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木華 朱崇霞 姜 斌 范 玲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醫醫院,157000)
?
中風Ⅲ號丸治療老年性癡呆43例療效觀察
孫木華朱崇霞姜斌范玲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醫醫院,157000)
老年性癡呆是老年人腦功能失調,以智力衰退和行為、人格變化為特征的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亦稱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臨床表現包括不同程度的記憶能力、感覺能力、思維判斷能力、運動能力等受損,以及情感反應障礙和性格改變,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逐漸上升。老年性癡呆癥在我國患病率為2%~5%,目前每年新增發病率約1%,高齡老人可達10%~20%[1]。中醫藥在防治老年性癡呆方面具有一定療效,可有效地提高治療老年性癡呆的臨床療效。筆者通過觀察本院自制中成藥中風Ⅲ號丸治療老年性癡呆患者,療效顯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5年1月我科86例老年性癡呆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56~83歲,平均(68.32±6.04)歲;病程10~76個月,平均(34.53±12.26)個月。對照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齡54~79歲,平均(66.67±5.88)歲;病程8~74個月,平均(32.80±10.85)個月。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考《老年呆病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討論稿)》[2]。西醫診斷參照NINCDS-ADRDA標準[3],即美國神經病學、語言障礙和卒中研究所制訂的老年性癡呆和相關疾病學會標準,癡呆程度判定標準采用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多奈哌齊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每晚睡前服用5 mg。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我院制劑室自制中風Ⅲ號丸(組方:鹿角膠、龜板膠、麝香、人參、三七、膽南星、制首烏、紅花、地龍、琥珀、朱砂、益智仁、郁金),10 g口服,3次/d。服藥期間停用其他抗癡呆和促智藥,對于具有血管性危險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的患者均進行積極有效地控制(一級、二級預防)。臨床觀察前停用或逐漸撤退能改善腦代謝的藥物2周以上。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治療6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中醫證候療效判斷根據《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5]標準擬定。臨床控制:主要癥狀基本恢復,神志清楚,定向健全,回答問題正確,反應靈敏,生活自理,能進行一般社會活動;顯效:主要癥狀大部分恢復正常,定向基本健全,回答基本切題,反應一般,生活可以自理;有效:主要癥狀有所減輕或部分恢復正常,回答基本切題,生活基本自理,但反應仍遲鈍,智力和人格仍有部分障礙;無效:主要癥狀無改變或病情加重。西醫療效評定用簡易智能狀態檢查修正表(MMSE)[6]、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AD評定量表認知部分(ADAS-cog)[7]。
結果: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0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0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中無不良反應。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MMSE、ADL、ADAS-Cog評分比較(分,
兩組治療后中醫臨床療效、MMSE、ADAS-cog、ADL積分均優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治療組各項評分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
討論
老年性癡呆屬于中醫學“呆證”“郁證”等范疇。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精虧虛、腦髓不足、腦失所養是老年癡呆的發病基礎。老年人大多有腎精虧虛與五臟虛衰,在此基礎上,還將逐漸產生氣滯、血瘀、痰濁等實滯,從而成為老年性癡呆發生的直接因素。人到老年,五臟皆虛,尤其是肝腎虧損,精血不足,髓海空虛,神明失用,即發本病[8]。中風Ⅲ號丸方中鹿角膠、龜板膠具有補髓填精、益腎榮腦的功效,西醫學研究發現,鹿角膠、龜板膠可改善微循環,防止腦組織缺血、萎縮,對各類老年性癡呆所致的智力低下、記憶力減退、言語遲緩、腦萎縮等癥均有良好的療效[9]。紅花、地龍、三七活血養血,可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血管灌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人參大補元氣、安神益智,研究表明,人參具有中樞擬膽堿活性和兒茶酚胺活性,能增強膽堿系統功能,增加Ach的合成和釋放,同時提高中樞M膽堿受體密度。人參對腦血流量和腦能量代謝亦有明顯的影響。膽南星、郁金化痰開竅、行氣解郁、醒腦安神;琥珀、朱砂鎮驚安神;麝香開竅醒神;益智仁暖腎固精;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諸藥合用共同發揮活血通絡、化痰開竅、補腎填髓、益智健腦之功。臨床用于老年性癡呆可獲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徐頌華.老年癡呆癥研究現狀[J].中國鄉村醫藥,2012,19(2):87-88.
[2]傅仁杰.老年呆病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討論稿)[J].中醫雜志,1991(2):56.
[3]許賢豪.神經免疫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27-333.
[4]Hughes CP,Berg L,Danziger WL,et al.A new clinical scale for the staging of dementia[J].Br J Psychiatry,1982,140(6):566-572.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06-209.
[6]Folstein MF,Folstein SE,McHugh PR.“Mini-mental state”:A 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J].JPsychiatr Res,1975,12(3):189-198.
[7]田金洲.血管性癡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86-389.
[8]陳衛兵.老年雜癥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11.
[9]侯家玉.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4.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