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會芳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044000)
?
小續命湯加減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閆會芳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044000)
我科自2010年3月—2015年3月共收治58例確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患者,用小續命湯加減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我科從2010年3月—2015年3月共收治58例確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患者,排除吉蘭-巴雷綜合征、萊姆病、亨特綜合征、繼發性面神經麻痹、下頜關節紊亂、糖尿病、創傷性、中毒性等疾病所導致的面神經麻痹,以就診的先后順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9例。治療組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74歲,平均(40±2.2)歲;病程最短2 d,最長160 d;左側患病17例,右側12例。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齡最小10歲,最大76歲,平均(43±2)歲;病程最短1 d,最長168 d;左側患病15例,右側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1]:①起病突然;②患側眼裂變大,眼瞼不能閉合,額紋變淺或消失;③患側鼻唇溝變淺或變平,嘴角向健側歪斜;④患者或有舌前2/3味覺障礙,乳突部疼痛等;⑤除外由外傷、腫瘤、腮腺病變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繼發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⑥均單側起病。
臨床表現:通常急性起病,表現為口角歪斜、流涎、講話漏風、患側面部表情肌肉癱瘓,額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牽向健側。具體來說就是多數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患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患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患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流下。由于淚點隨下瞼內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部分患者可有聽覺過敏和味覺障礙。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小續命湯治療。小續命湯方由麻黃8 g,桂枝8 g,防風10 g,防己10 g,杏仁10 g,黃芩8 g,人參15 g,甘草6 g,大棗3枚,川芎10 g,白芍10 g,大附子3 g,生姜3 g組成。方中麻黃、防風、杏仁、生姜開表泄閉,疏通經絡而祛風邪外出;人參、甘草、附子、桂枝益氣溫陽以扶正;川芎、白芍調氣血,有助正氣恢復;并取苦寒之黃芩,以清泄風邪外望、里氣不宣所產生的郁熱,緩解方中諸藥過于溫燥;共同祛風扶正、溫經通絡。若表虛自汗者,去麻黃,加黃芪、白術;若兼頭痛加白芷、羌活;面肌抽動加天麻、蜈蚣、全蝎;若口角流涎加白僵蠶;若頭暈目赤加鉤藤、菊花。在《成方便讀》論述中:“方中用麻黃、桂枝、防風、防己大隊入太陽之經祛風逐濕者,以開其表;邪壅于外,則里氣不宣,里既不宣,則郁而為熱,故以杏仁利之,黃芩清之;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以人參、甘草,益氣而調中;白芍、川芎,護營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補藥之力,又能濟麻黃以行表也;姜、棗為引者,亦假之以和營衛耳。”服用方法為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療程約為14 d。加用體針,多以合谷、太沖、頰車、風池為主穴,配攢竹、人中、迎香、下關、腎俞、風門、足三里等穴,配合補瀉手法。每日1次,約10 d為1個療程。
對照組:采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或潑尼松,口服地巴唑、B族維生素,肌注加蘭他敏等藥。口服小續命湯治療,療程與治療組相同。
治療結果
面部肌肉功能恢復判斷:按照Portann簡易評分法:以皺眉、閉眼、微笑、吹口哨、鼓腮6種自主運動評分。患側與健側基本相同:3分;運動減弱:2分;稍有活動:1分;不能自主運動:0分。完全正常時20分;完全恢復16分;恢復較好11~15分;恢復較差<10分。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癥狀全部消失,面部表情肌肉功能恢復正常;好轉:癥狀較治療前改善,額紋、眼裂、鼻唇溝不對稱,大部分面肌功能恢復,張口輕度口角歪斜;無效:癥狀未見明顯改善。
面部肌肉功能評分:治療組治療前(3.15±2.07)分,治療后(16.23±3.11)分;對照組治療前(3.19±2.05)分,治療后(15.70±2.78)分。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兩組間面部肌肉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臨床療效:治療后治療組治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討論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神經炎,或稱“貝爾麻痹”,是指面神經管段面神經的非化膿性炎癥所致的一種急性周圍性面癱。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病理主要是面神經的血管痙攣、缺血、水腫,髓鞘腫脹、脫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軸突變性,以在莖乳孔和面神經管內的部分尤為顯著[2]。多數人認為,本病屬一種自身免疫反應,部分患者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膝狀神經節炎。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屬于中醫“口眼歪斜”“口僻”范疇。小續命湯主治正氣內虛、風邪外襲。中風卒起,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歪斜,語言謇澀,牙關緊閉,厥冷;或頑痹不仁,風濕腰痛。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八風五痹,痿厥。產后中風。風濕腰痛;痰火并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從中醫觀點來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主要在于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外邪乘虛入中經絡,導致氣血痹阻,面部經脈失養,肌肉遲緩不收[3]。口服中藥、針刺,可以達到祛風散寒、溫經通絡的目的。
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通過口服中藥、針刺治療后治愈率明顯優于單純西醫對照組,說明小續命湯加減中藥可顯著提高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治愈率。
參考文獻
[1]張立生,劉小立.現代疼痛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58.
[2]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19.
[3]蔡光先,趙玉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715-719.
(收稿日期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