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摘要:對于我國應否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爭論由來已久。建立起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個人破產制度對于平衡債權和債務人的利益、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都大有裨益。在建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初期,應該通過選擇合理的規制模式、設置合理的前置程序、設定較高的申請門檻、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等多方面入手,從而實現個人破產制度應有的功能和目標。
關鍵詞:個人破產;程序構建;配套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3
一、個人破產制度概述
(一)個人破產制度的含義
個人破產制度,是指作為債務人的自然人的全部資產不能清償其到期債務時,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條件在對債務人財產進行清算之后,依法宣告債務人破產,并對依法豁免其債務的法律制度。個人破產制度最早源起于古羅馬時期。當時,羅馬帝國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當作為債務人的自然人無法清償債務時,經兩個以上債權人申請,或由債務人承諾以其全部財產供債權人分配后,裁判官則可扣押債務人的全部財產進行變賣,然后在各債主之間進行公平分配??梢哉f,破產制度的本源是個人破產。隨著破產法的不斷發展,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破產法都保留和發展了個人破產制度。依據我國《企業破產法》第2條規定可知,破產法的適用范圍為企業法人。由此可見,我國的破產法不適用于個人。同現代社會大多數國家采取的一般破產主義或者商人破產主義不同,我國破產法采用的是特殊的企業法人破產主義。①
關于我國是否應該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爭論聲音一直都十分激烈,該爭論曾伴隨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的修訂和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企業破產法》)的制定而達到高潮,但最終以否定派觀點的取勝而暫告一段落。
近些年來,個人債權債務糾紛數量不斷增長,要求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出現了不少關于個人破產的相關內容,如“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數據同一平臺,推進部門信息共享……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表明了中央對于建立統一的個人征信體系的要求,再如“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等決定進一步強調了個人的市場主體地位。因此,對于是否應該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爭論再度升溫。
(二)關于應否建立個人破產制度之爭
我國理論界對于到底是否應該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爭論,主要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
建議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學者認為,個人破產制度應盡快納入我國破產法。原因在于:第一,世界上主要市場經濟國家都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為了與世界經濟制度相適應,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應該盡快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第二,個人破產作制度為破產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個人破產制度的破產法不是一部完整的破產法;第三,將個人破產排斥在破產法之外,不利于自然人的債權人獲得公平清償。
否定派則認為,我國尚不具備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條件,并提出了幾點理由:第一,我國目前個人信用制度仍不完善,而個人財產登記制度與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是個人破產制度的基礎,如果沒有該基礎作為支撐,個人破產只會成為債務人逃債的口實;②第二,中國目前的消費觀念還較為傳統不屬于超前消費,因此仍未形成個人破產的環境和市場;③第三,個人破產制度容易被債務人利用“合法地”逃避債務,從而損害債權人利益;此外,我國目前的司法資源與制度安排也不支持個人破產制度。然而,已經建立起個人破產制度的國家的立法經驗證明,個人破產制度并非總是個人信用制度健全之后的產物,二者能夠相互促進,相互補充。④因此,不能將我國尚未建立全面的個人信用制度作為不予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借口。并且,目前我國個人金融市場日益活躍,預期透支等消費方式不斷興起,所以以我國傳統消費方式為借口阻撓個人破產制度建立的借口已經不能成立。此外,通過合理的制度構建,完全可以有效地解決對個人破產免責制度的濫用問題和對司法系統的壓力??偠灾P者認為構建個人破產制度勢在必行。
(三)個人破產的具體制度
1.破產免責制度
破產免責制度是指在破產程序終結后,對于自然人債務人未能通過破產程序清償的債務,在法律規定范圍內豁免其繼續清償的責任。⑤傳統的破產法以保護債權人為核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破產法律制度更加重視債權人利益和債務人利益的平衡,而破產免責制度作為實現此目標的有效工具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破產免責制度一方面可以加強債務人公示財產、申請破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賦予債務人在破產程序結束后東山再起的可能性,賦予債務人自救的機會。當然,合理的破產免責制度不是無條件、無限制的免責,而是要根據債權債務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條件、有限制的免責,從而避免債務人濫用個人破產制度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2.破產失權和復權制度
破產失權制度是指對破產人在破產后的一定期限內各種公法、私法權利和資格的限制或剝奪。適度的懲戒可以說是符合公平原則的,因為破產失權制度是對債務人沒有合理控制和運作自己的財產的懲戒和警醒。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破產法均規定了個人會因破產而喪失特定身份的資格,如律師、會計師、公司董事或經理等。我國《公司法》第146條第4項也對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的董事長、廠長、經理等作了類似的規定。
然而,破產人不能終身失權,否則有悖人道主義精神,也不利于破產人重新振作、積極償還債務。因此,在采取破產人失權制度的同時也應該采取破產復權制度,即在破產人的失權期限已滿,已經按債務清償計劃清償債務、或者剩余債務被免除等情況下,對其之前因破產失權而進行限制的各項權利、資格、行為應該解除限制。
3.自由財產制度
所謂自由財產,是指在自然人破產案件中,基于維持債務人及其撫養的家屬的生活需要、保證債務人職業需要等原因而保留給該自然人繼續支配一定的財產。自由財產制度是出于人道主義或者社會保障等因素的考量,從而為破產人最低限度生活提供保障。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第244條也有類似規定,在執行被執行人的財產時,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品,以確保其生活之必需。
(四)現有個人破產制度的替代性措施
為了規范公民、非法人組織之間債務清償秩序,填補因個人破產制度缺位而造成的一系列等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和相關的機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個人破產制度的替代性制度和措施,主要包括:
1.民事強制執行中的參與分配制度。參與分配制度是指在已經開始的民事執行程序中,申請執行人以外的對同一債務人享有債權的其他債權人,因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各債權人的全部債權,申請加入已經開始的執行程序,并將執行所得對各債權人公平清償的一種制度。我國關于參與分配制度的規定主要見諸于以下兩個司法解釋中: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意見》第297-299條,1998年的《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88-96條。根據相關規定,我國現行的參與分配制度適用的債務人主體是資不抵債的非法人的公民或者其他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個人破產制度的缺失。
2.限制高消費令。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頒布的《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可以“限制高消費令”的形式禁止被執行人從事“非生產和工作必需的高消費行為”。此種規定類似于我國香港地區關于破產管理署對破產人在破產程序終結之后進行事后監督的規定。
3.針對群體性債務危機時的“臨時政策”。⑥我國在處理突發性災難導致的大規模個人債務一般傾向于采用臨時政策予以應對。例如,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頒布了《關于做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銀行業呆賬貸款核銷工作的緊急通知》,準許對房屋滅失且無力償還的個人貸款者進行呆壞賬核銷處理。
雖然以上這些替代性制度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因個人破產制度缺位而產生的問題,但是都無法從根本上取代個人破產制度,加之這些制度本身存在著規定過于疏漏、條件過于嚴苛等問題,對于處理日常市場經濟中層出不窮的公民、非法人之間債務糾紛依舊捉襟見肘。
二、個人破產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一)個人破產制度為債權人提供公平受償債權的有效途徑
個人破產制度首先是一項破產制度,因此其首要目標和功能在于實現債權和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非免除個人清償債務的責任。⑦雖然在個人破產制度缺位的情況下,現行民法中的相關規定(如《合同法》第73、74條規定的債權人撤銷和代位權)以及相關的司法解釋對于債務人私下處分財產的行為有所規制,但是仍然不具備破產法制度的程序保障性和效力全面性。在個人破產制度下債權人能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債權,而不必在一個毫無無清償能力的債務人身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說,個人破產制度對于保障債權的充分實現以及債權人之間的公平受償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二)個人破產制度為債務人提供合理的市場退出渠道
在個人破產免責制度下,可以說債務人是直接的受益者。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自然人和非法人主體對商事活動深入的參與已經是大勢所趨。個人破產制度能夠給在市場經濟中不幸失敗的債務人在保留一定自由財產的基礎上以重新開始、繼續努力的機會,是對債務人進行保護的良好機制。否則,在沒有個人破產制度下,債務人可能因背負過重的債務而認為自己余生都是為了償還他人債務,從而“破罐子破摔”,導致其荒廢一生,亦無益于債權人債權的清償。
(三)個人破產制度有助于維持社會和諧穩定
個人破產制度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首先,個人破產制度能夠有效解決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糾紛,從微觀層面上解決個人糾紛無疑對宏觀的社會穩定大有裨益。其次,個人破產制度有助于緩沖人們對投資或創業失敗的畏懼觀念,從而有效激發新的社會投資。再次,根據對德國和美國個人破產原因的調查統計中發現,個人破產主要是因為失業、疾病、離婚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主要表發生在社會中下層階級。由此可見,個人破產制度能夠幫助占社會比例絕大部分的中下階級擺脫資金困境,進而減輕這些不穩定因素給社會穩定帶來的威脅??傮w而言,個人破產制度有助于實現社會總福利的有效增長。
三、我國個人破產制度之具體構建
(一)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規制主體
目前世界各國關于個人破產制度立法例主要有消費者破產主義、商個人破產主義和一般個人破產主義。消費者破產主義則只承認消費者的破產能力,個人只有基于非營利性行為所負債務無法償還時,方能適用個人破產程序。丹麥、芬蘭、挪威等北歐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均采此立法例;實行商個人破產主義的國家,有如法國、意大利等,賦予從事提供商品或服務交易等營利行為而獲得商業利益的商個人以破產能力。一般個人破產主義則將商個人和消費者在內的所有自然人均納入到個人破產制度的規制范圍,以德國、英國、美國為典型代表。
從我國現實需要出發,我國個人破產制度應當采取狹義的一般個人破產模式,即原則上承認所有個人的破產能力,但對于特定類型的個人如農村居民則應該排除在個人破產制度的范圍外。
(二)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程序構造
1.設定必要的前置程序
基于我國目前個人債權債務糾紛數量巨大且處于不斷增長的實際情況,如果在引入個人破產制度之初,不設置合理的個人破產前置程序,勢必會會對司法系統造成過大沖擊和沉重負擔。因此,設置必要的前置程序,如債務清償的庭外和解和庭內和解程序,對于減輕法院的負擔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在重視和解作用的同時,要賦予和解協議較高的法律效力,甚至可以通過法院的裁定認可以獲得強制執行力。我國《企業破產法》第100條第1款對于企業法人破產已有相類似的規定:“經人民法院裁定認可的和解協議,對全體和解債權人具有拘束力”。
2.應設置較高個人申請破產的門檻
在我國個人破產制度建立初期,應考慮到我國的社會誠信環境有待強化、信用體系建設仍在進行、個人債權債務糾紛數量龐大、司法系統未完全做好應對準備等實際情況,設立較高、較嚴格的申請門檻以防止個人破產制度被濫用。⑧首先,應限定較狹窄的個人破產原因范圍。應規定只有在個人經濟狀況出現如本人及其家庭成員因治療重大疾病需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失業或者其他原因導致收入大幅減少、遭受重大不幸而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等情況,所以無法按期償還債務,債務人才可以申請破產。⑨其次,個人破產的債務數額不宜設置過低。合理的債務額度能夠有效防止個人破產案件短期內激增在司法系統和社會安定帶來的沖擊,也可防止破產程序被債務人濫用。實際上小額債務人可以通過與債權人協商、申請援助等多種方式來解決債務暫時無法償還的問題,并不一定要通過申請破產來解決。再次,限定較低的個人破產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較高的個人有可能在將來獲得償還債務的可能,因此不應直接獲得個人破產免責,而可以采用“個人破產重整”制度,將債務人在破產程序結束后一定時間內的收入用于償還債務。
3.建立嚴格的有限免責制度
個人破產制度的一個重要制度構成就是破產免責制度。若個人破產制度采取不免責主義,那么無助于個人破產問題的解決。然而如上文所述,破產免責不能使無條件、無限制的免責。如果不對免責施加合理的限制,則很可能導致債權人利益受損從而招致債權人的反抗。在我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初期,應該著眼于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必須確立從嚴的免責制度,對于不可免責的特定債務和行為,例如一定期間內的稅款、基于侵權或者犯罪所得財產的賠償責任、家庭撫養義務、因助學貸款而產生的債務等等,應該由法律進行詳盡地類型化規定,從而降低因個人破產免責而帶來的道德風險問題。
4.制定相應的事后監督制度
為了防止有些債務人惡意利用個人破產來逃避債務,應該制定相應的事后監督規則來配合個人破產制度功能的實現。例如我國香港地區,破產人的生活受到破產管理署各種限制:不能進行奢侈型消費,不能申請信用卡等等。此外為了監督破產人遵守限制固定,破產管理署的職員還會到破產人的家中視察。個人破產制度不僅不應該給惡意逃債者“保護傘”,實際上而應是惡意逃債者的“緊箍咒”。因此我國在制定個人破產法時,也應制定一套合理的事后監督措施,配合個人破產制度的具體操作和執行。
(三)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配套制度
1.完善我國的個人征信制度建設
個人信用與個人破產制度之間存在著極強的內在邏輯關系:個人信用是個人破產制度存在的基礎,而個人破產是個人信用發揮效用的制度支持。因此,要構建我國個人破產制度,關鍵問題是要完善我國的個人征信制度建設。近年來,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在公民身份識別、財產登記、信用信息制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完善。在未來關于個人征信體系的完善工作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仍需加強:第一,在立法上健全規范個人征信系統的法律法規;第二,構建征信系統體系整體框架,明確各類信用信息系統在個人破產制度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完善中國人民銀行建立的征信數據庫,并逐步實現與其他征信系統進行數據共享,改變“信息孤島”的局面。
2.逐步建立起個人財產登記制度
2015年3月1日施行的《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是我國個人財產登記制度的一大進步。我國目前尚缺乏完備的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對此方面的各界的呼聲雖然很高,但在具體實施和操作層面仍面臨著重重困難。因此,可以由工商部分負責,率先建立商事自然人的財產登記申報制度。在此基礎上,逐步推動全體社會自然人的財產登記申報制度的建立,構建覆蓋全體自然人的財產登記系統,從而為個人破產制度實施提供保障。
3.建立健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
在個人破產之后,確保有一系列能夠幫助破產個人維持生活、重新進入市場和社會的必要措施是極其重要的。政府可以通過開的培訓、提供再就業機會、設立提供心理輔導等等措施,保障破產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消除破產人心理陰影,使得個人破產之后仍有生存的機會和希望。
面對經濟全球化、個人商事活動不斷增長等客觀情況,對我國構建個人破產制度呼聲日益高漲。個人破產制度對于平衡個人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利益以及社會總福利的增加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上,應當從自身具體規則入手,并加之合理的配套制度相輔助,從而建立起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個人破產制度。
注釋:
①殷慧芬:《破產法》,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7頁。
②參見賈志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法(草案)的說明》,載安建(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279頁。
③孫穎:《論我國個人破產法律制度的構建》,《現代法學》2006年第3期,第91頁。
④參見蔣國艷:《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廣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第63頁。
⑤王欣新:《破產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頁。
⑥參見趙萬一、高達:《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法商研究》2014年第3期,第82頁。
⑦許德風:《論個人破產免責制度》,《中外法學》2011年第4期,第747頁。
⑧趙萬一、高達:《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法商研究》2014年第3期,第87頁。
⑨參見孫穎:《論我國個人破產法律制度的構建》,《現代法學》2006年第3期,第93頁。
參考文獻:
[1]殷慧芬.破產法.法律出版社2014:7.
[2]趙萬一,高達.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法商研究,2014,3:87.
[3]孫穎.論我國個人破產法律制度的構建.現代法學,2006,3:91.
作者簡介:黃 敏,女,學校:中央財經大學,學院:法學院。學歷:研究生,年級以及專業:2014級法律碩士(法學),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