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方舟 圖 / 孟憲民 編輯 / 柳向陽
?
良渚考古發掘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體系
文 / 陳方舟 圖 / 孟憲民 編輯 / 柳向陽
水利史專家提出良渚水利工程的發現可以證明大洪水時代的真實存在,良渚古城水利工程體系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體系。
經過近10年考古發掘,2016年3月,媒體向公眾發布了良渚王城及其分布在10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史前大規模水利系統的消息。承擔考古發掘的浙江省考古所公布的資料指出:這一水利系統位于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境內,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條堤壩組成,據測年數據顯示,這一系列水利工程形成于良渚文化的中期,距今約4700-5000年。為論證良渚王城外圍水利系統的性狀、功能,這一工程體系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價值,應國家文物局要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了考古發掘現場學術考察和專家咨詢會,水利、文物、文化遺產多學科的28位專家與會。來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長江水利員會、黃河水利員會、華東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分別從水利史、水工建筑、土力學、工程結構等方面發表了意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的專家主要就工程年代認定發表了意見。
良渚古城遺址揭示,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聚落主要分布在王城四周的高地,工程構筑物分布在西北海更高的丘陵區。從事水工結構和土力學研究的專家一致認為,良渚考古發掘發現的工程構筑物應是水利工程。如果考古的年代被確認,這一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在于:良渚文化遺址為中華文明起源于水利提供了實證。同時,水利工程專家對構筑物的功能存疑,因為還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考古所指出壩(堤)及其形成的水庫是用于灌溉、防洪、航運等功能。水利史專家提出良渚水利工程的發現可以證明大洪水時代的真實存在,對先秦文獻記載的“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的認知有著重要科學意義,可能是人類從災害走向新文明的印證。其擋水壩的砌筑工藝——草裹泥,與戰國以后河工普遍采用的“埽工”類似。專家還建議應對庫區文化遺存開展進一步考古調查,尤其注意有無庫尾沙存在,為壩是否實際使用找到答案;專家還指出從太湖堤形成前的太湖平原自然和社會環境等視角探究與壩有關的答案,不僅對這一水利工程體系的定性很有必要,對于揭示古地理和古氣候同樣意義重大。
專家考察現場。
文物界專家指出,應該結合良渚文化所處的距今大約4000至5000年范圍內的環境、地理變遷情況來判斷水利工程的性質。中山大學教授許永杰主張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需更多關注水利系統布局與良渚遺址群的關系,而不局限于與古城的關系。良渚水利系統功能無論是防洪還是蓄水,需從當時的沉積環境、植被環境中尋找線索,這對理清水利系統的規劃思路、建設過程與良渚文明發展歷程有重要意義。
本次咨詢會中,無論水利界還是考古界的專家,都肯定了良渚水利工程體系的確為良渚文明時期大型人工堆筑工程。該工程體系規模之大、分布之廣,表明良渚時期社會已進入王國階段,王國政權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工程施工技術巧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中國科技史的重大發現,它的發掘提升了各界對良渚文化的認識,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重要資料,其價值可與同期的其世界文明相媲美。
從“良渚古城墓葬-城墻-外圍水利系統”的發掘過程,到此次文物、水利界專家的“對話”,均表明良渚考古工作不僅更為緊密地結合了人地關系,還吸收了水利史和水利工程學科的理論觀點,開辟了綜合文物考古與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領域。專家一致建議,需設立一個由考古、水利、環境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綜合團隊,以促進良渚考古工作與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良渚水利工程考古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