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李錦宏



摘要: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的“新常態”,更為科學客觀地解析欠發達地區的復雜系統,本文從欠發達地區的內涵入手,立足于“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資源與環境發展”、“地區發展趨勢”4大指標類,共38個具體指標的構建基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新時期的欠發達地區進行了認知重構,并對其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欠發達;區域系統;主成分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4
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以來,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我國經濟進入了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階段,欠發達地區也迎來了經濟趕超的歷史機遇期。在此背景下,中央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資金、政策、技術支持,以優化其產業結構、加快其技術創新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國欠發達地區的界定和認知一直都以沿海與內地、東部與中西部劃分為準。這種立足于地理區位上的劃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并非是經濟區域上的劃分。因此,若以此作為政策標尺和界限,則不盡合理。基于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根據我國各省市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指標和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欠發達地區進行重新界定,并對其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一、欠發達地區的內涵及特性
1.欠發達地區內涵
“欠發達”與“發達”相對應,是對事物發展狀況、發展態勢的一種動態表述,是對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現狀進行縱、橫向對比,所形成的動態定位。欠發達地區這一概念即屬于一種特定地域空間范疇,同時也是立足于歷史縱向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與發達地區相對應,它指那些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社會條件和發展潛力,但由于各種歷史或現實原因,導致生產力發展、科技水平不高且不平衡,目前仍落后于發達地區的區域。這些區域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區位差異、自然稟賦、制度差異、文化差異以及非均衡的生產力空間配置等原因,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經濟發展總量與速度偏低且缺乏活力、人均國民收入不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科技水平與創新意識薄弱、勞動生產率與資源利用率低下、思想觀念陳舊、社會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等問題。
2.欠發達地區的特性
我國欠發達地區具有以下幾個特性。第一,地理區位的特殊性。我國欠發達地區主要分布于高原、山區、丘陵、戈壁地區,這些地區往往存在荒漠化、沙漠化和石漠化等問題,如青藏高原地區、西北戈壁沙漠地帶、云貴山區;第二,層次構成的復雜性。從地區構成類型來看,我國欠發達地區包括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工業區以及一部分邊境地區,這些地區具有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經濟條件,其發展層次十分復雜;第三,區域發展程度的短期穩定性與長期動態性。由前所述,“欠發達”是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各地區之間相互對比而形成的一種動態定位,因此,就某一時期而言,被界定為欠發達的地區確實在發展程度上存在不足,然而,就長期而言,這些欠發達地區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條件,依靠整合資源、政策支持等措施,實現后發趕超。
3.與欠發達地區相關的幾個概念
“欠發達”這一提法與“后進”、“落后”、“貧困”等其他相關概念在對區域發展態勢和范疇大小等方面的描述中存在差異。首先,“欠發達地區”與“后進地區”、“落后地區”。這三種表述雖然均表示某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能力不足甚至低下。但前者的界定是一種動態描述過程,更強調該地區完全有可能經過新興工業化、信息化等途徑,發揮后發優勢,迅速崛起或趕超。而后兩種表述則不然;其次,“欠發達地區”與“貧窮、貧困地區”、“低收人地區”。這三種表述的最大區別在于所描述的范疇大小。后兩者所描述的范疇明顯小于前者,它們單純地描述了某一地區經濟的發展程度,如經濟總量偏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等區域。而前者不僅包括經濟發展程度,也包括社會發展、社會文明程度,更包括資源利用、環境發展等內容,這一界定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可以說我國西部都是欠發達地區,但不能認為都是貧窮、低收入地區;最后,“欠發達地區”與“發展中地區”。這兩種表述方式大體相近,均表示某一地區現行社會經濟發展能力不足,經濟水平偏低,但都說明該地區能夠通過一系列途徑,改變目前狀況,實現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兩種描述均是一種動態過程。但后者更多地用于外交和政治辭令,前者多用于經濟研究之中。
二、新時期欠發達地區的認知重構
1.發展觀與發展程度測定指標的演變
欠發達地區發展程度的長期動態性,意味著隨著經濟發展時期的變動,在對區域發展程度進行測定和評價時,其內容和方法也應不斷更新。在以往對發展觀的認識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將發展等同與經濟增長。在這一階段,人們通常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是經濟總量的增加,從而將GDP或人均GDP作為測定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唯一指標;第二階段,在衡量經濟增長的同時,考慮社會的發展。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建立的HDI方法;第三階段,將可持續思想引入到發展觀中。在這一階段,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社會所取得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總是基于一定的環境資源代價,因此,在測定區域發展程度時,一些資源環境發展指標相繼被列入。在以上的三個階段中,雖然對于區域發展程度有著較為全面的測定和評價,但該指標體系對于欠發達地區的界定,存在著以下問題:其一是欠發達地區的長期動態性(包括發展速度和發展潛力)沒有得到反映;其二是“新常態”背景下,區域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沒有得到反映。因此,在新時期、新背景下,對欠發達地區的界定需要加入新的內容和尋求新的方法。
2.新時期欠發達地區界定的指標體系重構
“新常態”背景下,欠發達地區界定的指標體系的設計不僅要綜合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實際,遵循指標體系內容全面涵蓋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綜合性原則,還要考慮各地產業發展的合理性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潛力。因此,本文將欠發達地區的界定指標體系分為四層:1個目標層(A)、4個準則層(B)、11個復合指標層(C)以及38個具體指標層(D),其中4個準則層分別為:經濟發展指標類、社會發展指標類、資源與環境發展指標類、地區發展趨勢指標類,(如圖1)。因此,在對我國31個省市(港澳臺除外)進行具體的綜合評價時,就形成了38行31列的指標矩陣X=(xij)38×31。
3.欠發達地區界定的指標數值的標準化
由于上述構建的各個指標在量綱以及數量級上存在差異,因此,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即zij=(xij -)/si;i=1,2,…38;j=1,2,…31;其中= /n;si= 2/(n-1);從而將指標矩陣X標準化為矩陣Z=(zij)38×31。
4.欠發達地區界定中的主成分確定與得分
根據上述標準化矩陣Z=(zij)38×31,計算方差與協方差,得到關于各項指標的協方差方陣S=(sij)38×38;然后,求解該方陣的特征值與相應的特征向量,也即主成分的方差(體現了主成分對目標層的影響力大小),并將其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最后根據特征值計算對應的主成分的貢獻率 ei=/,以及累積貢獻率E=()/()。將我國31省市地區按照圖1給出的指標體系所對應的統計數據輸入spss軟件后得到以下結果,如表1。
由此可得出,在全國31個省市地區中,江西、四川、湖南、黑龍江、海南、廣西、寧夏、新疆、云南、青海、西藏、甘肅以及貴州13個省為我國欠發達地區。
三、現階段欠發達地區經濟運行情況認識
近年來,我國欠發達地區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人均GDP成倍增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快,但其經濟的運行依然面臨著諸多缺陷與制約。首先,可持續發展觀念薄弱。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致使其思想上依然以經濟增長作為首要目標,加之地區區位、文化等因素的制約,人們素質普遍不高、認知水平有限,導致這些地區對于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認識不夠深入;其次,經濟增長方式與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就目前來看,我國欠發達地區粗放型經濟依然是主要的經濟增長方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帶動經濟的增長,相應地,地區產業主要以資源密集型的傳統農業和傳統工業為主,而以資本和技術密集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使得這些地區產品初級、附加值低、競爭力低下;最后,經濟環境不利。一方面,我國欠發達地區主要分布于高原、山區、戈壁等地,其特殊的地理區位的使其基礎設施的建設相對落后,從而導致這些地區對于外資和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文化教育水平的低下、人才的培養和儲備的落后,造成這些地區創業思想、創新意識薄弱,致使其經濟的運行和發展缺乏活力和創造力。
四、新時期加快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1.充分依托外部動力,推動自身發展
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地區經濟的發展不能閉門造車、固步自封,而是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充分依托外部動力,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其一,抓住發展機遇,謀求地區幫扶與合作。隨著改革開放觀念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之間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欠發達地區要充分利用這一趨勢,謀求得到發達地區的支持,促進與發達地區的深入合作;其二,貫徹科學發展觀,尋求國家政策傾斜。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需要通過擴大再生產來實現,而在這些地區本身內部積累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就需要大量的外部要素投入,國家政策的傾斜,將會使這些地區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資金、人力資本以及技術等生產要素,從而加快其社會經濟發展。
2.加快完善市場建設,提高地區競爭力
欠發達地區市場建設不盡完善,規劃和管理也不盡規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欠發達地區發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欠發達地區要適當鼓勵市場競爭,加快完善市場體系建設,使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由外部動力推動向內生機制主導轉變。首先,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欠發達地區在市場建設過程中,應實行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多元組合投資,從而降低建設成本,增強競爭能力;其次,實現市場規劃合理化。欠發達地區應根據自身發展潛力和發展速度,科學、客觀地做好市場建設規劃,并遵循市場自身規律,因市建場;最后,保障市場管理規范化。欠發達地區應立足實際,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制度與運作細則,建立商品售后服務體系和消費者投訴監督機制,從而約束市場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
3.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打造本土化特色產業
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應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遵循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立足于自身比較優勢,以現有產業體系為依托,形成具有本土特色、集聚性高、關聯度強的產業體系。首先,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地區地域特點和資源優勢,確定合理的主導、先導產業,增強區域產業發展的協調性和層次性;其次,要推進產業集群發展,促進大量經濟聯系密切的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從而充分發揮集群效應;最后,要立足于當地的優勢資源,尊重本土特色,培育具有“本土化”的特色產業,同時,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延伸特色產業的產業鏈,增強產業之間的關聯度,努力提升特色產業的價值鏈,形成一個高附加值、協調性強的價值鏈,從而增強產業競爭優勢。
4.創新人才機制,增強人力資本積累能力
人力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人力資本積累能力的提升,將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為地區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智力支撐。因此創新人才機制,增強人力資本積累和開發能力應當是加快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和重要任務。第一,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地區勞動力整體素質。欠發達地區要加大其教育資金投入力度,改變現行單一的教育投資結構,形成多元化、寬渠道教育投資方式,繼續攻堅“兩基”工程和實施“農村遠程教育”工程,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第二,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吸引各類人才。欠發達地區要創造出有利于人才發展和集聚的環境,并采取適當的政策和措施,創新人才引進機制,開辟引進人才的渠道;第三,創新人才選拔機制,不拘一格利用人才。要根據各類人才的特點,大膽任用,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幫助,使其人盡其才。
5.增強科技投入,健全科技投入體系
欠發達地區要依托市場需要,建立以政府財政為導向,以企業和社會投入為主體,以金融機構為支撐的多元科技投入體系。一方面,要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確保財政經費的投入。政府應選擇集群效應、規模效應顯著、擴散面廣、輻射面大、影響力強的重點項目進行投入;另一方面,立足自身優勢資源,將科技投入與招商引資相結合。欠發達地區應針對其資源優勢,推出高質量具有吸引力的項目,并制定引進技術和資金的優惠政策,吸引外資。
參考文獻:
[1]楊偉民.對我國欠發達地區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經濟改革與發展,1997(4):52.
[2]楊英華.欠發達地區經濟開發區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12:9-11.
[3]吳國春.我國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政策支撐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4:10-12.
[4]楊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福建經濟欠發達縣域類型研究[J].福建地理,2001,16(4):22-23.
[5]徐燕,彭萬章.貴州省欠發達地區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現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濟,2009,3(1):408-409.
[6]馮艷芬,曹學寶,夏麗華,王芳.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2004,3(1):46-47.
作者簡介:張鵬飛(1987-),男,土家族,貴州鳳岡縣人,貴州大學經濟學院2013級區域經濟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與區域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研究課題項目和貴州大學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研人文2015029]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