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是深化醫改的一年,醫改由此進入層層落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攻堅之年。在新的形勢下,財務發展的趨向除了結合大數據背景進行一般財務指標數據的呈現,更應該從支付制度改革、信息化建設、財政資金的監督等方面做到重點關注,深入剖析。爭取做到以政策指引方向、以制度規整方向、以監督矯正方向的三結合式的發展。
關鍵詞:醫改;財務;公益性;支付制度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2
現今新醫改重點實施的階段已經到來,醫改的基本理念諸如:解決民眾生活中日益增長的健康威脅、對于看病貴看病難的切實解決而非口頭承諾、重新強調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產品、保證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至關重要……等等已進入了各種不同執行情況下的實施階段,醫改的基本思路是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由此對財務工作做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在新醫改形勢下通過財務管理的舉措保證醫院在維護公立性和提供更到位的醫療衛生服務上的堅定決心。
一、通過緊密結合醫改方向和目的來指導財務發展方向。
1.重新定位醫療單位“公益”性質的舉措將帶來一系列的價值取向變化。維護醫院公益性在整個醫改中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不僅僅是單純的重新“提倡”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而是長期以來的制度造成并引領了醫院向著把醫療衛生服務按商品來對待,由經濟的手而非業務需求量來協調的形態。這在某種程度上推高了看病難看病貴的浪潮,而以藥養醫和醫保基金按項目支付費用的政策更加劇了醫療機構不可避免的偏向了大處方、多檢查的誤區,這是對衛生的定位決定了醫院所采取對應的籌資政策:當強調商品性的時候,醫療單位自然偏向市場要效益;當現下強調公益性的時候,醫療單位偏向的自然是政府的財政資金。
2.政策的落腳點始終是各種具體項目以及實施執行的效果。明確了政策的取向,接下來很自然醫療單位將要調整相應的側重點。不再強調市場的手段功能調節而是偏向具體的醫療服務即急難重癥和分級診療后的疑難病癥的救治上來,真正回歸醫療衛生服務的本質。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業務考核側重點也由“創收”轉向醫療活動與醫保政策的相符程度上來。跟著醫保政策走,而不是跟著市場走。這將由內而外的影響所有提供醫療服務單位的對內對外政策,改變多年來的固有觀念將成為重中之重。
3.政策方向定下來了,具體實施方式變化了,再之后如何監督醫療服務的水平、質量和效率就成為焦點。如何從制度上保證醫療單位在醫改政策下做出的改進,如何在醫改制度下實行新的考核制度將成為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重要方面。
二、支付制度的改革對財務發展方向的影響
在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中指出:“深化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加強基金預算管理,推進醫保付費總額控制工作,普遍開展按人頭、按病種等多種付費方式相結合的復合付費方式改革。”,衛生部長陳竺曾在2012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將“按項目付費”的醫保支付方式和作為國策已運行數十年的“以藥養醫”機制指為衛生系統兩大“毒瘤”,提出要進行支付制度改革,在十二五期間將全面取消“以藥補醫”,理順補償機制。而在某些地區,過去的以藥養醫有15%涵蓋了醫院的所有支出,包括醫護人員價值的不合理性也通過這15%來彌補。如何削減15%之前的利潤空間,就是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與每位醫務人員有切身關系的問題。2015年10月實行除中草藥之外的所有藥品零差率政策,醫保支付方式相應的做出了調整。由此,醫保中心由之前的“被動買單”變成了“主動下單”,規范臨床路徑后,規范藥費和醫療費用不再是紙上談兵式的懸崖勒馬,變成了從源頭進行控制的“牽頭行為”。隨著醫療行為的規范、醫保基金的進一步加強管理,醫院財務的工作重心轉向了廢除以藥養醫之后出現的真空。補償機制中,通過調整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醫療技術勞務價格所增加的收入與之前比較如何?是否能夠及時落實、如何到位?落實的細則與可持續性的落實是否存在誤區?社會與老百姓對待這一價格的提高了解程度是否足夠是否仍存在疑慮?這些問題不再僅僅是醫療機構內部的問題,它與醫改全局密切相關,不僅關系到醫療機構的每位從業人員,更涉及到多個部門,需要的是協調與整合的博弈。
三、《通知》中要求加強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由此醫院的財務管理不再囿于小范圍內的簡單反映
“加快推進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促進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和綜合管理6個業務系統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制定推進遠程醫療服務的政策措施。”意味著今后的大方向是大數據和云計算作為背景的數據整合分析,而財務管理在這方面能做的還很多。醫院醫療和信息系統亟待解決的全盤整合和數據歸集;數據歸集之后的得到的資料能否如實反映群眾就醫的趨勢和取向?醫療衛生工作重心是否下移、醫療資源是否順利下沉?實行分級診療之后對綜合醫院的急重癥接診和疑難疾病治療的影響如何?以及各個醫院的數據以后如若與醫保中心等系統對接之后,是否能對長期存在的急重癥或無主病人的欠費問題有建設意義?這些都要求財務工作今后將不僅僅局限于本部門、本單位,有可能整合到整個城市、整個地區的大數據之中,為此在做好數據的真實可靠原則上,財務系統的對接和數據的共享將成為趨勢。
四、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已經踏上了實施的道路,此基礎上財務對資金的管理尤為重要
根據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財政配套資金已經下發的、資質合格的醫療衛生單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已經正常地開展起來。培養了一批包括社會人員在內的住院醫師,為“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打下堅實基礎。與此相應的財政資金的配套管理、堅持專款專用,對資金使用的審核查驗和根據培訓進度隨時監測資金使用情況就顯得尤為重要。財政資金的使用關系著醫改政策的實施程度,如若不管好用好將會變為又一輪的無用功,而目前嚴峻的醫療形勢已經不起再一輪的重啟。管好用好財政資金,不僅僅是簡單的做賬和提供明細供上級部門檢查,更重要的是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實時跟進,及時發現問題,向相關科室反應并協助解決可能存在的隱患,做好事前準備、事中監督工作的意義遠大于事后的總結經驗。
五、在注重發揮中醫藥診療特色優勢方面,中醫醫院的財務管理更應做好為決策建言獻策的作用
《通知》中提到,“在公立醫院改革、發展社會辦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組織研究制訂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和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中醫藥診療和治未病的觀念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先天的文化傳統優勢和對固有人群的重要吸引力,長期以來在人民群眾中占有先天的心理優勢。尤其在近年來抗生素被報過度濫用和西藥長期使用的毒副作用日漸被認識到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重新注目在傳統醫學和中醫藥特色的診療上來。由此中醫藥服務的重新定價和服務類型的開拓、以及各種新型治療方法的實踐和研究將成為財務管理上新的側重點。
綜上所述,在新醫改形勢下,醫療服務單位財務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緊跟政策抓住核心,找到適合的方式方法和制度機制,這還需要在更長的一段時間內通過實踐來驗證。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將其作為實行政策的試金石和磨刀石,堅持對醫改核心精神的把握,在執行中不偏不倚,才能在醫改形勢下不失本心不忘原初,為人民群眾提供更令人滿意的醫療服務。
參考文獻:
[1]國辦發〔2015〕34號.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
作者簡介:周巧春(1981-),女,江西人,學歷:本科,職稱:助理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