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羿
失母男孩的眼淚
和張明一樣失去親生母親的孩子在黃荊鄉總共有123個。2012年,經過媒體報道后,黃荊鄉得到了一個別稱“無媽鄉”。
張明,湖南省邵陽縣黃荊鄉的一名12歲的學生,7歲的時候,媽媽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
然而,三年過去后,當地的貧困現象有了明顯改變,政府與民間對黃荊鄉留守兒童生活的關注和幫助也顯而易見。但是到現在為止,123名失去親生母親的孩子,除了有三個父親再婚,余者仍然處于無媽狀態。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樣的狀態繼續下去呢?
事實上,貧困的歷史和現實帶給了很多“無媽鄉”農民保守、封閉的思想觀念,反過來,這些觀念又讓他們失去了改變自身命運的遠見,現在擺在政府和志愿者面前的是這樣一道難題:如何在經濟扶貧的同時去實現觀念思想扶貧。
需要面對的“逆境”
邵陽縣黃荊鄉大付村的一處山洼內。14歲的張月和12歲的弟弟張明已經一個月沒有看到爸爸了。
在失去媽媽的家庭生存,這便是他們所處的“逆境”。5年前,他們的母親帶著他們的親姐姐離開了這個家。“媽媽也要帶我們走的,但爸爸不讓,還吵了起來,后來媽媽就帶著姐姐走了。”張月說。
張月記得媽媽是貴州人,開始的時候媽媽和爸爸在外面打工,后來爺爺病了,夫妻二人回到家中。在張月看來,媽媽不想留在家里照顧爺爺,再加上家里實在沒有錢,所以才會離開。
大付村的婦女主任說,姐弟二人的爸爸身體不好,當時家里掙錢的重擔全部落在了他們的母親身上,再加上病重的爺爺,一個女人無法承受這樣壓力。現在,家里只能靠他們的爸爸在縣城附近打零工來維系生活。
媽媽為什么離開
根據邵陽縣政府提供的資料,在黃荊鄉,像張月姐弟這樣失去母親的孩子共有123人,其中,母親離家出走的孩子所占比重最大,共53人。余者,父母離異的有51人;母親死亡的10人;父亡母嫁的7人;父母雙亡的2人。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多的失去母親的孩子,黃荊鄉才有了“無媽鄉”的別稱。
當記者問及張月和張明是否憎恨自己的母親時,張月輕輕地點了點頭,張明則沒有說話。但當問及他們是否希望媽媽回來時,兩個孩子都給出了肯定的答復。
而在另一個“無媽”之家里,72歲黃成表達了對離家兒媳的不滿。“她很懶,什么也不做。”這位帶著兩個孫女生活的爺爺說自己的兒媳在外面打工,長了見識,愛玩愛花錢,喜歡上了別人……但是,他的鄰居說,黃的兒媳很聰明,也很能干、聽話,是一個很好的女人,離家的原因就是生活過不下去了。
在郭靈家中,63歲的老太太提起已經回老家的兒媳時,言語中也充滿了矛盾。時而說自己和兒媳婦關系很好,自己很喜歡這個兒媳婦,時而又說兒媳婦比較懶,不愛干活兒。
人們對于離家出走的媽媽總體是兩種評價:在無媽的家庭中,對于這些媽媽,基本上是傷心,甚至于氣憤的;而對于外人來說,這些媽媽的出走,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同情的。
貧困陰影下的婚姻
根據邵陽縣政府提供的一份材料來看,黃荊鄉是貧困縣里的干旱鄉,地處高寒地區。全鄉貧困人口有4890人,占總人口的23.28%,2014年底人均年純收入為5320元。
在這種環境下,“找老婆”成為了當地貧困戶的一大難題。很多貧困戶為了給兒子討老婆,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采用了最為直接的方法:把錢給“媒人”,讓“媒人”帶來外省的媳婦。
郭靈就是用這樣的方式給自己的大兒子找到了媳婦。郭靈說,媳婦來自陜西一帶,由于她的娘家不給戶口本,因此一直沒辦結婚證。起初夫妻二人在外面打工,后來兒媳回婆家生孩子,生完第二個兒子后就走了。從結婚到離家,兒媳婦只待了4年時間,至今兒媳已經走了6年。郭靈說,直到兒媳離家,夫妻二人也沒有領證。
除了這種由‘媒人帶來媳婦的形式,也有村民是直接花“大錢”作為聘禮,娶一個兒媳婦。
“這些走了的女人往往都來自外省,家里都很窮,她們出來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原本就沒有感情基礎,她們一看男方家也這樣,自然就不愿意在這里熬下去了。”黃荊鄉一位村干部說。
難以融入城市
63歲的郭靈現在住在二兒子家中獨自撫養4個孫子,其中兩個是失去老婆的大兒子的,另外兩個是二兒子兩口子的。
郭靈得過癌癥,歲月的折磨讓她變得駝背,總是佝僂著身子,無法做那些重體力的勞動。幸好女兒能夠不時回來幫她照看這些孩子。
郭靈希望能夠給兩個孫子再找個媽媽,但是大兒子始終沒有這個想法。在郭靈看來,一方面是因為大兒子掙錢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大兒媳的離家對他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黃成家里。72歲的黃成說,大兒子在廣州做建筑工,一年最多可以有幾萬元收入,但是他沒有再找一個媳婦或者把已經走了的“媳婦”找回來,他解釋說廣州打工不容易,而大兒子還要喝酒、抽煙,因此沒有錢給家里。
邵陽縣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從貧困山區走出來的男人,由于長期成長在一個閉塞、落后的環境之中,再加上知識的缺失,使得他們觀念封閉和保守,進入城市后,更多時候是自我保護和自我謀生,缺乏進取和改變生活的精神。
走不出的怪圈
需要改變觀念的,并不只是打工的男人們。
對于一些人來說,貧困和失母兒童成為了一種獲得別人幫助的“資本”。他們沒有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家人,或者自己對未來生活改變的努力,而總是通過強調“貧困”,寄希望于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來永遠地幫助下去。
“來的人越多,送的錢就越多。”對于黃成來說,他似乎也已經習慣這樣了。他時刻強調著自家的貧窮。
實際上,一些鄉民的“等、靠、要”,也讓曾經捐助過他們的部分志愿者和愛心人士感到失望,甚至拒絕再提供幫助。網友“殷勤”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說,多年來,他不僅和朋友們多次去黃荊鄉探訪并捐錢捐物,還把一些孩子帶到自己家里去住,但是2014年以后他和朋友便不再做這件事了。
“很多人就想著靠我們的捐贈,而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殷勤”說他曾經想捐助一位初中畢業的孩子繼續讀書,從而改變家庭現狀,但是這家的大人只想要錢,拒絕讓孩子再去上學。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志愿者感到無奈和氣憤。他們認為只是一味地捐款捐物,反過來加劇了村民對社會的依賴性,對這些人未來的改變沒有益處。因此,“殷勤”停止了對黃荊鄉的捐助。
網友“翅膀”依然還在堅持著對黃荊鄉失母兒童的幫助。但是他的關注點已經從最初的物質捐助轉變到了對孩子思想、心靈層面的關注。
“如果這些孩子只是初中或者小學畢業就去打工,到城里也只能做最低端的工作,永遠無法改變命運。”從事教育行業的“翅膀”認為,當地政府應該通過減免學生雜費以及其他獎勵措施來促進當地孩子繼續接受教育。