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兩國的政治關系不夠和諧時,雙方都極為重視經貿相互依存的不對稱性。由于南海爭端及歷史糾葛,中越貿易近來高速發展,但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會受到相互依存度的對稱性的影響。綜合現有相互依存的計量模型,采用貿易依存系數計算的結果表明,中越貿易對雙方經濟都為正向影響,中方對中越貿易的依存系數更高于越南,越南不必擔心中越貿易對越南的經濟安全構成威脅。但由于總體貿易依存度低,且中國是大國,因此中國也這一貿易依存度差異也不會太在意。只要不發生惡性的政治事件,中越雙方貿易關系按現有趨勢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關鍵詞:中越貿易;相互依存;不對稱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2
交易獲利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但對國內交易和國際交易,人們的看法卻并非一致。通常,國內交易中,人們仍然認可交易獲利的共識。但在國際交易中,人們并非總是如此認為。關稅或者非關稅壁壘、貿易戰、經濟制裁等等限制國際交易的手段和現象總是頻繁的運用或出現。國內交易越繁榮越好,國際交易則未必,這種差異的產生,是因為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干擾。政治因素可能是國內某些團體的壓力或利益的干擾,也可能是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當國際交易形成了嚴重的不對稱依存時,即構成了國家權力的不對稱。當兩個國家的關系比較和諧時,這種不對稱依存并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當兩個國家存在政治沖突時,對這種國際交易構成的不對稱依存就特別敏感。
中越近年來的經貿發展速度極快,這種現象發生在兩個高速發展且海陸相領鄰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并不讓人意外。但是,由于中越兩國歷史恩怨以及南海爭端的存在,尤其是后者,使得中越兩國對經濟中相互依存的對稱性非常重視。為了檢驗中越經濟的相互依存情況,本文比較分析了現有相互依存程度衡量方法的基礎上,設計出衡量相互依存程度指數的檢驗方法,并以之檢驗了中越貿易的相互依存程度。
一、經貿中的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國際關系理論的術語。經濟學理論認可交易獲利,但沒有提出交易雙方的相互依存這一命題。經濟學家們早就注意到,交易任何一方意圖轉換交易對手時,都存在交易成本。該交易成本包括,搜索新的交易伙伴的成本、談判的成本,新交易伙伴空間距離及運輸條件差異形成的交通成本差異,以及由于和新的交易伙伴在談判地位的差異而確定的交易價格形成的價差等。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貿易雙方都不愿意輕晚轉換交易伙伴,這就是國際關系理論中相互依存在經濟領域中的一種表現。如果這種依存有關系不對稱,即雙方轉換交易伙伴時的交易成本存在差異。轉換交易伙伴交易成本較低的一方就存在利用這種差異“敲竹桿”的可能性,由此,轉換交易成本較低的一方在雙方關系中就獲得了一種權力。上述現象被Keohane和Nye(1997)稱為不對稱的復合依存關系。由于他們所指的復合依存關系的范圍不僅限于貿易,他們采用的是敏感性和脆弱性來描述當這種關系發生變化時對國際主體利益的影響。本文的交易伙伙伴轉換的交易本成更接近于兩人所指的脆弱性,即當事件發生時遭受損失的成度。
通常情況下,兩國間的貿易往來所形成的依存關系總是不對稱的。嚴重的不對稱依存出現時,轉換伙們交易成本更大的一方就可能被對方挾持,因此,出于國家利益和安全的考慮,一國政府總希望和特定交易對象之間的不對稱依存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內。對于這種經貿往來中的不對稱相互依存,取決于當事國的國力即雙邊關系,會產生不同的處理方法與結果。本文定義不對稱依存關系中的轉換成本最小的一方為弱勢方,相應,另一方稱為強勢方。當雙方的政治關系友好時,雙方重視交易獲利,不對稱依存形成的權力并不被特別重視。但是當雙方存在競爭或沖突時,弱勢方會嚴重的不對稱采取反制策略。若弱勢方為大國,采取的策略通常是關稅或非關稅壁壘,嚴重時則可能發動貿易戰和施加政治壓力。其典型案例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面對日本的強勢崛起威脅到其霸主地位,而外貿中處于嚴重的逆差狀態,美國發動了日美貿易大戰。若弱勢方為小國,弱勢方通常的策略是關稅或非關稅壁壘,嚴重時則可能退回到閉關鎖國的狀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的程度較低。
二、相互依存的度量
Keohane和Nye(1997)對提出復合依存理論后,并沒有提出相互依存的衡量方法。對于經濟領域的相互依存,學者們目前主要有兩類衡量方法。一類是比重法。Katherine Barbieri (1996)、宋國友(2007)、唐永紅(2007)等采用比重法衡量雙方的相互依存程度。其指標包括貿易依存度、投資依存度、綜合依存度、貿易或投資的貢獻度等。另一類是動態系統法,如向量自回歸模型(Burdekin 和Whited,2009)、宏觀經濟聯接模型(潘文卿,李子奈,2001)、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王直,1998)。
比重法直觀過于簡略,而動態系統法不夠直觀。為此,本文提出一種介于二者之間的方法衡量相互依存,稱為相互依存指數法。方法分為兩布,第一步,采用系統法量化一國投資或貿易對另一國GDP的影響系數,第二步,利用影響系數,剩以該指標的實際值,比上GDP,得到依存系數。
三、中越貿易依存度的測算
由于中越FDI數據難于獲取,本文僅討論中越貿易依存度。
1.中越貿易基本情況
中越之間存在復雜的歷史關系,但1991年中越關系正常化之間,經貿往來的規模一直不大。直到1995年,中越進出口總額才達到10.5億美元,其中越南進口7.2億美元,中國進口3.3億美元,中國順差3.9億美元。隨著中越各自要經濟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中越貿易規模迅速發展,2014年,雙方的貿易規模達到835.5億美元,其中越南進口636.2億美元,中國進口199.3億美元,中國順差436.9億美元。20年間,雙方的貿易規模增長了78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4.22%。同期,中國的國際貿易規模從2808.6億美元增長到43030.4億美元,增長了14倍,年復合增長率為14.62%。越南的國際貿易規模從136.0億美元增長到2982.4億美元,增長了近21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6.69%。作為高速發展的近臨,中越在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方面又存在較大的共性,具有極大的交易成本優勢,但最近20年兩國貿易發展的增長速度仍然是極為驚人。
2.中越政治關系
中越雙方同為社會主義國家,雙方的政治關系總體屬于較好,但存在歷史沖突和爭端。中越歷史沖突最為嚴重的事件是上個世紀未的戰爭,爭端則聚焦于南海問題,其中,南海爭端是最為敏感的因素。
越南在取得對美戰爭之前,一直承認中國對南海的主權。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越南和中國就南海的主權多次發生沖突,甚至發生開力爭奪。最近一次劇烈沖突發在2014年。2014年5月4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海洋石油981”號鉆井平臺在中國西沙中建島以南進行鉆井作業,遭到了越南外交部的反對和譴責。越方宣稱,中國侵犯了越南根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擁有的海上主權和管轄權。隨后,越南海警出動了包括“海警旗艦”之稱的CSB-8001船在內的多艘船只,多次與中國海警船對峙,干擾“海洋石油981”號鉆井平臺正常作業。最后,雙方政府協調平息了事端。
3.中越貿易依存系數
由于存在政治上因素的影響。中越雙方但樂見雙邊貿易的發展,但同時也對貿易中依存的不對稱性保持警惕是理性的策略。對方的貿易依存情況進行識別,有助于判斷兩國貿易的發展趨勢。可以預期,如果兩國貿易高速發展,且依存度均衡,則雙方較為滿意,趨勢能夠持續。若出現嚴重的不對稱,則必有一方會調整策略,從而雙邊貿易的發展趨勢不可持續。
其中,TIRcv表示中國對越南的貿易依存系數;
Eo表示中國對越南出口單位經濟效應;
Ei表示中國對越南出口單位經濟效應;
表示t年中國對越南的出口;
表示t年中國從越南的進口;
表示t年中國的GDP;
表示t年中國吸收的直接投資;
表示中國對越南之外國家的出口;
表示中國從越南之外國家的進口;
和分別表示對其他國家出口和進口的單位經濟效應;
當用v取代c時,模型則可以表示為越南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
模型建立的經濟依據是,一國的GDP受其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決定,上一年的GDP代表內在因素,出口和進口代表外在因素,為了研究目標國對本國經濟的影響,將目標國的進口和出口區別出來單獨研究。
模型所用數據來自中國商務部網站和Wind數據庫,樣本區間為1995-2014年。
回歸式下方為T值,*表示在5%的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表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表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不能通過檢驗。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中越兩國的經濟都主要受國內因素決定,但中國的外向程度更高。從兩國貿易對經濟的影響來看,中國從越南進口,對中國經濟是負向影響,對越南經濟也是負向影響,而中國對越南出口,對中國經濟是正向影響,對越南也是正向影響。
結果表明,中越貿易對兩國經濟總體影響為正,中越兩國對對方的貿易依存度都很低,中越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僅達到萬分之六的水平,而中越貿易對越南經濟的影響僅達到萬分之二的水平。與人們的直覺印象相反,雖然中國的經濟體量遠大于越南,但中國對中越貿易的依存度高于越南。
四、結論
由于兩國存在政治沖突,且中國是大國,中越經貿關系中,越南對相互依存的不對稱性更為敏感。綜合現有相互依存的計量模型,本文采用貿易依存系數計算的結果表明,中越貿易對雙方經濟都為正向影響,中方對中越貿易的依存系數更高于越南,越南不必擔心中越貿易對越南的經濟安全構成威脅。但由于總體貿易依存度低,且中國是大國,因此中國也這一貿易依存度差異也不會太在意。因此可以預期,只要不發生惡性的政治事件,中越雙方貿易關系按現有趨勢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在雙方的貿易依存度沒有大幅上升的情況下,雖然越方處于強勢方,但不致引發大規模的貿易戰。
參考文獻:
[1]Keohane ,Nye.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Burdekin,Richard C.K.and Whited,Hsin-Hui I.H. “Macro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 Cross-Strait Perspective on Globalization”. The Chinese Economy,2009,42( 1) : 5-39.
[3]潘文卿,李子奈.臺灣對祖國大陸經濟的依存研究:一個基于聯接模型的分析.世界經濟,2000,12.
[4]王直.臺灣海峽兩岸恢復直接貿易的經濟后果.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8,5.
[5]唐永紅.兩岸經濟相互依存性發展態勢的定量考察.臺灣研究,2007,2.
作者簡介:葉棟梁(1972-),男,復旦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黃雪梅,廣西財經學院。
本文得到《廣西高等學校數理金融高水平創新團隊及卓越學者計劃》(桂教人【2014】49號)和國家社科項目《南海通道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影響與對策研究》(14AJY022)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