈,投入這些項目對企業來說邊際機會成本更低。國內對于此類問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政府支持對企業研發的影響或者融資約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將兩個因素系統結合企業,綜合考量其對企業研發活動的影響較少。政府支持的目標是優化市場競爭環境、引導企業發展方向以及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投入在高技術企業的補貼亦是如此。這些補貼和免稅政策對技術創新波動的平滑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研發投入的增加。
政府補貼的替代效應指的是企業用政府補貼彌補了其在政府所支持計劃方面的研發投入,企業沒有研發支出,政府補貼沒有增加研發實際總投入。雖然替代效應和擠出效應都會導致研發投入在數量上的減少,但是其效果明顯小于政府補貼所產生的激勵效應(Sissoko,2011)。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創新型企業的研發補貼力度,以科技計劃項目的形式向企業提供補貼資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研發所需的資金。融資約束對企業技術創新平穩增長產生了負面影響,而政府支持的正面作用沖抵上述負面影響,平滑了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我們將定量考察這些效應,并測算由此導致的對企業科技發展的凈效應。
(2)國內外有關實證研究
柳劍平等人(2005) 建立了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兩種政策環境下政府與企業的博弈模型,認為財政補貼無助于提高企業研發意愿。Mohnen (2009)基于2005年加拿大企業創新產品的調查數據,采用非參數匹配技術估計方法,研究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共同作用下企業新產品開發能力更強。鄭緒濤、柳劍平(2008)探討了激勵企業開展R&D活動的稅收優惠和資助政策工具的比例問題。
3.政府支持對融資約束的影響
政府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信號提示的作用,能夠獲取政府支持,意味著對企業研發方向的認可,既有利于吸引更多社會投資,又有助于緩解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約束。(Lerner,1999)利用美國公司樣本數據,研究企業獲取SBIR自主對其吸引社會資本具有積極影響。(Kelley,2006)研究發現,政府機構對高風險研發項目進行財政補貼,推進這項技術的發展,其他社會資本會認為政府資助項目比其它高風險項目更有投資價值。
4.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研究綜述
(1)技術獲取模式
研究者多從企業獲取技術的模式和技術創新路徑進行研究,根據技術來源,將企業技術獲取模式分為內部自主研發和外部購買兩大類。其中內部自主研發是指企業整合內部資源,自主創新;技術購買是指利用采購合同來獲取技術。(KentaNak等,2005)提出委托開發模式。朱春鋒(2007)認為通過模仿跟進,學習技術領先者的技術成果,進行二次創新是除了自主研發和合作開發模式外,我國企業獲取技術的另一重要模式。
(2)融資模式
由于企業發展不同階段體現周期特性,各階段對資金的需求程度不一樣,因此有研究根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不同生命周期階段,開展對其不同階段的融資模式、渠道、結構進行研究。(熊波,2004)研究了高新技術企業成果轉化階段的資金需求,考察了產業化不同階段的融資模式和渠道,并引入企業年限、規模、信息公開等因素,綜合考察各階段的融資方式。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常用的融資模式包括政府資助、證券市場、銀行貸款和風險投資等。
三、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從融資視角看,因為企業研發活動所固有的高風險、高投入,使得技術創新容易受到外部沖擊,面臨融資約束問題。然而,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能力保持了持續平穩增長。在融資約束背景下,研究政府支持對企業科技發展的平滑機制,估算政府支持和融資約束對企業科技研發能力的影響程度,解釋為何企業在面臨融資約束問題是,研發能力還能保持平穩提高。
政府支持政策的建議,從補貼對企業研發行為的角度、企業釋放虛假信息獲取補貼行為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政府支持政策,識別企業融資約束的不同程度,提高資助針對性,監督以及動態調整支持力度。現階段研究更多集中在討論政府支持和融資約束對科技研發活動的效用,不同于之前的研究,我們不但關心政府支持,包括補貼和免稅行為對企業科技研發的影響,還在融資約束背景下討論其對企業科技研發行為的平滑機制,解釋了政府政府支持如何沖抵融資約束影響,以及政府支持的邊界問題。
參考文獻:
[1]StulzR.M. Financial Structure. Corporate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 2000,1(1):11-38.
[2]Kaplan S.N., Stromberg P. Financial Contracting Theory Meets the Real worl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s .Review of Economics, 2003, 70:281-29.
[3]Calderon C, Liu L. The direction of causality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2(1): 321-334.
[4]Allen F, Gale D. 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J]. MIT Press Books, 2003,1.
[5] Perez C.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Finance Capital [M].London: Edward Elgar, 2002.
[6]王山慧.中國上市公司R&D投資的融資約束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3.
[7]盧馨,鄭陽飛,李建明.融資約束對企業R&D投資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高新技術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3(5):51-58.
[8]沈紅波,寇宏,張川.金融發展、融資約束與企業投資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6):55-63.
[9]李穎,凌江懷,王春超.金融發展對國內科技創新影響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對廣東省面板數據的分析[J].2009,26(2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