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我們一直在思考和進行的選題:以全國各地10座具有典型特色的近代莊園為對象,深入解析其布局、結構、歷史,探秘莊園主人及其家族在特定時期的風云沉浮……近三個月的時間之后,我們呈現出了本期策劃。
莊園,堪稱中國傳統建筑藝術中的集大成者。
從陜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的淺穴式房屋,一直發展到21世紀琳瑯滿目的高樓大廈,中國的民居建筑,至少已有6000多年歷史。經過歲月沉淀,中國傳統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逐漸形成了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那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體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西方建筑是“院在外”,也就是院子包圍房子;中國建筑則相反,是“院在內”、“房在外”,也就是房屋、墻垣等圍合成院落。
在中國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意識是“長幼有序,內外有別”,所以大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通過前院到達后院,家中主要人物或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大家閨秀),一般都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從而形成了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結構。而傳統意義上的“庭院深深深幾許”和“侯門深似海”,說的其實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從主人的地位來劃分,莊園大體包括三類居住建筑:一為官居,即官僚在朝做官時居住的邸院;二為富商豪宅,也就是商人營造的大型住宅;三為地主的莊園,是地方鄉紳或朝中大臣告老還鄉后建造的居住莊園。
本期策劃中,編輯部同仁以及眾多人文作家和攝影師放眼全國,從各地浩淼如海的莊園中選出了10座,分別是:河南鞏義康百萬莊園、四川大邑劉氏莊園、山西晉城皇城相府、山東濱州魏氏莊園、陜西米脂姜氏莊園、山東棲霞牟氏莊園、河南安陽馬氏莊園、重慶江津會龍莊、江西隴南關西新圍、西藏江孜帕拉莊園。我們無意于對這些莊園進行無聊的“排資論輩”,我們只是大致以各莊園的主體面積大小來排序,主要的目的,只是想深入解讀它們從建筑到人文的各種傳奇。我們的操作原則是“深入地發現”,所以沒有探訪諸如王家大院、喬家大院以及周莊沈廳、福建土樓那種大眾耳熟能詳的莊園,而是選擇了一些世人相對了解較少,但又相當具有地區代表性的莊園。
從建筑年代上看,這10座莊園都營建于明清,到民國時仍有擴建,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其中大部分直到解放后尚有族人居住,少數莊園中至今仍居住著當年莊園主人的后裔。
從所屬主人來看,它們基本可歸于前文所列的三類:官居、富商豪宅和地主宅院。官居以皇城相府為典型代表,富商豪宅以康百萬莊園為典型代表,劉氏莊園則是典型的大地主宅院。其他幾座莊園的主人,或亦官亦商,或因經商逐漸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但毫無疑問,他們所建造的莊園,不僅集成了當地的建筑經驗和藝術成就,還吸收了外地建筑風格,甚至中西合璧,成為承載了特定時期的建筑風格、歷史文化、社會形態等內容的重要載體。
當你打開本期策劃,事實上你就已經走入了中國近代史上那些風云變幻的莊園傳奇。你可以在鵝卵石鋪就的小徑上徜徉,或在古色古香的廳堂中沉思,或在年生已久的木樓梯上邁步,聽著那吱嘎的聲音,去探尋那些并未走遠的繁華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