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韓菁 ●本報特約記者 吳方

“紐約制造”項目推出的戶外宣傳廣告。
“重振制造業”“制造業回流”,在美國主流媒體上,這樣的詞匯并不鮮見。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兩個任期里,一直致力于實現“美國制造”的復興。美國這方面的努力多體現在大企業以及高端制造業上,美國媒體的聚焦點通常也是蘋果公司、特斯拉等。但近來卻出現這樣一個現象,一些美國都會區正大力提倡“本地制造”“消費本地”,其典型是“紐約制造”。有美國媒體稱,不少城市對這種模式很感興趣,或許會重新定義“美國制造”的意義。《環球時報》記者常駐紐約,對這一現象有所注意,并了解到其背后是美國廣大小微制造業企業的努力,它們想傳遞出制造業的價值。
“我們必須創造一個新模式”
早在2012年,在紐約工作十年的時裝設計師鮑勃·布蘭德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被稱為“美國時尚工業變遷縮影”的曼哈頓中城制衣區已經完全變了模樣:這里曾是全球僅存的包含設計、制版、染色、剪裁、裝飾、銷售等整條時尚產業鏈的區域,但隨著紡織業整體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絕大部分工廠已經空置,并逐漸被房地產開發項目取代;太多優秀設計師不得不轉行,而留在行業頂端的設計師,也因缺少了往日的整條制造產業鏈,再也無法大規模按照自己的設計縫制衣物,因此難以真正打造自己的品牌。
“現在國內紡織行業整體的基礎設施已經嚴重衰退,我們必須創造一個新模式。”帶著這樣的理念,布蘭德啟動了一個“制造紐約”(Manufacturing NewYork)項目。她在距曼哈頓市中心半小時地鐵距離的布魯克林日落公園找到一幢廠房大樓,租下一整層,然后花費重金配備縫紉機、設計桌、模特等傳統制衣設備,并將廠房對設計師完全開放,讓他們近乎無成本地使用:一個月僅需花十美元就可以隨時來使用那里的所有工具,以及享受免費成衣郵寄服務。
“我們的任務是復蘇和重建美國時尚行業,鼓勵本地制作生產,并創建一個透明的全球供應鏈。”“制造紐約”的項目網站首頁上這樣寫道。
幾年后,“制造紐約”項目成了紐約乃至全球時尚行業炙手可熱的焦點。除打造精致設計師工作空間外,項目組織一系列講座和培訓,全球時尚界最前沿的動向,比如時裝和可穿戴技術融合案例等,都不難在這里找到源頭。本來有些荒涼的日落公園周邊也成為潮流之地。
隨著“工匠精神”“慢食”等新鮮理念的流行,人們對非流水線生產、帶有本地人文氣息的精良商品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而由本地中小制造商或行業協會發起、政府財政支持、媒體參與的“制造本地、消費本地”風潮開始在全美許多城市興起。過去5年,類似行業組織遍布舊金山、波特蘭和西雅圖。
最新案例正好發生在紐約。今年春天,由5700家紐約中小型制造企業組成的貿易團體發起一個名為“紐約制造”(MadeinNYC)的推廣活動,紐約市政廳出資7.5萬美元以示支持。
從曼哈頓下城充滿藝術氣息的食物制作商,到皇后區有163年歷史的鋼琴公司施坦威,“紐約制造”的網站給它們提供了推廣產品的平臺。消費者不但可以觀看聯盟為每個商家拍攝的精美短片,更可以分門別類地找到自己喜歡的店鋪直接購物。
代表全美98%的小制造企業
“紐約有5700個致力于制造高質量產品的小作坊,而我們雇用了7.8萬人。”“紐約制造”的網站上這樣寫道。
據了解,“紐約制造”項目發起方是紐約普拉特學院的普拉特社區開發中心。該中心負責人亞當·弗里德曼表示,推出本地制造是為了鼓勵消費者購買更多本地產品,同時促進企業間互相采購以強化本地供應鏈。他認為,都會區的制造業可以創造契機,過往經驗顯示,想要創造工作機會,一定要有堅實的制造業基礎。
2013年初,奧巴馬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喊出重振制造業的口號時,曾特意表揚福特公司,因為福特宣布要在密歇根州一家裝配廠生產汽車,預期創造1200個就業崗位。福特是老牌企業,在美國人眼中,它的T型車組裝線代表著美國工廠的傳統形象。與福特這類企業相比,城市里的小作坊好像不值一提,但從紐約到舊金山,小型制造企業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不可小視。根據美國全國制造商聯盟的統計,全美共有25.6萬家制造業企業,其中的絕大部分(98%)雇員不到500人,75%員工不超過20個。
成立于2011年的都會制造業聯盟是致力于協助小型生產商的草根團體,其會員來自辛辛那提、底特律和西雅圖等115座城市。該團體也是由普拉特社區開發中心牽頭,同時和舊金山生產商組成的“舊金山制造”結盟。
倡導和推廣是這個全國性活動的特點之一。聯盟的執行主任李·威靈頓表示,品牌營銷是整個倡議活動中的重要元素,生產商們認識到了這一點。她還預測,紐約市的推廣活動會吸引制造業聯盟其他成員的目光,她看到很多人對復制紐約的模式感興趣。
據報道,“紐約制造”項目負責人表示,這波宣傳活動包含社交元素,利用地理位置突出廣告,并融入了有關當地產品的小測驗。“紐約制造”在宣傳活動中推出的口號有“夢想”“工作”“別無分號,紐約制造”等。項目推廣方動用了報刊亭和地鐵線的標語牌和廣告位。
由于小企業對就業、經濟活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本地化制造”活動也得到當地政客的重視。據《紐約時報》報道,紐約市議員安東尼奧·雷諾索就對市議會參與這一活動表示支持。“我代表的選區中,大約40%從事制造業”,他說,“我們有制椅匠、做腰帶的師傅、食品批發商和包裝工等。”
打造時尚制造業的“制造紐約”也在不久前獲得政府更大規模投資。2015年9月,紐約市在“制造紐約”的基礎上,投入350萬美元成立了紡織、可穿戴制造創新中心。“人們想要幫助鄰居和本地經濟,當他們知道聲波電子儀、最時尚的單品和美食都是在自己社區生產的時候,人們會購買當地商品并支持就業。”該項目的一名負責人稱。
成本困境難以擺脫
“在為它們在美國經濟中的重要角色游說或拓展時,大型制造商集團往往能投下長長的身影。但現在,隨著‘制造’文化、手工藝品和本地膳食的流行,以都市為基地的小型制造業協會也在展示肌肉。”美國《今日協會》雜志網站5月4日報道了“紐約制造”模式。文章稱,這些小型制造業聯盟認為,產生經濟影響力,并非必須在都市郊區擁有大工廠。
“紐約制造”的推廣活動以及美國本地制造業浪潮已然頗有成效。在紐約一家高端連鎖超市里,在放滿星巴克等連鎖咖啡品牌的飲品專區盡頭,一個單獨的架子上擺放著成排的牛皮紙袋,散發著新鮮咖啡豆的香氣。這些咖啡豆來自已在紐約小有名氣的布魯克林咖啡烘焙室,這個布魯克林大橋下的咖啡作坊,定期向全城市場發送當日做好的咖啡豆。在整個推廣活動中,本地制造的小商品、食品、家具和時尚行業受益明顯。但在這些領域之外,對小規模制造業企業來說,推廣活動和社團支持難以改變現狀,成本和監管問題仍然令人頭痛。
在紐約經營3D打印機的“Maker?Bot”公司本月宣布,它正將生產線轉到海外。負責人稱,當一種產品演變成流水線作業式的工業品時,高成本難以為繼,離開紐約可能是必須做出的選擇。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只有高附加值的產品才能適應紐約這樣的高成本環境。
去年底,坐落于曼哈頓下東城的餅干生產廠家美爵,在經營了90年后無奈關閉遷址,令其鄰居痛心不已。這家工廠生產的餅干在猶太族裔中頗受歡迎。據悉,工廠老板之所以出售這里的廠房,是由于更換舊式烤箱的工作十分困難,現有烤箱均來自上世紀40年代。
兩周前,美國小企業和企業家理事會CEO凱倫·克里根和美國全國制造商聯盟主席杰里·迪蒙斯在《國會山》日報上發表聯合署名文章,細數中小企業所遇到的監管難題。文章稱,根據全國制造商聯盟的計算,聯邦法規給雇員少于50人的公司帶來的花費是每位員工每年1.2萬美元,而同等規模的制造業企業則高達3.5萬美元,難怪中小制造企業不敢雇人擴大生產。作者認為,小企業很少被給予參與政府政策制定的機會,因此常面臨最為激進的監管。如果華盛頓不對此嚴肅看待、做出改變,通向“美國夢”之路可能會最終成為死胡同。
雖然有美媒從“重新定義美國制造在21世紀代表的意義”這個高度,評價“紐約制造”這種模式及其在全美各地的流行,上述模式及其所涉行業受到的關注并不多,主流媒體聚焦的仍是大企業,國家主要的資源也放在高端制造業。像“紐約制造”模式,早在2001年展開,但一直進展緩慢,直到最近這幾年才有所改觀。不過,這是一種嘗試,至少在不少都市,有關制造業價值的信息得到傳遞和推廣。▲
環球時報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