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娣
【內容摘要】教什么?怎么教?王榮生教授指出,教學方法受制于教學內容,“怎么教”服務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還可以歸結為“教什么”。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合宜的教學內容,那么無論在教學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樹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語文課。
【關鍵詞】文體 怎么教 教什么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材大多以“主題”為單元來編排,課堂教學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景觀,面對任何“文體”的文本都采用統一的模式來組織教學,那就是“創設情境──整體感知──語言品味──主題探究──拓展延伸a”。這就好比我們吃火鍋,點個底鍋,其余各色菜肴都依次加入,一鍋煮沸風味自然統一。應該說,對不同文體文本的閱讀,的確存在著類似的共同規律,然而,每一種文體都有自身內在的特點和規律。因此,面對不同文體的文本,我們除了關注那些共性的閱讀規律之外,理所當然地應該將視點集中在文體本身的突出特點上,比如,詩歌教學我們首先應該關注“意象”、小說教學我們首先應該關注“人物形象”等等。正是由于出現了這種重視共性而忽視個性的閱讀教學現象,我們才舊話重提,加入到“打造精致火鍋,品味特色菜肴”的行列。下面僅以神話故事《開天辟地》為例談談考慮文體的前提下語文課堂教學悄悄發生的變化。
【案例】
一、談話導入
師:不看書誰來和大家回憶一下課文開頭的第一句話。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師:你還讀過什么故事,注意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生1:《女媧造人》。
生2:《大禹治水》。
生3:《夸父逐日》。
二、讀故事,講故事
師:盤古是怎么打開天地的,自己讀一讀。
(生讀。)
師:盤古不是普通人,而是大神。舉例說說他是大神的原因。
生:他力氣非常大。
生:他壽命很長,活了幾千萬年才倒下。
生:他死后身體能化作世間萬物。
師:能講講這個故事嗎?(出示文言文)師范讀。
生自由練習講故事。
教師指名講故事。
三、追根溯源,傳承文化
師:當人類發生災難,往往會出現一個大神。你還知道哪些故事了也有這種大神出現?
生1:女媧補天。
生2:后羿射日。
生3:夸父逐日。
生4:普羅米修斯盜火。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神話?
生1:古人不知道人怎么來的?
生2:不知道天為什么是藍的?地上為什么會有許多小動物?
生3:為什么天這么熱?
師:是啊,為什么,為什么,許多的為什么搞不懂,為了解開這些謎,我們的祖先編出了一個個神奇的故事來解釋種種現象,這類故事屬于創世神話。不僅在中國還有別的國家,如(板書):羅馬、伊朗、印度,在這些國家天地是怎樣形成的自己想象,記住說清楚誰開辟的?怎么開辟?世界萬物怎么來的?……
【分析】什么是神話故事?是對一段神圣歷史的敘說,發生在原始時期,講述某件大事,借助神力講述宇宙誕生來源、自然現象。神話故事具有想象、幻想特征。話故事最初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于民間,往往具有神奇的特點。分辨清楚特定文本的文體,其主要目的在于以“文體”為著眼點更好地確定該文本的教學內容。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擾著語文教學。王榮生教授指出,教學方法受制于教學內容,“怎么教”服務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還可以歸結為“教什么”。他認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問題主要出在教學內容上。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合宜的教學內容,那么無論在教學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樹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語文課。事實上,一個文本教學內容的確定是否合宜,直接決定語文課效率高低。上述案例老師備課初心里就對文本的文體有了明確的定位,因此目標定位不再拘泥于本課任務,更側重于文化傳承,著眼點不是孩子的目前而是孩子未來。
一、走進神話世界。神話是個謎,神奇的人物、神奇的情節、神奇的景物,一切都充滿神奇的魔力。老師課上打破以往教學模式,用談話方式輕松聊出神話故事源于遙遠的時代、富有傳奇色彩,不露痕跡地領著孩子們走進了神話故事,走進了神話世界。
二、傳承神話故事。神話故事產生于遠古時期,通過口耳相傳代代傳承。教者擯棄條分縷析,圍繞神話特點先古今結合聽老師講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讓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飛往遠古,走進神奇的世界,再和孩子們一起讀故事,講故事,在讀、講、聽過程中內化書本內容,傳承傳統文化,感受神話的神奇。
三、播下文學種子。神話一般大致分為三類,創世神話、神佛神話、英雄神話。《開天辟地》就屬創世神話,老師一句追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神話”引發孩子們思考討論,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下,孩子們問出一個個為什么,老師水到渠成進行小結,一語道出神話的起源,“為了解開這些謎,我們的祖先編出了一個個神奇的故事來解釋種種現象。”教師靜悄悄地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了文學的種子。
隨著學術界對“文體”研究的不斷推進與深化,我們應該對原有文體知識采取革故納新的態度,主動吸收其新穎而富有價值的知識并自覺地將其運用于自己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只有教師文體意識覺醒,教學才有梯度、有個性、有活力。相信我們踐行的“精致火鍋”下的“特色菜肴”會越來越有味。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