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科
數學作業單調、枯燥、乏味,整天就是寫寫算算,毫無新意,學生對此缺乏吸引力,甚至有學生厭惡數學作業。教師該如何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呢?我嘗試著讓學生寫“數學日記”,讓他們以日記的形式把一些數學故事或趣聞、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體驗、感悟或反思記錄下來,如此一來,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增強了。
一、數學日記——培養了學生的興趣
數學日記要求不高,沒有計算步驟是否完整、得數是否正確的要求,只要把你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與數學有關的事情敘述下來,就ok了。沒有了算算,只要寫寫即可。學生聞此,無比興奮,個個躍躍欲試。從此,數學日記上交都非常及時,非常認真,看得出學生對這種作業形式很是認可的。有時,我也會把學生的日記內容與同學們一起分享,這更增強了學生的信心。
曾有一個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看到過這樣一則趣味數學題: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遇到一位老壽星,乾隆皇帝當即贈送一上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給老人,紀曉嵐靈機一動對出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他們說的都是這位老壽星的年齡,那么,這位老者多少歲?
起初,我不知道從何入手,因為我不知道“花甲”和“古稀”是什么意思,后來,在爸爸的指點下,我明白了,“花甲”是指60歲,“古稀”是指70歲。而“重逢”、“雙慶”都是兩倍的意思,“三七歲月”是3×7=21,“一度春秋”就是1年,那上聯的年齡是60×2+3×7=141歲,下聯的年齡是70×2+1=141歲,所以,這位老者的年齡就是141歲。啊!原來數學是這么的有趣啊。
后來,我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了這一問題,大家學習欲望高漲,熱情濃烈,前所未有。以后,我時不時與大家交流、分享同學們的日記故事,像蘇軾的“百鳳歸巢”、明代大數學家程大位的“百羊問題”以及“雞兔同籠”問題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數學日記——培養了學生的信心
有些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他們羞于向同學請教,更別說請教老師了。采用數學日記這種形式,使他們更易于向老師吐露自己的心聲,學生們也普遍感覺書面交流比較自由,且有利于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曾有個學生在日記中向我求助:老師,今天所學的小數除法我還有點不太理解。像7.2÷0.36這個題,除數和被除數應擴大100倍變成720÷36就行了,而10.8÷45為什么就不用擴大倍數呢?老師,明天午飯后你有時間嗎,我想請你再教我一次,好嗎?
第二天中午,我給他進行了輔導。告訴他,小數除小數,要先把被除數變成整數,那就要擴大被除數的倍數,被除數擴大了,除數也要隨之擴大相應的倍數。所以,7.2÷0.36應擴大倍數變成720÷36。而10.8÷45就不必擴大倍數也能進行計算。那一次,他聽得特別認真。結束后,他激動地說:“謝謝老師,我明白了。”同時,還說:“看來,我也并不是個笨小孩呀!”以后每天中午休息時,他總會主動跑來向我要練習題做,我發現他對數學越來越感興趣了,也有了很大得進步。通過數學日記,看著這樣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每天快樂著,進步著,我由衷的高興。
三、數學日記——培養了學生的反思
數學日記為學生提供一個用數學的語言表達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機會,通過數學日記的方式,學生可以對新的知識進行總結、反思。如,在單元測試后,有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我們測試了第三單元,成績發下來了,我預計能考95分以上,誰知才考了88分。都是‘馬虎惹的禍。像一個整數的末尾添上兩個0,原來的數就擴大100倍。這個判斷是錯誤的,因為在0的末尾添上兩個0就不成為數了,我忽視了這一點。以后審題要仔細,考慮周全,吸取教訓,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由此可見,學生通過數學日記學會了總結和反省,能夠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堅持下去,學生就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四、數學日記——師生交流的橋梁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通過數學日記,構建了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可從學生的數學日記中了解到學生理解問題的方式、解題思路、推理過程、數學方法的掌握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這不但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加以輔導、幫助,更有利于提高教師自己對學生學習的把握能力和教學調控能力。
同時,學生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和體驗用日記記錄下來,學習中的成功、歡喜、困惑、憂慮等都通過日記宣泄出來,數學日記成為學生敞開心扉的場所,也為師生之間互相了解和交流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數學日記”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能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體驗生活,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深化了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日記”成為了蘊育知識的搖籃。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房鎮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