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是我國第17個全國愛耳日。3M中國有限公司個人安全防護產品部科學家艾略特·伯格先生負責護聽器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工作,并擁有多項專利。他認為,“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愛耳護耳的意識非常重要。”
2016年3月3日是我國第17個全國愛耳日。作為職業安全健康領域的積極推動者,自1991年進入中國以來,3M公司一直關注職業性聽力受損防護領域的研究,并將噪聲監測、聽力防護、防護驗證、培訓教育等一整套全面有效的聽力防護解決方案帶入中國。
3M個人安全防護產品部科學家、美國國家標準研究所護聽器聲衰減工作組主席艾略特·伯格(Elliott. H. Berger)先生,就美國職業聽力保護工作以及聽力保護領域的前沿技術等問題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記者(以下簡稱“記”):伯格先生,您好!請介紹一下國際上職業性聽力受損的現狀。
艾略特·伯格(以下簡稱“艾”):聽力與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只要有運動就會有聲音,噪聲不同于有明確發生源的危險品或有毒化學品。如果身處工作場所,機器的旋轉、打磨,都會產生噪聲,都有可能達到對人體造成危害的水平。
全世界16%的聽力受損患者的患病原因來自工作場所或環境噪聲的影響。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顯示,職業性聽力受損是制造業企業中最常見的職業病,每9人中就有1例。
在美國,有2 200萬人暴露在噪聲中,以人口的比例來說,美國的人口是中國的25%,除去美國實施了多年的聽力保護計劃,對職業聽力防護措施的高要求等因素,如果按比例推算,中國將有更多人暴露在有害噪聲中。
如果8 h接觸的噪聲強度達到85 dB(A),就達到了對人體有危害的水平。一般情況下,噪聲的危害是隱形的,人們缺乏對噪聲的感知,忽略保護聽力的意識,從而缺乏行動去愛護它。
我可以提供幾個簡單的辦法,初步判斷是否接觸了有害水平的噪聲,供大家參考。
一是,兩個人相距大約1 m,如果要聽到聲音必須得對方喊出來,那這樣的話,噪聲的強度可能已經達到了有害的水平;二是,當從一個噪聲場所,或者一個娛樂場所出來后,覺得耳朵里面有聲音或者聽力變得遲鈍;三是,出現耳鳴現象。這都是一些提醒,希望大家能夠重視。就拿耳鳴來說,如果只是短時間內接觸高強度的噪聲,耳鳴只是暫時性的,那其實是可以恢復的。經常接觸一些高強度的聲音,耳鳴反復出現,會逐漸演變成永久性受傷,所以應盡量避免接觸這種環境。但是對于工人來說,可能會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中,所以暫時性的耳鳴可以是一個指示器,提醒他們當前噪聲環境會造成危害。
幸運的是,短時間內的、一次性的暫時性聽力傷害不會使我們的耳朵永久受傷。但有一種聲音,單次暴露都會造成永久性受傷,被稱為脈沖噪聲。脈沖噪聲,可能會由氣體爆炸造成,也可能會由重物敲擊造成。比如美國允許公民持有槍械,開槍的聲音就會形成脈沖噪聲,對耳朵的傷害非常大。
記:請您介紹一下美國在職業聽力保護工作的成熟做法。
艾:在美國,聽力防護的學術組織有很多,比如美國聲學學會(ASA),美國全國聽力保護學會(NHCA),美國工業衛生醫師協會(AIHA)噪聲分委會,美國職業聽力保護認證委員會(CAOHC)等。為鼓勵公眾、民間組織及其他組織參與噪聲控制措施、測量與影響的研究,這些組織會對他們的研究經費給予必要資助。
2010年,美國全國聽力保護學會(NHCA)同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聯合設立了一個年度獎項,即“安全的聲音”(Safe in Sound),每年會給兩家企業頒獎,主要是表彰企業在聽力保護方面所作的突出的貢獻。
在過去的5年里,3M在美國的兩家工廠均獲得過該獎項。作為美國國家聽力保護學會前會長,我本人也參與了兩周前的2016年度頒獎會。
獲獎的企業主要生產研磨材料,在聽力保護方面做出了一個最佳實踐案例。在改進之前,有203位員工涵蓋在“聽力保護計劃”當中,即對于在噪聲處于85 dB(A)以上的環境中的工人,必須按照美國的法律規定,每年要在現場做噪聲測試,給員工做體檢,提供培訓,講解聽力保護計劃,提供護聽器等。同時要保存記錄。當降低到85 dB(A)以內,這些員工就不會再涵蓋在聽力保護計劃當中了。
工廠通過更新設備換成噪聲較低的機器,實施高效的噪聲控制工程措施,并實施全面、系統的噪聲評價,原203名員工只剩下4位工人不得不暴露在有害噪聲環境中,比之前減少了199人。
記:您自1976年開始從事護聽器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工作,迄今已有40年。請您介紹一下,聽力防護領域的研究發展歷程和新技術。
艾:目前,許多企業已經能夠為勞動者配備降噪護聽設備。但問題是,從業者對自身的聽力防護意識還很薄弱。如何讓從業者直觀地了解到護聽器的佩戴效果對聽力防護值的影響,如何讓員工正確佩戴護聽器。
另外,在工業中,更換較低噪聲的設備,除了需要考慮行業里是否有較低噪聲的新設備,還必須通過噪聲監測設備,監測現場噪聲水平,并確保監測數據準確等。這些問題都是聽力防護領域需要研究的課題。
2000年左右,市場上出現了第一套防護驗證系統,存在很多限制;2007年,3M上市了第一代的防護驗證系統,也就是E-A-Rfit系統,可以對3M某些型號的護聽器進行個體適合性檢驗。2015年,3M上市了新一代E-A-Rfit 5.0 防護驗證系統,是以前版本的全面升級,包括從產品的適用性、測試的便利性,以及數據界面的改善,全方位地提升。對于實施全面的聽力保護計劃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
E-A-Rfit 5.0 防護驗證系統,是護聽器選擇和培訓員工正確佩戴護聽器的重要輔助工具。系統研究開發了專有的算法來分析耳道內的聲壓,不依賴勞動者的主觀反應,提供定量的測試數據。僅需2 s,系統即可測得雙耳的個人聲衰減值(PAR)(即護聽器的噪聲降低值),了解員工佩戴護聽器后獲得的防護值。這就有助于企業和從業者對比不同的護聽器和不同佩戴效果所取得的防護值,選擇最適合的產品。
目前,帶電路的護聽器也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可以提供額外的功能,比如聽得更加清楚,在嘈雜的環境里可以聽手機,聽對講機。這個對于聽力保護系統來講,就是工人在實際使用護聽器時,解決溝通上的問題。
另外,助聽器和護聽器兩者的界限也會越來越模糊,比如電子護聽器,能夠使得聽到的聲音更清楚,等于是在耳罩的上面加了個助聽器,這對于聽力不好的員工來講,既能夠聽到聲音,又有保護聽覺的作用,所以聽力防護行業還是有很多可以發展的。
記:對于聽力保護,您個人有哪些理念可以和我們分享?
艾: 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一旦嚴重損傷,便是不可逆轉的。近40年時間,我一直從事護聽器聲衰減的實驗室測試方法研究和標準化、護聽器現場實際防護能力研究,并在各種場合教授聽力保護的知識。近十多年,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護聽器的個人適合性檢驗方法和系統,以更好地解決聽力保護的問題。作為一個科學家,我愿意和任何一個不了解聽力保護的人去講:聲音對你可能是有害的,讓每一個人都擁有愛耳護耳的意識。
美國的噪聲控制標準:美國的噪聲污染控制是從控制飛機噪聲污染開始的,于1968 年頒布了《飛機噪聲削減法》。1970年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規定最小噪聲值為:連續工作8 h以上,持續噪聲暴露不得超過90 dB(A)〔大于或等于85 dB(A)時,要求提供護聽器并進行年度培訓,大于或等于90 dB(A)時,要求工程控制〕;工作場所最高允許噪聲水平為115 dB(A),工人8 h內暴露在此種噪聲下不得超過15 min。如果噪聲水平超過了標準限值,雇主應提供聽力保護設備,以減少噪聲至可接受水平。
1972 年《噪聲控制法》將“改善環境使所有美國人從危害他們健康的噪聲中解脫出來”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噪聲控制法》還授權美國環保局(EPA) 對噪聲產品(特別是減噪產品)實施標簽管理,對標簽內容、形式、檢查、豁免等事項做出詳細規定。根據這項授權,環保局對聽力保護設備制定法規,要求制造商明確聽力保護設備對使用者的保護程度。
此外,美國《噪聲控制法》對相關噪聲侵害行為懲罰嚴厲。任何法人、自然人違反本法規定,根據不同情節處以每天2萬5 000~5萬美元的處罰或2年以下拘役。
編輯 秦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