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竹

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是國內首家農村商業銀行。
5月6日,江蘇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獲證監會發審委首發通過。至此,5家農商行完成過會,其余4家分別是無錫農商行、江陰農商行、常熟農商行和吳江農商行,均來自蘇南地區。
蘇南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良好,而農信社改制農商行歷史較久,比其它地區相對更能滿足證監會對于銀行上市的要求,這使得江蘇成為首批農商行的“集中爆發區”。
農商行的集中上市是農商行整體規模擴大、經營水平提高的表現。據4月底銀監會發布的公告,我國農商行數量已經達到1000家,截至3月底,農商行數量占農合機構(農信社、農商行和農村合作銀行)的44.4%,但是資本、資產和利潤分別占農合機構的66.7%、63%和70.5%。
與其他金融機構橫向對比,以及自身縱向對比,農商行的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如何?
2016年第一季度農商行
不良貸款率居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首
盡管農商行涌現一批發展較為成熟的企業,然而,其年報業績卻并不喜人,5家農商行凈利潤全部呈下滑態勢。無錫農商行的年報顯示,其2015年營業收入增速下滑,扣非前凈利潤8.3億,較2014年下降近10個百分點;江陰農商行2015年凈利潤8.1億,較2014年下降4%;吳江農商行2015年凈利潤6.1億,較2014年下降21%;常熟農商行2015年凈利潤9.6億,較2014年下降3%;最近過會的張家港農商行2015年凈利潤6.7億,較2014年下降7.9%。
對于農商行業績下滑,業內人士認為與下行的宏觀經濟背景密切相關。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信貸規模擴張減慢,銀行的業務規模也會受限。此外,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進一步收窄利差,信用風險上升,整個中國銀行業都面臨營收增速放緩和利潤下降的趨勢。
雖然行業整體表現一致,農商行面對的經營壓力還是有所不同。銀監會公布的銀行業季度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居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首,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和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在2%以下,農商行不良率在2.56%。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輪銀行業的不良主要集中在民營和小微經濟領域,農商行服務的群體多來自這個領域,因此相對其他金融機構經營壓力更大。山東農信系統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農村市場本來信用程度較高,隨著觀念的開放,違約的行為也在增加,而信用體系的建設還跟不上。
曾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農村市場利弊兼有,一方面農商行服務縣域、三農和小微經濟,風險特征較高;另一方面,區域內金融機構數量有限,農商行對三農和小微類客戶的議價能力也更高,收益率更高。而農商行立足縣域經濟,可以對區域內的經濟體有深入的洞察,業務更精更專;但是另一方面,銀行是規模收益比較明顯的行業,擴張規模降低成本會受到一些阻礙。
銀監會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農商行的資產利潤率平均在1.22%,接近大型商業銀行的1.29%,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分別是1.07%和1.08%,外資銀行只有0.32%。
農商行規模擴張與利潤率不成正比
從規模上看,已過會的農商行開始邁入“千億銀行”梯隊。無錫農商行在2014年就實現總資產從830億上升到1040.05億,2015年年報顯示,無錫農商行年末總資產1152.02億元,居5家過會農商行之首;常熟農商行2015年末總資產1033.66億,居其次;江陰農商行2015年末總資產904億,張家港農商行總資產為823.54億,吳江農商行總資產714.53億。
公開信息顯示,無錫農商行資產規模的擴張得益于其跨區經營,2009年以來,無錫農商行在無錫宜興市、無錫江陰市、南通如皋市、淮安市楚州區(現淮安區)、揚州儀征市、徐州市豐縣和泰州靖江市設立了8家異地支行,還發起設立了2家村鎮銀行,參股淮安農村商業銀行、江蘇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及江蘇東海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
無錫農商行資產規模的擴大并沒有帶來效益的提高。數據顯示,無錫農商行的資產從2011年的605億,逐年上升分別為2012年的730億,2013年的830億,到2014年的1040億,再到2015年的1152億;但是無錫農商行的資產利潤率卻逐年下滑,分別是1.39%、1.31%、1.19%、0.98%和0.76%。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常熟農商行、張家港農商行等過會農商行。
從年報上看,可能的原因在于農商行正在發力金融市場業務和中介業務。與傳統的信貸業務相比,金融市場業務和中間業務利潤較低,但是收益更加穩健。無錫農商行年報顯示,2015年,存貸款業務凈收入占比29.85%,而2014年該業務占比43.75%;債券利息收入占比從2014年的20.47%上升到40.27%,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也有明顯上升。江陰農商行年報也顯示,2015年成立金融同業部上海研發中心,推動同業業務發展,推動交易性收入穩步增長。
曾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金融市場業務和中間業務是銀行業的趨勢,大銀行資金規模大,渠道眾多,相對中小銀行有明顯的優勢,但是農商行目前也在發力該業務,適應利率市場化的背景。
郭田勇則認為,金融市場業務不應該成為農商行轉型發展的方向。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銀行還是應該以服務企業、居民為主,市場業務職能作為補充。關鍵在于提高經營管理能力,改進業務模式,提升流程效率。農商行不能因為農村信貸風險上升就把錢投到金融市場當中。
而曾剛則認為,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和中間業務能夠幫助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和信貸風險上升的環境中活下來。此外,有關資產管理和理財的產品能夠提高客戶收益,投貸聯動等業務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新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