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營改增”不斷擴圍的背景下,我國地方政府以及企業秉持積極配合的態度,積極參與到該結構性減稅中,獲得了不少實惠。本文主要分析“營改增”政策對地方稅收帶來的影響,并給出應對策略,以期促進地方稅收的良好管理。
關鍵詞:地方稅收;營改增;策略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1
前言
“營改增”是我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的又一個焦點,并提出要不斷擴大“營改增”的試點,進而向全國進行推行。根據推行試點的情況可以分析出,“營改增”對企業的負擔有一定的減輕。稅收征管角度上,營業稅是我國地方稅收中的一個重要稅種,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營改增”是我國稅收結構的一個重大調整,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一、“營改增”政策內涵
營業稅改增值稅后原先屬于地方收入的依舊歸地方支配,并沒有按原先的增值稅分成方式分配?!盃I改增”意思是以前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成繳納增值稅,增值稅就是對于產品或者服務的增值部分納稅,減少了重復納稅的環節[1]。簡單說一個產品100元生產者銷售時已經繳納了相應的稅金,購買者再次銷售時賣出150元,那么他買來的時候100元相應的稅金可以抵減,購買者只需要對增值的50元計算繳納相應的稅金,同樣營改增就是對以前交營業稅的項目比如提供的服務也采取增值部分納稅的原則計稅。
“營改增”政策像一把雙刃劍,對企業有利有弊?!盃I改增”的益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能夠推動服務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對服務行業企業來說,實行全額的營業稅征稅具有比較重的稅負,甚至會有重復征稅的情況,而通過稅制改革,能夠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也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空間;(2)在營業稅制下,出口不會進行退稅,因此增加了出口勞務和貨物的成本,不利于出口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而“營改增”稅制有效降低了出口企業成本,提高我國勞務和貨物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企業走出國門。當然對財務結構和企業管理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營改增”對地方稅的影響
“營改增”在試點實行以來,具有比較明顯的減稅效果,例如,在北京市的納入“營改增”試點企業多于20萬戶,有效減稅共42.3億元,行業的總體負稅下降約30%。同時,“營改增”對非試點的地區及企業,也表現出一定的減稅效果?!盃I改增”實行以來,有效降低了服務業試點企業的負稅情況,有利于當地交通運輸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營業稅一直屬于地方稅的一個主體稅種,是地方財政的一個主體財源?!盃I改增”對地方的財政收入造成了直接的影響。
從“營改增”試點內容來看,小規模納稅人稅負下降比較顯著,試點方案將00萬銷售額作為分界點,銷售額小于500萬的企業能夠選擇做一般納稅人或者小規模納稅人,當確定為小規模納稅人,稅率會從原來營業稅的5%,降為增值稅簡易征收的稅率3%,稅負下降大于40%,具有重大的利益。
“營改增”實行以來,在現行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基礎上,新增了11%和6%兩檔低稅率。根據上海實行點的情況,部分交通運輸企業的稅負存在增加的現象[2]。究其原因在于,盡管改征增值稅后,試點企業能夠抵扣外購產品與服務所含稅款,起到減稅作用,但不同企業由于外購產品與服務的價值與比例不同,所以減稅程度也有較大差異。
三、地方稅收的應對策略分析
在改革逐漸深入的過程中,地方對“營改增”政策表現出強烈的配合態度?!盃I改增”政策的推行成為全國的必然趨勢?!盃I改增”實施之后,原有的營業稅收成為國稅征收,稅收的歸屬依然屬于地方所有。地方企業以及政府如何應對“營改增”政策,并不損害地方的利益,成為當下地方政府所要考慮的問題。
(一)完善稅制財政的管理體制
我國的稅制正在不斷深化改革中,如何改變增值稅的分享辦法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應該對中央以及地方之間的利益分配工作做好協調,促進稅制管理體制的完善,進而推動營業稅向增值稅的改變,具體策略為:1.不斷擴張營改增的征稅范圍[3]。我國“營改增”試點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業以及現代服務業少數的行業中,并沒有將建筑行業以及不動產行業納入到增值稅范圍內,“營改增”的范圍應該擴大;2.將增值稅的分享比例進行細微化的調整,中央與地方的利益分享比例進行調整,對地方的財政壓力進行減輕。
(二)地方政府應該主動配合,有效減輕“營改增”對稅收的影響
在“營改增”推行過程中,地方政府應該積極主動地進行“營改增”,做好相應的有效措施,進而有效減輕“營改增”對地方稅收收入的影響。地方政府主要可以采取的策略有:1.不斷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有效培育出新型產業,提高稅收的來源。稅收的根本來源依舊是經濟收入,地方應該做好本地的經濟發展,做大做強,通過各種有利項目的引入,不斷招商引資,實現對產業發展的重點推進,同時不斷培育出本地的優勢產業,促進重點企業的有效發展。2.利用政府的優惠政策不斷幫助企業快速發展,形成有效的規模效應,并不斷促進盈利能力的提高,進而帶動經濟的發展。
(三)地方政府必須要優化稅制,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地政府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對稅制進行整體的優化。地方政府的稅收應該從單純的GDP增長,轉變為可持續性的發展,應該認識到“營改增”政策的真正深意,促進地方經濟的科學以及可持續發展[4]。同時,地方政府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安全生產等稅收的優惠措施,來不斷促進當地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引導地方企業的合理生產以及消費。
(四)地稅部門應該做好稅收稽查力度,深挖“營改增”的潛力
為了提高“營改增”的有利效果,地稅部門應該做好稅收征管工作,同時不斷做好增收的挖潛,通過對稅源的有效調查,實現依法治稅,進而提高稽查的力度。
(五)地方企業做好稅額抵扣工作,盡快適應“營改增”政策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企業可以通過產業鏈上進項稅額抵扣,避免服務分包環節層層征收營業稅。中小微企業需要盡快適應和理解營改增政策,以便盡早從中獲益。
參考文獻:
[1]沈麗君.商業銀行業“營改增”制度設計、財務影響及對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2]劉琳.營業稅改增值稅對我國飯店企業的影響研究[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4.
[3]藺美英.淺析“營改增”對地方稅收的影響及應對[J].財經界(學術版),2013,10(03):253+255.
[4]王藝.“營改增”對我國財稅體制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3,06(04):55-60.
作者簡介:陳佩敏(1988-),女,漢族,1988-04,廣東汕頭人,廣州華夏職業學院,本科,初級職稱,管理學學士,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