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面臨轉型升級新要求,“十三五”我國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將綠色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本文闡述了綠色金融的內涵與現狀,簡要分析了綠色金融發展的問題,探索主要以創新為驅動力的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對策,提出了如何從綠色金融產品、綠色金融政策、法律監管制度、市場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方面,實現綠色金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綠色金融;金融創新;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F810.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1
一、綠色金融的內涵
綠色金融是可持續發展性金融活動的一種統稱,在學術界還未有一個統一認可的定義。根據《美國傳統詞典》的界定,綠色金融又可以稱為“環境金融”或“可持續融資”,其內涵是使用多樣化的金融工具來保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的金融活動的統稱。在我國,綠色金融主要體現在金融部門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信貸、保險、證券、產業基金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為手段,以促進節能減排和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目標的金融活動。它主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綠色證券三種金融工具。
二、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及不足
我國綠色金融起步較晚,2007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對于未通過環保審批或者環保設施驗收的項目,金融機構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嚴格管理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的信貸問題。這標志著我國綠色金融行業的開端。2011年9月27日,我國啟動了“綠色信貸”評估研究項目,并計劃建立“中國綠色信貸數據中心”,為商業銀行踐行綠色信貸、管理和評估風險提供權威的信息支持。2012年2月,銀監會印發了《綠色信貸指引》,以此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調整信貸結構,有效防范環境與社會風險,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2015年10月,“十三五”計劃中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將綠色金融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開始啟動綠色債券項目。
由于我國綠色金融實踐經驗不足,各項制度仍不夠完善,當前的發展水平明顯滯后于發達國家。2015年11月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表示,中國將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屆時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但由于我國基本國情所限,目前控制污染、節能減排的任務十分艱巨,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據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RCCEF)在2014年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到2020年在氣候方面融資需求將達2.75萬億元。其中,能源工業需求1.19萬億元,節能需求為1.56萬億元,但目前中國每年的氣候融資供給規模僅為5256億元,資金遠遠不足以支持當前節能減排建設任務。同時,我國在綠色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機構和監管部門推動,缺乏產業自我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當前所制定的政策目標僅停留在控制“兩高一剩”項目的放貸等短期目的,對綠色金融的未來發展沒有長足規劃和戰略設想,這些都是我國綠色金融行業發展的限制和問題。
三、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對策
(一)完善法律體系,健全監管制度
我國在綠色金融發展上缺乏完善的制度和相關政策,不僅是環保政策、法律體系的不完整,在環保信息的透明化方面,也缺乏有關的發布機制和信息披露制度。第一,在政策支持上,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對于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項目予以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信用擔保,降低還貸利率,提高貸款額度。在宏觀政策上,為綠色金融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引導金融機構、保險公司、企業個人參與到建設中;第二,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完善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對綠色金融的監管制度,明確各部門的相關責任,保障綠色金融的有序發展;第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外部監管,金融機構和環保部門應該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及時交互信息;第四,建立健全相關準入標準。我國的綠色債券業剛剛起步3個月,在市場擴容的同時,關于綠色債券的認證標準也需要跟上。監管部門應當加強管理,積極配合,避免惡性競爭的不合理發展。
(二)構建市場體系,擴展參與主體
我國綠色金融實踐者局限于銀行業,參與主體得不到擴寬阻礙了進一步發展。第一,應當鼓勵證券公司、保險機構、企業等非銀行機構參與到綠色金融市場的建設中,逐步擴寬綠色金融發展領域,構建平衡發展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第二,建立專門的綠色金融政策機構。我國目前的綠色金融處于表面化現狀,應建立專門機構來實行政策優惠,提高專業化水平,推進綠色金融不斷深化發展;第三,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加快建立統一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包括銀行綠色化轉型、綠色債券、綠色擔保體系覺得構建,完善債券、股權、基金、保險市場建設,加快建立高效的綠色低碳交易市場,滿足多元多層次的投融資需求,提高市場整體競爭力。
(三)創新產品和服務形式
我國目前的綠色金融產品在結構和類型上都十分單一,最常見的就是銀行的能效融資,其他金融產品更是屈指可數。因此,我國需要豐富產品多樣化。第一,將環保理念加入到產品、服務上,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探索新的物權結合方式。比如,企業在面臨申請貸款抵押品不足時,將低碳技術等知識產權進行替代質押;第二,我國政府應該鼓勵發行綠色基金,國家可以通過劃撥財政收入將資金用于建設環保型基金,讓環保企業可以更大程度獲取資金支持;第三,推動建立綠色金融衍生品。比如基于碳排放權的衍生產品,除了傳統的碳期權、碳證券之外,還可以設計新型衍生品像碳排放權降幅保證或結構性證券等。
(四)改革人才培養機制
人力資源在行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只有對人才進行合理的培訓、組織和調配,才能最大程度發揮主觀能動性。第一,明確培養人才的判定標準。金融機構應該從國外引進相關的專業人才,聯合環保部門、教育機構對員工進行專業化培訓,打造熟悉國際環保標準和綠色金融政策的人才隊伍;第二,在機構內部建立專門的綠色金融部門。選派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團隊整合,集中力量發展綠色金融;第三,加強交流與合作。我國金融機構應當選派人員去國外進行實地考察,交流學習先進的發展模式,借鑒成功的實踐經驗,幫助我國綠色金融更好地成長。
作者簡介:林欣月,女,漢族,山東大學威海分校2013級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科研助理,主攻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