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蓉+鄭雅文
摘要:蘇州市作為全國范圍內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率先采用居家養老模式,并不斷深化和完善。本文選擇了蘇州市滄浪區、金閶區和高新區三個對象對居家養老服務情況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存在政府投入資金有限、服務工作者素質參差不齊、服務項目范圍不全面、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
關鍵詞:蘇州市;居家養老;服務組織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2
一、基本情況與樣本分析
蘇州市下轄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昆山市、吳江市、吳中區、相城區、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高新區(虎丘區)。蘇州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目前進展順利,整體情況良好,各區都有自己的居家養老發展道路。本次調查以七個市轄區為重點分析對象,并將七個市轄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開展情況歸為以下三類:
1.先行區:在居家養老服務方面處于領先水平,并有不斷創新實踐。如:滄浪區、平江區。
2.發展區:居家養老服務開展的情況處于居中水平,且已具備自己鮮明特色的養老服務。如:金閶區、吳中區。
3.待發展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緩慢,不成體系,甚至未有居家養老項目。如:高新區、工業園區。
本文重點分析滄浪區雙塔社區街道、金閶區三園一村、高新區學府社區。
(一)先行區樣本分析:蘇州市滄浪區雙塔街道
2003年,蘇州市滄浪區便開始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葑門街道開展了“家庭養老院”的試點。2004年,滄浪區成立了“鄰里情”老年人生活援助中心。至2007年,滄浪區實現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全區推廣。2008年老年人生活援助中心則發展成為“鄰里情”虛擬養老院,實現了社區居家養老的數字化服務。至2011年,“雙塔模式”被國家發改委、民政部批準列為全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頗具特色的“鄰里情”虛擬養老院依托電信公司研發的服務系統具有24小時服務的優勢,通過家政便民、醫療保健、物業維修等六大類53項服務項目,為居家老人提供標準化、專業化,全方位、全天候的養老服務。
服務組織中的監督機制的缺失一直以來飽受詬病,在調查中發現雙塔街道的虛擬養老院已引入監督和反饋機制,體現在兩方面:
1.老人可對服務進行評分,護工服務時全程錄音,街道和服務機構進行回訪,三方面確保監督機制能落到實處。這可以有效避免護工虐待或服務不到位等情況的發生,在保障老人權益的同時也有助于服務機構的改進。
2.由于居家養老服務的市場化,政府的角色也由服務提供者轉變為監督者,有利于減少政府因職能重疊而造成的監管不力。
(二)發展區樣本分析:蘇州市金閶區三元一村
三元一村是居家養老服務水平處于中等的社區,現已有居家養老服務,但形式內容單一,且能夠真正享受到服務的老人只是少數。
社區提供服務大致有三種:一是針對退休干部、公職人員提供一對一服務。二是針對普通老人,不定期舉行各種文娛活動。三是針對所有老人,與伙伴服務中心聯合開展義診(體檢等)。同時,居委會還提供了幾項具有社區特色的服務:
1.社區志愿站:志愿者每日不間斷的在公益站值班,為老人提供服務。
2.天天心語港:針對缺乏情感溝通的老人,通過交流排解老人的孤獨、寂寞情緒。
3.送餐上門:由志愿者給有需要的老人送餐到家。
調查中發現,對三元一村這樣的發展區而言,一方面,社區內對高品質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大;另一方面,開展好居家養老服務的難度也大。
(三)待發展區樣本分析:高新區學府社區
高新區和工業園區在整個蘇州市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是較為特殊的。由于聚集了大量的工業企業,這兩個區的人口構成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外來人口眾多,二是勞動力人口眾多。在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方面與其他開展地較早或已成體系的區來說顯得稍有遜色。。
高新區學府社區具體情況如下:
1.目前社區內只有一個公用的活動中心,可以承擔部分的老年人活動,但由于不是專門的場所,在功能上有一定局限和缺失。
2.志愿者、工作人員和有經驗、有專業知識的人才缺失。學府社區的人員以外來人口為主,人員構成復雜,流動性大,很多非蘇州戶籍老年人在此長久居留或定居。但目前在養老問題上,政策只關注蘇州戶籍老人的養老問題,對于外來人口(江蘇省內非蘇州、外省)的養老問題缺乏足夠重視也并沒有相應措施解決對策。
二、居家養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79.6%的老人表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會選擇高質量的機構養老服務。但老人們同時也表示,一方面,在現在公立養老機構“一位難求”、私人養老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層次不齊的情況下他們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服務;另一方面,機構養老所需要支付的高額護理費用也使他們覺得難以承擔。所以居家養老無疑是對大部分老人而言最優的養老選擇。從前文的調查情況來看,雖然蘇州市基本已實現了居家養老服務的覆蓋,也有區域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但蘇州市的居家養老方面在整體上仍然存在各種問題和不足,需要改進和更深入的探索和實踐來支撐其長遠發展。以下是我們在本次調研活動中發現并總結得出的問題。
(一)財政支持不足,服務中心建設不完善
居家養老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政府財政上的支持,資金來源單一。社會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參與率低。僅僅依靠單一的政府財政撥款這種資金來源,難以支撐整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有效運作。
(二)人員配置不完善,專業化程度低
一方面,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員年齡高齡化,主要是那些文化素質不高的“4050”人員,且多以中年女性為主,年輕人比例小。提供服務的另一來源是志愿者,由于目前志愿者服務的一些運行機制還不是很完善,使得志愿者的服務存在著規模小、參與率低、流動性強等問題,在老年服務發展中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另一方面,缺乏專業人才,居家養老服務是一項需要一定專業技能的工作,而現在提供服務的人員多數并沒有相應合格的專業知識。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直接影響服務的質量,會制約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
(三)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單一,服務面過窄
根據調查結果來看,蘇州市現在的居家養老服務在內容上多局限于家政服務,而在日常護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缺少投入,照目前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模式來看,多是為符合政策規定的老人提供無償服務,而對于在政策之外的、有自費需求的、而且人數更多的老人卻缺乏足夠關注,包括提供信息交流平臺、推薦適合的服務人員等。
三、相應解決對策
(一)擴大資金來源,完善設施建設
一方面,政府仍需擴大財政投入,另一方面,要想促使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健康發展,還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一定的政策來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向居家養老服務領域流動,進而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居家養老服務資金投入機制。加快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設施建設,比如老人們比較關心的健康問題,應完善醫療保健設施。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老年醫療保健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增設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滿足老年人日問或短期的保健護理、飲食起居、文化娛樂等需求。建設社區老年服務站,為老年人提供家政類服務,如打掃室內衛生,采購等;護理類服務,如協助鍛煉,洗浴等;出行類服務,如旅游等。滿足老人不同層次的需求。
(二)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程度
建設專職服務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專業化服務隊伍,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對于居家養老服務隊伍中的“4050”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文化程度低,且基本沒有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專業技能,只能應付一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務。養老服務中心應為他們提供養老服務培訓課目,學習老年康復、護理、保健、營養、心理等方面的知識,提高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同時要加強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
(三)拓展服務內容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開始從滿足物質需求向滿足精神需求方面發展,除了給老年人提供一般的家政服務和日間照料服務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還應加強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精神慰藉是養老需求方面的突出問題。隨著空巢家庭的增多,精神慰藉問題越顯重要,獨居老人的空虛、孤獨感尤為普遍。為了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服務中心可以開展書法、繪畫、歌唱、太極等老年文化娛樂活動,組織老年人到風景名勝區游覽,吸引更多老人走出家庭,使老人生活得到充實,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緩解心理壓力,使不良情緒得到調節、疏導。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的情況下,解決養老問題迫在眉睫。傳統的養老模式正在向以居家養老為主體、社區照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模式轉變。盡管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已在全國各地逐步開展,但由于政府投入資金有限、養老事業社會化程度較低、服務工作者素質參差不齊、服務項目范圍不全面、設施不夠完善等客觀原因,居家養老服務事業還存在諸多的瓶頸或不足。只有從老年人的實際利益出發,逐步改進目前的困難,切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養老難的問題才能得到妥善處理。
本文系蘇州科技大學2015年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