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鶴
摘要:近年來北安長水河農場公共產品在需求和供給等很多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多元化、供給方式多樣化,滿足了農場對公共產品的不同需求,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場公共產品的供給,但由于農場公共物品供給的短缺不能與經濟發展配套互補,從而抑制了相當一部分農業產品的市場發展。本文以近年來北安長水河農民增收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北安長水河農場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為北安長水河農場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出謀獻策為農場職工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長水河農場;公共產品供給;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1
一、北安長水河農場公共產品供給現狀
長水河農場們于黑龍江省北安市東北60公里處,行政區域隸屬于北安市。地理坐標為北緯48°14′30″~48°40′00″,東經126°46′30″~127°16′00″。全場東西長42公里,南北寬36公里。農場轄區總面積77.22萬畝,其中耕地30.55萬畝,林地14.19萬畝,草原22.6萬畝,可利用水面0.8萬畝,居民點、道路、水利工程等設施占地9.08萬畝。
(一)農場基礎設施供給概況
隨著長水河農場經濟的持續發展、農場小城鎮建設的持續推進。“十二五”期間,按照“宜居、宜商、宜游”的城鎮管理理念,加快推進城鎮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飛速發展,投資24764萬元進行146461.1平方米巴黎商業街、荷蘭城、幸福花苑小區等40棟住宅樓建設,解決1968戶職工住房問題。投資322萬元建設1321.14平方米的供熱中心,徹底解決1.3萬人采暖問題。投資808萬元新建1985.85平方米農場公家車輛首末站工程,進一步規范了農場交通運輸市場。投資192萬元進行723.3平方米荷蘭城凈水廠建設,解決小區950戶居民吃水難題。
(二)農場醫療衛生發展概況
隨著農場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場逐年增加醫療設備的投入,更新了現代化醫療設備,同時,對基層衛生所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大大改善了基層衛生所基礎設施建設,全場生產隊衛生所通過驗收,均達到了國家甲級衛生所標準。農場在更新先進醫療設備同時,強化了醫務人員的業務培訓。一方面選送業務骨干到外地培訓、進修,另一方面對在職醫務人員進行長期業務培訓。經過培訓學習、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有較大提高,特別是經過外出培訓,提高了業務水平,積累了實踐經驗。
(三)北安長水河農場義務教育供給現狀
長水河農場和農場廣大職工群眾及社會各界對教育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各方面均給予教育以極大地關心、幫助和支持。農場在確保教育經費逐年增加的同時,每年還根據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加大對教育的資金投入5年累計支出教育經費2000余萬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和基本建設資金700萬元,職工群眾及社會各界損資100余萬元,3項資金總計達2800萬元。巨大的資金投入,為農場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小學辦學條件花團錦簇到了根本改善。小學新建4200平方米教學樓,實現了全場小學集中辦學。中學在集中辦學的基礎上,規范化建設取得了較大成果。
二、北安長水河農場農民增收現狀分析
1.長水河農場農民收入情況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一直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高度重視,并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經過政府、社會團體及個人的不懈努力,長水河農場公共產品的供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從1993年起,農場在家庭農場管理體制上繼續實行統分結合的管理方式,強化了生產隊和生產部門的指導、服務的職能作用,農業生產按照科學、規范的農藝渡流程實施,農場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農業基礎建設和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上。使農民增產增收,長水河農場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3年的2129.45元增加到13584.26元,長水河農場農民收入穩步增加。
2.長水河農場農民收入情況分析
隨著政府對長水河農場公共產品支出的不斷增加,使長水河農場公共產品建設不斷完善,一定程度上的滿足了長水河農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自1993年至2014年,長水河農場農場農民收入增長了10倍,家庭生產經營收入增長與非農業生產經營收入增長對農民的收入基本上起到了同樣的促進作用,且第一產業的收入比例不斷下降,第二、三生產的收入比例不斷上升,兩者在農民收入占比基本相同,特別是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增長迅速,從趨勢上來看不遠的將來農民收入增長將主要依靠于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如何使農民工資性收入持續增長將成為下一階段解決農民增收的重點。
三、創新北安長水河農場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促進農民增收
(一)農場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多元模式的創新
農場在公共產品供給中應充當安排者的角色,利用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保障農場公共產品享用權的基礎上明確產權關系,利用各種政策促進更多的社會資本投放到農場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建設中,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民間資本,使農場公共產品供給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具體可采用由公共提供、混合提供、市場提供,私人生產,形成由政府、社會、市場相結合的多元供給體系。
(二)農場公共產品的供給財政機制的創新
根據我國法律法規中的明確規定,完善長水河農場財政支出的職能,同時強化對長水河農場公共財政支出的監管職能,努力挖掘長水河農場及民間資本做為公共產品供給的財源,確保公共產品供給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長水河農場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
(三)農場公共產品籌資機制的創新
隨著長水河農場經濟狀況的不斷好轉,可以將一些基礎性的公共產品的建設讓渡給市場調節,農場在政策進行引導,財政上適當補助。公共產品的生產和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公開招標制度,實行競標制、變成由政府買單的市場化運作形式。
(四)農場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創新
建立全民參與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全場職工群眾均可提出各自的需求,同時對農場公共產品供給進行監督。農場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要從滿足全場職工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確保農場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楊 鶴(1980-),女,漢族,黑龍江拜泉縣人,200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學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現供職單位全稱及職稱:黑龍江省農墾北安管理局委員會黨校、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