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駿
上周一則有關“證監會暫緩中概股回歸A股”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證監會立刻做出回應:“證監會目前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并購重組回歸A股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
中概股的回歸,在2015年上半年由A股的牛市開始,到目前為止,仍在繼續,熱度絲毫未減。到去年11月底,已有34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收到了私有化要約,這一數字比過去4年的總和還要多。與當年紛紛想方設法出海相反,如今中概股回歸似乎已成為一種潮流。奇虎360、陌陌等中概股回歸也頻頻進入我們的視野。
我覺得,這是美國股市已經沒有吸引力了。看那些選擇私有化的企業,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抱怨,“我的公司在美國被低估了”。長期的低估值可能會使企業陷入惡性循環——由于市值比較低,所以對機構投資者缺乏吸引力,研究機構對其失去興趣,導致較低的成交量,進一步使市值更低。近幾年來,中概股頻繁面臨誠信、財務、內幕交易等有針對性的起訴,這讓那些上市公司更是頭疼。
而中國A股的高市值也是非常大的誘惑。去年分眾傳媒借殼重組登陸A股,隨著重組計劃曝光,殼公司市值水漲船高。分眾作價457億借殼上市成功,目前市值在1320億,比在美國退市時的市值已經漲了近8倍。
中概股回歸似乎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然而這種回歸真的好嗎?
從中國企業的資本市場發展角度來看,我是反對中概股回歸的。
首先,這種行為是不厚道的。大多數中概股公司上市時是虧損的,他們只能去美國資本市場,借助美國資本市場平臺融資,然后做大。而中國企業在很短的時間內草率地在美國選擇退市,這會影響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的看法。
中國企業未來要做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資本市場當中,美國是一大資本市場,中國也是一大資本市場,我們需要去美國資本市場或者全球資本市場獲得別人的投資,如果我們把自己的門給堵住了,這個影響是很難再彌補的。所以很多的上市公司,真的不應該用這個不厚道的方式去獲得自己利益的回報。
其次,這也會影響中國A股。由于回歸中概股都是大體量的,配套融資、套現等行為會吸走大量市場資金,整體市場會出現較大波動。若對回歸中概股監管方面出現漏洞,使得估值泡沫化,這會傷害到很多人。
如今,中概股的回歸更像是在走婚。打個比方,一個沒錢的小伙子找個有錢的女方,女方看中的是小伙子的未來,給他投資讓他做成事業。而小伙子事業成功了,覺得女方又不夠年輕漂亮,然后離婚重新找個年輕的。從法律上來看,中概股回歸無可爭議,但持續的這種形式會讓美國股市對中國公司的信任產生質疑,作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也會對中國的投資大門漸漸收縮。而回歸的中概股,特別是業績突出的那些,會嚴重打壓其他上市公司的市值,給資本市場帶來一次休克型沖擊,最后市場被攪局了。這樣會帶來長期的后遺癥,傷害到好幾代人。
?若是如此,中國的資本市場也真的不需要中概股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