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P2P在近一年里幾乎變成了“過街老鼠”。從e租寶到得利寶,P2P和“騙局”“跑路”緊密相關,引發廣泛質疑。
在互聯網與生活和經濟結合越來越緊密的當今,這的確令人警醒,即新事物將層出不窮,包括金融創新,也包括騙局創新。這就必然呼喚治理能力上的創新,既要加強監管,又要保護金融創新。
P2P借貸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在中國則更是發展迅猛。其宗旨本是使借款人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貸款,補充現有銀行體系。但在中國P2P成本并不低,據測算,除了利息,借款人還需要支付包括平臺管理費、盡職調查費、咨詢費在內的各種費用,綜合借貸成本在年化利率30%上下。與此同時,問題P2P持續曝出,累計問題平臺達到1351家。P2P亂象要求監管能力更需精細化、策略化、現代化。
首先是對于新概念的掌握,不但要掌握其創新的部分,更要明晰其核心實質。P2P借貸(Peer to Peer Lending)是指個體之間或個體與企業之間通過網絡實現直接借貸。這里的出借人是個人,借款人則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非金融企業。P2P平臺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溝通、信用評價、投資咨詢等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務,其本身并不能參與借貸行為,否則違規。
P2P曾經紅極一時,被貼上了“基于互聯網思想的金融”的核心要義,并被賦予民主金融、普惠金融和金融脫媒等多種意義。這種說法并非完全夸張,網絡借貸的確加快了金融脫媒的步伐,提高了閑散資金的利用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P2P怎么被當作一種新的金融理念和金融形式,它并沒有脫離金融的功能和本質。它可以被當作傳統金融手段和渠道的有益補充,卻仍然潛藏著金融固有的風險。
其次,根據新事物的特色和實質,必須建立合理的準入門檻。將運營權交放給企業的同時,不能忽視微觀個體、尤其是金融企業符合風險控制能力的把控和準入,這樣才能既保證市場活力,又保證系統安全性。P2P并非我國首創,英美等國P2P都保持了兩個原則,即保持平臺的中介性質,保持線上業務模式。
而在我國P2P發展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發生了一些異化,產生了純平臺模式的中介機構,或保證本金收益模式的中介+擔保機構,或信貸證券化模式的中介機構,或債權轉讓模式的金融機構。它們中的多數都在開展線下業務,有的還介入到借貸行為當中。
也就是說,在這些P2P網貸平臺中,有的通過信用附加演變成擔保公司,有的通過構建資金池演化成“銀行”。這些P2P網絡貸款平臺實質上已不僅是貸款中介,或多或少參與到交易之中,成為民間金融活動中的一種特殊金融機構。在不具備金融牌照的情況下,極易成為行業隱患,亟須進行梳理和清理。對此,監管應全流程監控,并且充分利用公開透明的要素和平臺,對相關企業全程監管。
尤其是當前P2P騙局的主要問題常常都出在中間賬戶。目前,P2P平臺的中間資金賬戶普遍處于監管真空狀態。中間賬戶是P2P平臺以交易核實和轉賬結算為目的,在銀行或第三方支付平臺開設的資金賬戶。中間賬戶可以獨立支配流轉的資金,沉淀資金的形成和轉移均處于監管之外。因此,非法集資、挪作他用、卷款跑路等始終存在于“飛地”,風險極大。
問題的核心在于,P2P行業沒有建立財務披露制度。即使有少數P2P平臺定期披露財務報告,其公信力也因缺乏審計等很難說可靠。而因為平臺表面上既非債權方也非債務方,其最受公眾關注的壞賬率指標也不會直接反映出來。此外,P2P平臺性質雖異化,但它們并不承認,因此也并不將自己的真實情況按照會計準則來填報財務報表。比如,承擔擔保業務的P2P平臺并不按擔保機構的準則來填寫報告,因而信息并不真實完全。如果建立完善成熟的財務披露制度和系統,就可以更為高效地監管它們。
P2P走上金融監管的道路是毋庸置疑的趨勢。2008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Prosper等注冊,英國也聲明將P2P納入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監管范疇。在我國,各種關于監管的爭議也一直存在。但事實證明,公共管理者應當要使用公權力來維持公共秩序。而進行市場監管,不但是對于市場不能自我平衡和修復的糾偏,是真正希望市場朝著公平方向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對于市場中不道德、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制止和懲罰的強制力量。這與尊重市場規律,不使用行政力量進行人為市場干預并行不悖。否則市場將失衡和崩潰,剛剛開啟的金融創新將被葬送。
(作者系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