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經濟新常態理論及其區域經濟轉型產生的積極作用出發,以上海市寶山區經濟轉型的探索和思考為研究對象,提出具有共性意義的,有關轉型目標、動力、過程、保障方面的問題,試圖尋求解決方案。
關鍵詞:新常態;區域經濟;轉型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2
經濟進入緩增長的“新常態”,區域經濟轉型要相機抉擇,既結合本地稟賦,又激發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政府改革,促進市場活力的釋放,逐漸實現經濟轉型。本文以上海市寶山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探索與挑戰為例,討論可能存在的問題和思考。
一、“新常態”理論及其對經濟轉型產生的積極作用
“新常態”,最初是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先生提出的一個描述經濟狀況的概念,解釋在后金融危機時期(2008年至今),西方發達經濟體通縮長期化的趨勢。經濟學家原本認為,危機后的通貨緊縮理應是短期現象,現在卻進入長期化的穩定狀態。中國GDP增速則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告別了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指出,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在發展速度調整的形勢下提出來的,特點可歸納為:速度變化和結構變化。新常態理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如下:
(一)經濟發展動力將從資源消耗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要求政府和社會更加重視科技、教育、人力資本
“新常態”下的發展,通常被認為羅默新增長理論主導,認為教育投入帶來的勞動者素質提升、研發投入帶來的技術升級能夠改善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出,此所謂知識經濟。雖然“投資拉動”手段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仍在持續應用,但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要求不斷尋找新增長點,提出對科技、教育、人力資本積累的更多要求。近年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科研院所研發人員技術轉讓管理的改革等,體現了相關思考和建議。
(二)市場經濟運行的復雜化,要求政府部門加強對市場和經濟活動的理解,加快行政體制改革,促進市場活力的形成
政府部門一系列的“簡政放權”,體現了為市場活動節約更多的時間、讓出更多空間;“微刺激”體現了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降低市場活動的成本、增加其利潤,從而提高其積極性;而通過“互聯網+”的宣傳推廣,大力號召“創新”和“創業”,旨在培養市場主體,解決就業,帶動經濟活動的開展。
我國根據國情,在進行政府改革同時,完善市場體制,激發市場活力,同時仍把投資“鐵公機”等基本城市建設、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方面作為重點,為改革保存和衍生更多資源。
二、“新常態”下寶山區轉型發展的探索
對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四個中心”的上海,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早已清晰呈現。由于東南沿海城市基本在經濟發展各階段都占據先期位置,對其進行分析,也可作為其他城市的參照。
1992年之前上海的城市定位曾經是工業城市和工商業城市,經濟增加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浦東開發開放以后有了巨大的改變,經濟增加值快速提高;而2008年以來,上海的GDP增速明顯放緩,構成新常態下的挑戰,也促使上海不斷尋求新機遇。位于上海北部近郊的寶山區,在從老工業區轉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區域的過程中,濃縮著上海的軌跡,2007年以來已提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理念,并在“建設現代化濱江新區”的總目標下對行政管理、經濟發展、社會管理、民生改善、生態建設等方面實施改革創新。目前已成型的《寶山區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對于在“新常態”下的經濟轉型提出了更為完整的設想。可將寶山探索歸納為以下特點:
(一)區域經濟轉型既與上海的整體規劃保持同步,又具備獨特的資源稟賦
寶山在過去的工業化進程和當前建設“現代化濱江新區”轉型過程中,基本與上海同步,既與過去的“重工業基地”相承接,具備重型制造業、鋼鐵貿易、物流、濱江等資源稟賦,又于近10年中在全區構建了多個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產業平臺的格局,為“十三五”經濟轉型奠定基礎。
在經濟增速趨緩、結構調整加快的轉變中,上海是位于主動迎接“新常態”挑戰的一線城市。而寶山區2008年前后,確定從傳統工業區轉型為“現代化濱江新區”,明確發揮“濱江”優勢,將“濱江發展帶”作為“十二五”期間發展轉型的第一大區域,基于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的發展,2014年更進一步探索式地提出建設“國際郵輪城”,目標是在“區港聯動”機制下,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當前寶山區“補短板”思路也積極順應整體政策導向。根據市委部署,結合區域實際,寶山區委、區政府將補短板工作列為2016年全區1號工程。在整治“五違”基礎上,重點聚焦“三治兩去”,其中“去低效產能”的焦點,是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進行部署和推進。
(二)區域產業總體布局既放眼于長遠,又著力于足下
由于“新常態”意味著長期過程,因而長遠布局、立足當下,是將戰略和戰術相結合的考慮。寶山在發展戰略上,利用濱江優勢,發展郵輪經濟,實現“區港聯動”,建設“現代化濱江新區”,著眼長遠布局,與本區域其他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規劃結合,構成完整框架。而在戰術上,則聯合發展,突出當前重點。雖然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已成亞洲最大母港,年接待郵輪300艘次,但基于周邊服務業配套不足,對本地經濟貢獻尚不顯著,建設“郵輪城”還需假以時日。因此可見,區域整體配套還需加強,從而形成支持郵輪經濟發展、并反哺區域相關產業的體系。
具體產業發展中,寶山提到“三個一”策略:一是“轉一塊”,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落后產業,升級落后業態,二是“育一塊”,打造區域良好發展環境,加快培育一批新興產業,三是“穩一塊”,落實國家和上海市出臺的系列房地產新政,更加注重房地產市場發展質量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寶山目前與整個上海及全國許多區域有類似發展特點與困境,那就是過度依賴房地產業。在培育產業新增長點和穩定傳統產業發展上,需努力尋求平衡。
寶山區“十三五”期間預計建設成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承載區、城市功能轉型的最佳實踐區,培育產業新增長點,對于曾以重工業著稱的寶山區,是轉型的關鍵。然而,新產業增長點的培育需要一定周期,并對整體環境的構建提出長遠而較高層次的要求,比如,“郵輪城”概念的爭議性和長期性,也證明這不是短期之功。
(三)區域經濟轉型與城市功能提升更加有機結合
區域經濟轉型與城市環境的優化、功能升級存在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經濟“新常態”的挑戰,還伴隨著人民群眾對城市功能的新期待,因此區域經濟轉型意味著對經濟社會發展更積極的推進。寶山區正在進入環境治理的推進期、城市治理的調整優化期,未來擬建成城市功能轉型的最佳實踐區,統籌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基本建成國際知名、亞洲一流的郵輪母港。寶山區《十三五規劃建議稿》編制之前進行的民調顯示,在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寶山民眾認為,最迫切需要改善和提升的前三項分別為噪音、空氣質量、綠化等環境衛生(38.27%),軌道、公交等公共交通設施(31.35%),商業購物、文化娛樂設施(19.23%)。而“三治兩去”的“補短板”目標將治理環境、城市管理和去除低產能等放在同一層面考慮,體現了社會需求和政府工作重點,而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招商引資,也對環境治理與城市生活質量的提升提出新要求。
三、“新常態”下區域經濟轉型的共性問題和思考
在“新常態”的環境下,寶山區在經濟轉型發展方面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也存在需要探討的問題,在大城市中有普遍意義。
(一)轉型目標上,由于經濟發展與城市功能提升的聯動既是雙驅關系,又有所側重,發展的整體性和考核體系不易把握
區域經濟轉型,最終有利于老百姓,因此,經濟發展必須與政府體制改革、社會民生、城市功能完善等構成互相促進、互為檢驗的系統工程。區域經濟轉型的最終目標應該落足在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然而,補短板,去產能,勢必帶來企業調整、社會保障、其他產業配套等重大課題。
(二)轉型動力上,產業結構調整不易平衡,勢必造成一定“左右為難”局面
為保持一定改革資源和轉型動力,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不得不持續,消費拉動仍舊乏力。經濟結構調整尚處進行時,原有的“速戰速決”的政績觀念和做法在大環境下很難奏效。比如,吳淞口國際郵輪港作為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性項目,產業定位及區港聯動的意義明確,目標是進一步夯實亞洲第一母港地位,加快寶山郵輪新城建設;但為國際郵輪乘客提供服務的本地配套還在建設中,需要規劃長期藍圖,做好配套推進、基礎招商和形象宣傳工作,培育未來產業增長點。因此,在“新常態”下促進經濟轉型,政府行政觀念變革和行政體制改革是起點;而經濟結構調整則必須看準方向,在增強恒心、信心前提下,落實全局思維和項目執行。
(三)轉型過程中,目前政府在激發市場活力的能力有限,勢必影響轉型發展在一定時期的成效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邊界一直是探討中的話題。政府如何更好發揮宏觀研究、整體布局、區域引導作用,促進市場規范的形成、市場要素的流動、市場主體的活力,需要探索。
(四)轉型保障上,先行的產業嘗試與現有產權保護不完全配套的沖突,勢必會不斷激發新的困境
比如,“互聯網+”與先進制造業研發、產權保護的配套,就是突出問題。真正有速度、深度、廣度的,還是“+”的部分——為市場和市民服務的“以人為本”意識,科技創新的真實投入,產權保護法律的配套和執行等。
區域試點的經驗引進與本地的實踐結合,是循序漸進的試錯過程,需要一定的容忍和機會,機制性地保障創新勇氣和激情。
作者簡介:夏雅俐,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國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